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观构建的启示

2014-08-15 00:51孙江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修身道德观道德修养

孙江涛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教院,江苏连云港222000)

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人要在勤学、修德、明辨和笃学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纵深,不同文化所主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正在不露痕迹且迅速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解读墨家“修身”思想对大学生良好道德观的树立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

一、墨子“修身”的涵义解读

(一)“修身”中的本末意识

墨子认为道德品质是人立世之根本。这种本末意识在修身一文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修养与外在知识的本末关系。墨子赞同人们的内外兼修,但更重视个体道德理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道德修养是人之本,而社会知识技能则是人之末。并通过“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来强调道德修养的根基作用。认为人们掌握各种社会技能和知识并不一定能够胜任自身的社会角色,更重要的是在什么样的道德理念下运用这些技巧和知识,如果“置本不安”就会“无务丰末”,没有道德理念的指导,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正向能量。二是道德探究中的本末认知。这种意识要求人们在道德认知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分清主次。墨子认为“举物而門音,无务博闻”,道德认知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勤于探究学习,从个案磨练做起,进而扩展到更多的实践领域。墨子认为在道德认知的层面上,人们应当由近及远、由少及多、由简入繁,首先做到生存环境中各种道德现象的正确认知,然后再去关注其他较为疏远的道德领域,正所谓“亲戚不附,无务外交”。

(二)“修身”中的明察反省意识

墨子认为人们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必须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这种判断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基于自身对他人的言行判断,是为明察;基于他人对自身的评价而自查,是为自省。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这两者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明察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而且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素质的提升。墨子有“察迩来远”之说,认为明察周边的社会成员,做出正确的人际互动判断,可以净化周边道德环境,形成良好的群体道德氛围,吸引更多的个体加入进来,从而以点带面端正社会风气。墨子曰“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认为君子明察左右,而周边的人也会有意识地修养自己的品行来契合君子的要求。因此,社会个体的修身不仅仅是自身道德修养的养成和提升,也在明察的过程中有效的对他人起到了监督和促进作用。其次,墨子强调自省的重要和客观性。认为“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反省自身不仅可以排解心中的不满和怨气,而且还可以针对他人的评价找出自身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而面对负面评价也应当理性的分析判断,坚守自身的道德理念,只有对负面评价做到“无入之耳、无出之口、无存之心”就可以不断强大自身,让负面言论无所依存,负面影响销声匿迹。

(三)“修身”中的笃行意识

墨子认为君子“修身”不仅要努力实现内在品性的不断完善,而且也需要外在行为的完美表达,即做到践行中的德行一致。同时认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才能完美地践行符合个体社会身份的道德准则,即做到笃行中的德情一体。其一,墨子认为君子修身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品德的研习,一个是行为的养成。并认为这两者在个体社会活动中比肩而行,缺一不可。《墨子·修身》中有“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之说,认为作为个体内心表达的“言”必须与外在表达的“行”相一致,否则就会使自身的名誉受损。其二,墨子强调人们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体行为的强化作用。《墨子·修身》中有云:“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认为社会个体践行某一道德标准必须依托于内心情感对该道德标准的高度认可,即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才能恒久而坚定地执行符合公序良俗的良好行为,才能在坚守中做到德、情、行一体。

二、“修身”思想对大学生道德观构建的启示

(一)“修身”思想的本末意识对大学生道德观构建的启示

1.正确认知道德养成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大学生道德观构建的基石

墨家“修身”思想明确阐述了个体道德修养和知识技能获得之间的主次关系,提出“固本求末”的重要理念。大学生在正确认知道德养成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时,应注意避免出现如下两点认知:第一,道德养成是知识获得的过程。我国多年的学校教育应试评价体系致使学生倾向于将道德标准作为一种知识去学习,这就极易误导学生将重心放在了道德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上。因此,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常会明知不该为而为之。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差异性较大,因此也极易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相较之,我国的德育教学体系更突出持续性和螺旋性的特点,这会致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对德育显性课程的厌倦心理,致使德育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高校德育工作者施教重点应放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或夯实相关的道德理念。第二,个体成长中的功利心理。由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大学生发展中起到了“饭碗”作用,而道德修养的作用很难在短时间内发挥出来,因此,为了能够尽快利用一技之长适应未来的社会生存,部分学子们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视远远高于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大学生需要正确处理道德养成与专业知识技能吸收的关系,不要顾此失彼,要认识到道德在个体行为中的指向标作用。

2.扩展性的道德认知是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的有效途径

首先,道德规范遵守要注重由近及远原则。根据由近及远的原则,大学生应当首先在日常交际圈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自身的良好形象,即在校园群体中努力践行大学生行为规范,以身边的师生为着眼点,逐步扩展到校园群体的外缘;在血缘群体中以家庭为平台恪守家庭道德,以直系亲属为着眼点,逐步扩展到学院群体的边缘;在社会群体中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以接触频繁的社会交际群体为着眼点,逐步扩展到社会群体的边缘。其次,道德理念养成要秉承由少及多原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就是首先在各种道德理念养成的过程中,按照道德认知——道德观念——道德实践——道德理念——道德实践的顺序有始有终的完成各种道德理念的植根过程。大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日常道德问题的探究开始,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反复践行某一道德行为,进而通过道德习惯的养成,夯实相关的道德理念。在道德理念形成后,依然要注重理念对行为的决定作用,达到理念与行为的一致性,避免受到外界干扰,出现道德理念与道德行为的衔接出现断裂,使道德理念最终无法维持下去。学子们一定要切记道德理念会随着相关行为的改变而重构,一定要处理好两者的相互关系。第三,道德认知过程要遵循由简及繁原则。鉴于大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成人过渡化特征,他们的道德认知已经逐渐趋于理性和批判性,对道德现象的判断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加之九零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在不断加强,个性化的道德认知也日渐突显,如何端正道德认知就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墨子提倡道德认知应遵循由简及繁的原则,在个别价值体系认知正确的基础上扩展性的认知多个价值体系。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首先认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端正个体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基准认知其他文化模式的道德体系,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修身”思想的明察反省意识对大学生道德观构建的启示

1.明察意识是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的有力保证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观构建的过程中应当形成并坚持明察意识,明察意识的形成需要明确两点:第一,明察要以尊重他人的行为模式为前提。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不同的行为模式,在校园生活中,不同的行为模式既是学生的形象标签,也是造成诸多人际矛盾的重要因素,这无疑是不利于个体良好道德环境营造的。所以,当审视他人外在行为时,应当明晰这种行为所代表的道德理念和价值标准,如果与群体道德准则相一致,就应当尊重他人行为模式合理的表达,为自身创造一个宽松开放的道德养成平台。第二,明察要以正能量的传递为目标。明察涉及到个体对群体成员的评价和监督,是人与人双向互动的过程。大学生群体道德观的确立和完善亟需以正能量的传递方式来完成,要明察他人正确的道德选择并消化吸收为己用,要明察他人负面的道德选择,并通过相应的道德判断来澄清及巩固自身正确的道德选择,进而积极发挥这一选择的正面效应来影响和改变他人的选择,在明察中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为群体道德意识的加强添砖加瓦。

2.反省意识是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的现实途径

大学生通过反省意识的加强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需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学会使用理性思维,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学子们首先要认识到理性思维对自身反省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他们能以客观的态度对待群体成员对自身的道德评价,综合全面地对自己的道德理念及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对相关方面加以完善。同时,大学生还可以选择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道德现象加以深入探究,广纳他人见解,增强自身的是非判断能力。理性思维发挥着自我反省得以顺畅实施的重要作用,是大学生正确理解自我及他人道德判断的重要基础。第二,发挥个体能动性,有效地完成自省过程。大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反省需要秉持严谨细致的态度,注意细节的筛查和把握,杜绝出现浮躁心理,努力使反省的结果呈现在自身道德实践中,将反省看作是一个道德探究的过程。在行为及理念的反省中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专于思考,不断提高自身对道德问题的辨析能力,有效地达到自身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

(三)“修身”思想的笃行意识对大学生道德观构建的启示

1.德行一致是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的重要支撑力量

墨家思想提倡人们修身应当“以身戴行”,认为品性修养必然有其具体的实践形式,即人们的各种外在行为。首先,当代大学生君子意识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在道德品性修养中符合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在道德养成中充当全民的先行者,积极的发挥引领及榜样示范作用。墨家修身思想强调“君子四道”,认为品行高尚的人要以四道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即做到“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也就是说君子之道要秉承“廉洁、利他、兼爱、正心”,这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团结友善、明礼诚信”等一系列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率先奉行我国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准则,起到积极的道德示范和引领作用。其次,实现德行之间的良性互动。大学生实现德行的一致性需注意正视两个问题:其一,避免出现道德理念运用的教条化和理想化,道德理念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的指导作用会有所不同,应把握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指导外在行为的实施。其二,避免出现道德现象认知的错位。年轻大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误导和干扰,因此,学子们应当客观分析和对待社会道德现象,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

2.德情一体是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的基本保证

大学生做到德情一体需要做好以下三点:首先,做到辩证地看待自身面临的道德问题。学子们要尽可能全面而慎重地对待各种道德现象,权衡不同行为选择可能带来的各方利益损失,找到各方损失最小化的行为方式,积极避免出现情感道义两难境地的出现。其次,学会在情感选择过程中进行价值澄清。面对道德选择进行价值澄清是高尚道德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理性对待道德问题的有效手段。大学生进行价值澄清时通常可以采用罗列各种可能的道德选择;衡量各种选择的道德标准;依照自身社会角色确定道德选择等几个环节的设置来完成,这同时也是道德情感梳理及认可的过程,明确自身行为标准的过程。第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应当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相一致,在培养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与较高的道德标准相契合,同时,注意与道德实践相结合,避免出现过于理想化的情感倾向,以致在现实道德选择中脱离实际,妨碍道德情感发挥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生道德观的构建不仅关系到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而且也支撑着大学生群体道德观的发展方向。在多元价值观交错的今天,面对社会中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子们有必要仔细研读我国墨家的修身思想,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为构建和坚守正确的道德观而不懈的努力。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

[2]达流.墨子智慧心解[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66-79.

[3]江澜.墨子启示录[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11-27.

[4]鞠献利.大学生素质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27-33.

[5]郑逸芳,等.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84-197.

[6]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3-41.

[7]刘秋梅.学校德育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24-49.

猜你喜欢
修身道德观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研究
大学生如何才能放飞梦想播种希望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思想探析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