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之历史特点探析

2014-08-15 00:51季春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整党解放战争时期

季春芳

(巢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巢湖238000)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对群众路线在党的历史发展征程中的突出地位作出了强调,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是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认真总结并深入研究该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历史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观照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理论、实践以及哲学三个层面立体化、多维度地剖析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特点。

一、理论层面上:倾力而为,继往开来

(一)立足于前期坚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群众队伍必将不断扩大。”[1]重视群众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之时,就一直关注并重视群众工作,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工作传统,且不断创新,持续发展。

早在中共二大上,党就提出建设“群众党”的观点,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已经渐进深入地对我们党产生了影响,亦标志着我们党在理论认知和实践行动中日益自觉地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逐步实现其中国化和大众化。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已积极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识深化的结果,又是党的群众工作路线不断发展的表现。毛泽东在该时期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2]139抗日战争时期是党从曲折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该时期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促进了党对群众路线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使其进入了系统化发展的阶段,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形态。毛泽东、刘少奇等共产党领导人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工作,指出:“我们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把最高的原则性和与群众最大限度的联系相配合。这就是我们的群众路线。只有如此,才够得上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才配成为一个好的共产党员”[3],并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031和“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4]71等观点,奠定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完善了其主要内容,明确了其阶级性质和价值归宿,并科学地解决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一党建根本问题。

党在上述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探索,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与大众化的思想贡献,无疑为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飞跃的新起点。

(二)发展于战时艰苦探索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建立起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也在斗争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2]1128,“人民得到的权利,决不允许轻易丧失,必须用战斗来保卫”[2]1127,首次明确强调了共产党人要“向人民负责”,深化了群众路线中“以人民为本”的思想,并以该理论为基础,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满足广大人民需求、争取人民战争胜利的政策方针。1946年,国民党军事进攻不断扩大,党根据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形势的变化,紧密联系群众的实际需要,适时地将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调整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并在《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中指出:“坚决拥护农民一切正当的主张和正义的行动,批准农民获得和正在获得土地。”[5]在解放战争形势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对于群众路线思想的探索一刻也没有放松。在1947-1949年的整党运动中,以平山县为典型的“开门整党”就是对于群众意见的充分尊重,并且以维护群众的利益为导向纯洁党的队伍、加强党的建设,理性客观地提出:“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根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2]1310由此可见,该时期,党在推进群众路线丰富发展的同时,亦保持着头脑清醒,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避免左、右倾,从源头上保证理论的健康纯净,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实践层面上:务求实效,开拓创新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针对当时的深层次问题和焦点问题,从战略高度指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6],体现了党对解放战争大势的宏观把握和清醒认识,也标志着党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进入了新境界。基于此,党及时提出了创造性的理念思路和政策举措,积极开展土地改革和整党运动,建立起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人民战争的形式夺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开展土地改革,满足农民土地需求

全面内战爆发后,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要想战胜强大的国民党反动势力,中国共产党的当务之急是发动土地改革运动,以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正在进行的解放战争提供巨大支持。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五四指示》,开展土地改革,标志着党的土地政策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到“耕者有其田”的转变。各解放区充分重视群众力量,纷纷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至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已有三分之二的地方基本解决了土地问题,共有六十万农民参军,六千万人支援前线。对于其余三分之一没有进行土地改革的解放区,中共中央及时指出需要进行一场彻底的群众运动,推动土地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刘少奇在给晋绥分局的信中就指出:“没有一个系统的、普遍的、彻底的群众运动,是不能普遍解决土地问题的。”[7]1947年,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从根本上废除了在中国大地上盘根错节的封建制度的根基,使长期遭受地主阶级残酷压迫和剥削的农民大众翻身做了主人,在实践上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秋,在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广大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翻身以后,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涌入人民军队,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的源泉。正如毛泽东在当时所言:“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2]1252

(二)进行整党运动,提升群众政治地位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人民军队不断壮大。尽管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密切党同群众关系的措施,但仍有一部分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和流氓分子乘机混进了我们的党,并且把持许多政府和民众团体,作威作福,欺压人民,恶意曲解党的政策,使党组织出现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导致土地改革不能顺利而彻底地进行,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鉴于此,中共中央于1947年至1949年领导解放区开展了以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运动,重塑了党的良好形象,将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和凝聚起来,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次整党运动中,中共中央一再强调要走群众路线。首先,在整党的对象方面,以党的群众路线为重要准绳,对于党员和支部作恰当的估计和分析。根据晋察冀及晋绥地区党的状况,认为虽然大多数农村支部的领导干部过去有严重的脱离群众的倾向,但大部分党员和党的支部还是好的或是可以改造得好的。对于经过抗日战争洗礼、对敌斗争坚决的积极分子要肯定表扬;对于无恶不作,为群众所痛恨的,如不能彻底改变,则必须要从党内清洗出去。其次,在整党的方法方面,“先召集两三次支部大会,在党员干部中作整党的充分思想准备,教育有错误的干部及党员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如何去向群众承认错误,改正错误。”[8]再次,在整党的步骤方面,经过党支部内外的思想酝酿和准备,然后召集有群众代表参加的支部全体大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着重由犯错误的干部或党员,向群众承认错误,进行自我批评和反省,对群众的误会做必要的声辩与解释,同时,做出减轻或改正对于部分党员处分的决定,并就如何对待这些处分及改正处分的具体措施积极征求群众意见。

这次结合群众力量的整党运动,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既加强了党的纯洁性建设,又提高了群众的政治地位,密切了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扎实的“民意”基础,也为党将要成为执政党作了重要的组织和阶级准备。

三、哲学层面上:二维互动,辩证统一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伟大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是认识论原理在党的工作方法中的具体化。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高度契合与内在一致。

(一)认识论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作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承担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伟大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亦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一切为了群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随着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准已有大幅度提高。1945年8月,毛泽东在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时,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2]1128此后,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1946年的工作方针的指示中亦强调:“各地务必在一九四六年,在一切新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但是有领导的减租减息运动。工人则酌量增加工资,使广大群众,在此运动中翻过身来,并组织起来,成为解放区自觉的主人翁。”[2]1173毛泽东视广大人民群众为解放区的主人翁,显示出党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诉求和智慧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彰显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的深刻认识。

“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力量来源与动力支撑。马克思主义认为,群众的实践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共产党人必须依靠群众的实践来改造世界。在对解放战争战局的整体把握和洞察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多次揭示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作用,提出“真正强大的力量属于人民”,中国的解放战争实行的是“人民战争”。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指出:“如果我们紧紧依靠群众,我们就将战胜一切困难,一步一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2]1187、“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2]1187。1947年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研究战争形势和党的政策时,毛泽东在会上再次强调:“我们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正确的政策,依靠群众,来争取战争的胜利。”[4]330在敌强我弱的解放战争当中,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团结群众、依靠群众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得到了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持。据统计,三大战役共动员支前民工880余万次,人民群众出动支前的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9]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其实不仅是淮海战役,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

(二)方法论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的群众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能动认识论的生动体现,必然契合并能动地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基础上把群众路线由党的认识路线推进到党的工作路线的升华,亦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方法论上的具体表现。

“从群众中来”,是群众路线方法论的出发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世界的主体,正确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千百万群众的实践。认识从实践中来,就是从群众中来,就是集体的智慧。群众的实践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团结人民、争取民意,依靠群众的伟大力量来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深入群众,多做调研,敢于向人民群众请教,虚心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并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原则,及时果断地将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为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借鉴,从而最终形成正确决策。在1947-1949年整党运动中,毛泽东十分重视群众的意见,邀集党外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参加党的支部大会,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并发动士兵群众讨论如何攻克敌阵,如何完成战斗任务等,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以人为本群众观。

“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方法论的落脚点。在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之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作用。毛泽东曾特别指出:“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2]1319同时,政策也必须在人民中检验。毛泽东指出:“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政策必须是在人民实践中,也就是经验中,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才能确定其正确和错误的程度。”[2]1286在解放战争时期,党积极向人民群众宣传人民解放战争的思想和各项政策,各地农民在党的宣传教育下,不仅将粮食、被服送上前线,而且还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破路队等随军组织,配合解放军和地方武装作战。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加入人民军队,使解放战争展现了一副宏伟壮观的人民战争画卷。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认识论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在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具体革命实践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工作的重要体现。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认真贯彻执行了群众路线,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才最终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巨大胜利。

综上所述,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既是对前期党的群众路线成果的继承与升华,又为建国后党的群众路线之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是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在理论、实践以及哲学层面上表现出的特点,既突显了解放战争时期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特点,又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有机体自身发展之内在逻辑理路,并给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之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8.

[4]毛泽东文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6:71,330.

[5]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6册[M].人民出版社,1979:128.

[6]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7.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487.

[8]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47-448.

[9]陈金龙,潘利红,詹文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0.

猜你喜欢
整党解放战争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地主窝里斗干部”:杨家沟土改的当代启示
改革初期我国的整党整风经验探析
20世纪80年代整党中否定“文革”的教育
解放战争战略考
解放战争:得东北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