论勇德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促进作用

2014-08-15 00:51:59祝传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大学生

祝传佳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100089)

勇敢作为一个重要的品质和德性,在传统伦理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勇德教育与道德行为有着怎样的联系?勇德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有着怎样的促进作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勇德教育与道德行为

1.勇德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内涵略探。勇德教育即以勇敢作为一种德性,来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方式。包尔生说:“勇敢是出于保持基本的善的需要而抵制对于疼痛和危险的本能恐惧的道德力量。”[1]413勇敢在勇德教育中,作为一种“为善的力量”,是人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有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内涵。勇德就是在人们以高尚的德性为指导,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临危不惧,面对诱惑时持节不恐,产生责任时义无反顾,进行抉择时审慎果敢,施行实践时意志坚毅,行为完成时能理性反思,是在一定的道德规范下,能辨别是非、敢于行动、积极面对的德性。勇德既需要自我的努力与修养,也需要教育的引导和培育。勇德需长期的教育,逐渐实现勇德意识,并在不断地实践中内化于心中,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勇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2]3教育是引导灵魂觉醒的事业,有义务培育这种“为善的力量”。在当代进行勇德教育,弘扬勇德的精神,对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勇德作为一种重要的伦理德目,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近年来“勇德”的教育一直被忽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现阶段我们还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勇德教育,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形成勇德意识。

道德行为是“有自觉意识的、自主自愿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3]377。这说明道德行为的产生和施行是在自觉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发自内心的行为,是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按照意志自主进行的有价值的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一般说来,道德行为受道德信念、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动机等诸意志因素的影响,就其本身来说就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是道德意识内容的外化、客观化,道德意识主导着道德行为。由此可以看出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自主选择的行为,不同的道德行为的选择,反映着人们不同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

2.勇德教育与道德行为的统一。道德教育承载着培育有德性的人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作为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培育理想人格、早就人们内在道德品质、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3]449。通过道德教育来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指导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

勇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和道德教育同样的作用。勇德教育对个体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和要求、是否符合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二者相互联系、和谐发展。个体的勇德通过教育形成勇德意识,以其自身的主观特性,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重要作用。通过勇德教育而形成的是非感、责任感、尊严感、正义感、荣辱感等,指给人们行为“应当”的价值取向,为人们不断追求真理、努力创新创造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成为推动人们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道德行为作为一种实践,是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一种自觉、自知的行为。道德行为发生后,通过反思实践活动、认识过程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勇德,使勇德意识深入人心,便于以后做出更理智的思考和行为。

勇德教育和道德行为的统一,还体现在人与人、社会的关系中。勇德教育体现了对个体、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规范和要求。通过勇德教育,使个体形成对生命尊重、勇于承担责任、反求诸己,敢做敢为,勇于维护自己、他人、社会利益的勇德意识,从而敢做有道德的行为。个体在获取和维护自身、他人和社会权利和利益需要,同时作为自然、社会的一分子又受到外部力量的制约。道德行为体现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道德行为强调的是行为的道德性,注重行为动机和目的的价值的提升,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这些恰恰也是勇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方面。

从上述勇德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内涵及统一看,勇德教育和道德行为是个体追求生命精神价值,努力为他人、社会做更多贡献,是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勇德教育,可以把这种终极关怀,贯彻在大学生的精神领域,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使他们的行为具有道德价值。

二、勇德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促进作用

“勇”作为一种德性,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在学校和社会不断教育和学习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培养和提升的。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道德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勇德的作用也在慢慢的弱化,勇德的价值与意义也有了新的内涵。这种变化也开始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使得大学生在公共生活中却变得对生命变的越来越不尊重,对公共事务越来越麻木不仁,对别人的困难袖手旁观,对别人的求助也拒之千里,对自己的行为的后果害怕承担责任,在生活中对自己不自信,在学术上不敢开拓进取,使得现代人很容易变成畏手畏脚,滋生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弊端。这种尴尬的道德处境,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深思。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应有必要大力进行勇德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在遇到各种处境时能毫不退却、永不气馁、勇往直前、勇于面对、积极进取。对大学生进行勇德教育,对其道德行为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勇德教育能引导大学生对生命尊重的道德行为

对生命尊重,拥有积极地生命价值观,应是大学生首先具备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学业压力的逐步加大,在大学生群体中,经常会出现道德怯懦现象。面对生活中、学习中或就业中的压力和和挫折,有的大学生选择自暴自弃、沮丧消极、绝望厌世,甚至自杀,完全忘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和同学产生矛盾或心理压力过大时,有的大学生处理不好,出现了打骂同学,残害其他生物出气,甚至杀害同学的现象;面对失恋或不良事件的刺激,有的大学生出现一些不理智举动;有的大学生为了追求刺激,过度放纵自己的身体,生活糜烂。孟子曰:“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4]149这些行为不仅不符合道德准则要求,而且是对生命尊严的严重亵渎。通过勇德教育要让大学生增强在对自己和他人爱护的意识,摆脱消极的心理状态,向往美好生活,忍受压力和困难,符合道德规范和要求,勇敢的生活下去,这就是勇德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关怀。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才符合首要的道德行为。

蔡元培指出:“人生学业,无一可以轻易得之者。当艰难之境而不屈不沮,必达而后己,则勇敢之效也。”[5]76人生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面对艰难挫折,必要勇敢前行。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变的模糊、错位,造成很多大学生行为选择上出现偏激。通过勇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摆脱这种错误意识,帮助大学生重建继续幸福生活的勇气。选择有道德的行为,学会忍受误解和烦恼,承受苦难和不幸,最终战胜压力和绝望。当然这并不是含垢忍辱苟且偷生,而是使大学生首先明白生命才是最宝贵的,然后深思慎取,勇于迎难而上,最终让生命坚强,形成积极的生命观,从而行道德行为,过有意义生活。

2.勇德教育能端正大学生实事求是的道德行为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向导。”[6]801对于任何事物懂了就是懂了,没懂就是没懂。但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并不是指其僵化的自身,而是它是什么样,应该怎么做,应该如何发展,它是被实践所规定着的,同时又指导着实践。大学生做学问应该这样,做人做事同样也应该这样。有老老实实的态度,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实事求是,并让实事求是的态度成为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指南。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类为了实事求是的寻求真理,无数的仁人志士以坚韧不屈的意志抗争命运,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甚至献出生命。司马迁为实事求是的记录历史,虽遭受宫刑依然完成《史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中国的国际地位都有了很大提高,这都是是实事求是的结果。当代大学生应通过勇德教育树立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意识,不断实践、不断扬弃、否定陈旧观念,不迷信权威、不断的推陈出新、吐故纳新。通过勇德教育使大学生有面对问题的勇气,有去粗取精的勇气,有战胜挫折的勇气,有实事求是的勇气,使大学生勇敢的面对质疑和嘲笑,坚持自己的理念,不剽窃、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行为,来完成自己的创新理念,坚持到底,探索到真理。

3.勇德教育能促进大学生见义勇为的道德行为

见义勇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勇德教育核心和精华所在。见义勇为体现在见到符合正义的的事情勇于去做,并敢于承担责任。见义勇为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体现着一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也是“勇德”在道德实践中道德行为的重要体现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分子,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勇德教育,来维护社和谐定,弘扬社会正气,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下对大学生进行勇德教育,倡导见义勇为是因为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出现了令人心痛的行为。很多大学生看到行人车祸,打架冲突,老人摔倒等行为漠然视之,袖手旁观;对社会存在的不合理问题,不去积极改变,而是自怨自艾;对遇到的碰瓷敲诈、哄抢起哄等不文明现象不去制止,哀叹道德沦丧。这些人有是非观念,也有道德判断能力,然而却不能自觉地制止,不能自愿的履行道德行为。归根到底的原因是缺乏道德勇气,害怕惹麻烦招报复,怕承担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勇德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形成见义勇为的道德意识,锻炼他们的道德勇气,作出符合正义的道德行为。

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7]23对大学生进行勇德教育,正确的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及对社会美丑恶善的情感表达。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应当表现为勇于承担自己分内之事,敢于承担后果,承担责任,同时能发扬人道主义、匡扶社会正义、肩负国家荣辱。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4]82这种见义勇为不仅仅是舍己为人,奋不顾身的行为,更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正义感的道德行为,是一种敢于担当道义、有家国情怀的高贵品德,是我国在和谐社会中应当大力倡导的一种道德精神。唯有认识到并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使自己的这种道德行为成为维护正义、抵制邪恶、勇于承担的主旋律,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并达到和谐。

另一方面通过勇德教育来能培养大学生的爱和愤怒的道德情感。对别人表达爱同样需要勇气,表现出来就是我们需要的道德行为。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在社会的实践中学会尊敬他人,关爱他人,与人为善。同时正确的愤怒也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通过勇德教育,拥有了正确的愤怒,要有勇气拒绝做一个旁观者和沉默者。对社会不文明行为和现象,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抵制和抗争。对不正义的事自己不仅不会做,而且会有勇气制止别人去做。通过见义勇为,积极地践履道德行为,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

4.勇德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律己慎独,人格独立

《大学》中写道:“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8]10在现代生活中,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充满着权钱声色的威逼利诱,面对来自外在环境带来的贪污腐败,弱肉强食,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投机取巧,溜须拍马等考验时,大学生面对这些诱惑应坚守道义,严于律己,人格独立,保持底线,贵在慎独,这些不仅是应坚守的底线,更是勇德的行为表现。

通过勇德教育,是大学生在道德上达到充实和完善,让社会道德规范植根于自身的内心,指导其道德实践,做出道德行为。大学生在面对诱惑能克制,把握好自己,在无人监督时,也会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不做有违道德信念的事情,独处时依旧谨慎不苟,不让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同时大学生在律己慎独修养过程中会形成羞耻反思之心。通过不断反思能正视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不断改造自我,积极调整、修正、改善思想和行为,使每个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就会与社会结合在一起,很好的协调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大学生在勇德教育过程中,形成“我应当这样做”的意识,在面对任何事情都要坚守道义,坚持真理,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也会体会到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律己慎独的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一种坦荡情怀,更是一种更深内涵的道德修养。

人格独立是大学生勇德教育的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核心问题。对大学生人格独立培养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外来思想的不断传播以及高校教育的普遍大众,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我意识盲从、道德理想信念缺失、道德选择依赖性强、道德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思维比较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理念的吸收能力比较强,由于人格还不成熟、价值观念还不稳定,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由于血气方刚,对一些思想容易产生共鸣,容易盲从,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全的独立人格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勇德教育,使道德主体在进行道德选择时,基于对道义的理解,对自我意志的追求,保持自我独立,敢于重审一切道德价值标准,并以道德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蔡元培说:“勇敢之最著者为独立。”[9]77做一个人格独立有勇气的人,要求能够根据道义,进行自我决断,匡扶正义,传播善念,净化风气,不迷信偶像崇拜,不盲从圣人之言,不屈服权贵压力,不顺从风俗恶习,使独立之人格在现代社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由此可见在大学生中进行律己慎独,人格独立的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修养,维持正义,净化风气,抵制歪风恶俗,推动大学生敢于求新求异,提高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5.勇德教育能促进大学生“有耻且格”

“有耻且格”一词出自《论语·为政》,在本篇论文中指有通过勇德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有羞耻之心,并不断改过,积极向善。《中庸》里写道:“知耻近乎勇。”[8]36意思是说有了羞耻之心差不多接近勇的美德。《陈确集·近言集》:“改过之谓勇。”[10]431指改正错误才是真正的勇敢。

怎样对待错误也是判断大学生是否勇敢的标准。所以有无改过之心成了划分勇与非勇的一个准则。孔子曰:“过,则勿惮改。”[7]108人的认识过程纷繁复杂,犯错在所难免,贵在知错能改。然而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仇官仇富、偏执固执、不辩荣辱,无羞耻之心,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能正视错误,也不改正过错,弥补过失,这些也都是勇德精神的缺失。大学生进行勇德教育,形成羞耻之心,改过之心。知错能改,去恶向善既是大学生行为做事的基本要求,也是有勇德教育下重要的道德行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大学生要学会了解自己身上不好的一面,向好的方向转变,克服自己的私心和邪念,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追求德性和善念。大学生做有勇德之人,敢于自我批评,欢迎对自己批评,同时不断的改进错误,内心有股向善的力量,推动个人道德向更高层次发展。

综上所述,勇德教育下的大学生在对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后,会做出与他人、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行为。通过勇德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境界,引导大学生不断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倡导勇德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3]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金良年,今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陈确.陈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