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辉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随着国门的日益开放,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多元价值观念的渗入,严重影响着国人的正常生活。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们已经分不清什么是道德或不道德,该怎样去让自己实施的道德行为变得有保障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人们在道德方面开始变得迷惘。面对这样紧迫的新问题,我们如今的道德教育却依然停留在传统的道德教育思路上,依然重视的是概念式的教条化道德教育方式,却忽略了道德中最深层和本质的道德智慧的培养。重新认识道德智慧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探求有效的道德智慧培养途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紧迫问题。
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概念,而智慧是人洞悉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智慧和德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慧和德性都是实践的功夫,智慧是一种理性的实践,德性是一种道德实践。”[1]18整个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道德产生的基础,因此世上不存在脱离知识智慧的道德,道德智慧是德智相容的。
道德智慧是智慧的主要形式,道德智慧同时也是一种能力,道德智慧可以使个体在复杂情感、复合经验、多元价值取向面前更具有判断、选择、整合和内化的能力。道德智慧这种特殊功能,引来许多学者的研究探讨,他们也对道德智慧做了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道德智慧是传统智力在道德领域的创新性建构。“道德智慧是对善进行哲学追问,是对人生之道、人际之和、人格理想与人生境界等人生问题的思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智慧是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1]25“道德智慧是个体对周围关系世界的融通领悟能力,它是一种具有统摄性、圆融性的领悟力,而不是分析性的知解能力。”[2]道德智慧这一概念的提出者加德纳从心理学的视角认为“道德智慧是那些有助于人类生活尊严的能力或倾向,或是个人对这些方面的立足点。”加德纳认为人是有道德智慧的。如果从把道德智慧的标准推广至全人类的知识这一意义上来说,道德范畴内的智慧是很可能的。同时他又强调,“除非我们可以在知识、行动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出某种程度的正确关系,否则要真正认可道德智慧得承担相当的风险。”[3]32这就意味着,道德智慧与人类知识紧密联系,需以广泛的人类智慧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智慧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经过道德教育后发展起来的,依靠道德实践才获得。
我们认为:道德智慧是人能够恰当的处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综合能力,是一种实践性智慧。同时,道德智慧又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融合了道德理性和非理性,是一种和谐的精神境界,是社会伦理体系建构的重要精神基础。道德智慧是人类把握世界、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人的真生命存在的样态,是人生智慧的最高体现和最高境界。道德智慧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道德智慧即是行上的法则又是行下的处世规则,它要求人们追求超善的至善境界,又帮助人们获得现世的利益,既以超越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传统的道德教育更多的侧重于道德认知,缺乏对学生进行道德智慧的培养。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只要学生做到遵守规范,有好的动机和好的行为他就是优秀的,这种德育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可能具有心灵的神圣和道德的行为。但是,这样的学生只会对道德知识呆板的理解,在运用道德知识上却缺少灵活性,更多的人就会被道德“绑架”了。从道德智慧角度反观小悦悦事件和郭明义事例,不正好可以说明这两点吗?救人陈阿婆当时应该想到身受重创的小悦悦是不能随意搬动的,她可以选择维护事故现场秩序,然后求救于医院,也许这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郭明义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道德楷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孩子老婆父母需要照顾,郭明义在帮助他人和让自己家人过生好生活之间选择了前者。开启我们的智慧好好想想,其实在这些事件面前我们都可以有另一种更好的解决办法的,不是吗?在生命紧要关头时,在自己只身一人的情况下,我们选择维护现场、呼叫救援,让更专业救援人员实施救助不是更好吗?在自己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面对有困难的他人,我们完全可以寻求一些社会救助力量帮助他人度过难关,因为这既不损自己的利益又帮助了他人,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当今社会频频出现的“碰瓷现象”,更加说明行善是需要智慧的。人生活于社会,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我们和谐的价值追求,在满足我们社会价值实现的同时不能忘记个人价值也是重要的,在道德面前也是需要理性的,单纯的感性行为不是我们要的道德。道德智慧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它会让我们在道德面前变得更加睿智,让我们的道德行为变得更美。
从古至今幸福都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是人的合理性目的的实现,是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时满足于主体需求的心理体验。过去许多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角度研究人们的幸福生活,但是却疏忽了道德智慧对幸福质量的影响。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德行在一个人或一个绅士的各种品行之中是首位的,如果没有德行就不会得到幸福。“道德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对善的追求,在这个追求过程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幸福的体验。”[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是幸福的基础,而此时道德智慧就像是幸福的催化剂,促进幸福质量的提升。
道德智慧的获得,意味着人的道德感知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想象力的增强,而这些道德的各方面能力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人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随时都要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问题,在我国还不是很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处理这些关系问题更复杂难办。道德智慧给了我们看清社会的“慧眼”,让我们可以认清生活中的是是非非,让我们做事更有远见。从这些方面来看,道德智慧让我们生活得更自如更安全。弗洛姆认为:幸福和生命力、情感强度、思想及生产性的提高是相联系的;不幸则与这些能力和功能的衰退相关。在现代化的今天,大部分人都不乏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但是许多人却“身在福中不知福”,甚至受困于幸福而带来的烦恼,这就是缺少这些道德能力而造成的。因此,在我们追求幸福人生之路上,不要忘了道德智慧对幸福质量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
当前是一个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西方意识形态的渗入,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并存和冲突已经很明显,国内开始出现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有些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道德伦理已经无所畏惧。由此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利己主义应运而生。人类开始割裂与自然界其他生命的共存性,愚昧的强调个体生命的绝对独立性。面对如此道德困境,传统的道德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道德智慧的教育必须得到重视。
我国传统道德智慧强调的是道德生命和智慧生命的创生,注重天道与人为的统一性即天人合一思想,道德智慧的这种神圣感和权威性无疑可以增强人的秩序感和敬畏感。秩序感即遵守自然和社会秩序,它是个体生命中最具有真善美价值的情感。秩序感能够促进个人认知、道德和审美的发展,促进人格完美发展。敬畏感是一种存在于人类生存实践活动中,是一种在人的心灵深处的道德情感。敬畏感表现的是一种对人内心的约束,对维系整个社会中的价值秩序和双向关系的建立都有一种指引性作用。敬畏感具有重建人、自然和宇宙关系的环境价值和生态教育价值。因此,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价值多元的社会中,面对不惧道德伦理和生态常伦的人越来越多的现实状况,培养人心中的秩序感和敬畏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通过道德智慧的培养是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的。人心中的敬畏感和秩序感可以使人不再放纵于内心的欲望,而是遵守社会秩序,遵守和谐自然的规律去生活。
道德智慧是当下社会的急切呼唤,培养道德智慧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不可忽略的环节。我们认为培养道德智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道德智慧是一种内省性思维或品质,个体对自己的道德言行能进行反思、监控、调节和矫正,是有无道德智慧的重要标志。”[3]81自我认识是道德学习的前提,因为道德学习是对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的过程,是掌握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认识的过程。道德智慧包含着人对自己生命的认识和理解,道德智慧使人认识到自然生命的局限,让人不会满足于有限生命的生存方式,要为自己创造一个永恒的意义世界。拥有道德智慧的人会认识到自己生命与天地精神的一体性,并进一步探索这种一体性的内涵。自我认识就是要认识到自我生命的有限性和超越这种有限性,认识到自我生命与天地是融合的。具有深厚道德智慧的人不仅能正确认识自己,而且善于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是获得良知的源泉,只有靠近心灵才能获得道德智慧。
道德智慧是理性的,同时它又是非理性的,是一种情感体验性的智慧。情感是道德发生的基础,道德必须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道德智慧。我们认为创设教学教育情境是增进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创设生动的道德教育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寻回已有的道德情感经历,形成合理的情感经验,减少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为唤起、激发道德智慧打下基础。这是属于直接的道德教育情境。除此之外还有间接的道德教育情境,那就是在课堂上的举例说理的方法。既是课堂教学或在课外阅读中渗入具体生动的事例,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互动,从而达到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目的。因此,要想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道德情景中产生正当的情感反应和情感认同,进而使道德认知转变为道德信念,在心灵深处支撑起道德智慧,就必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体验到这些道德情感。
道德是一种实践哲学,道德教育是为了道德实践而存在,道德实践是道德智慧生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特征是道德智慧的本质。然而,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重点是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规范上,通过道德践行来培养道德智慧被冷落。这就使德育成为了一门单纯地空洞说教的理论课程,学生也就只是一个德育知识的装载机器而已,不会对所学进行加工和应用,德育失去意义,道德智慧更无从说起。孔子认为努力行善的人自然会接近仁爱。因此道德智慧的养成不能离开人的道德行为,学校应该注重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把内在的德性外化。德行外化的过程也是学生道德体验获得的过程,也是其道德辨识能力、选择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这也是学生的道德智慧被激发或提升的过程。
[1]卞敏.哲学与道德智慧[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
[3]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郭颖.道德智慧教育与人生幸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