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记》夫余史料解析

2014-10-28 12:45刘洪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百济高句丽三国

刘洪峰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夫余”,史籍中又作“扶余”、“夫徐”、“扶徐”、“凫臾”、“浮渝”等。夫余国是汉魏之世存在于我国东北腹地的第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其活动区域在今嫩江、松花江平原的地区。

朝鲜史书《三国史记》在东北亚历史研究中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书中不仅详尽叙述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政权的历史,还兼及其他周边民族。笔者翻阅《三国史记》①,提取其中夫余史料,进行逐一分析,希望对某些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

一、《三国史记》夫余史料的记载构成

《三国史记》将夫余记为“扶余”。其史料相对分散、杂乱。笔者辑录相关记载,制成表1。

表1 《三国史记》夫余史料分布表②

序号 时 间 具 体 史 料 所在卷11 大武神王四年(21)冬十二月,王出师伐扶余,次沸流水上,……拜王曰:“臣是北溟人怪由。窃闻大王北伐扶余,臣请从行,取扶余王头。”高句丽本纪二(十四卷)12 大武神王五年(22)春二月,王进军于扶余国南,其地多泥涂,……扶余王举国出战,……直进执扶余王,斩头。扶余人既失其王,……王既至国,乃会群臣饮至。曰:“孤以不德,轻伐扶余。虽杀其王,未灭其国,而又多失我军资,此孤之过也。”……三月,神马馬巨骆,将扶余马百匹,俱至鹤盘岭下车回谷。夏四月,扶余王带素弟,至曷思水滨,立国称王,是扶余王金蛙季子,史失其名。初,带素之见杀也,……秋七月,扶余王从弟谓国人曰:……。高句丽本纪二(十四卷)13 大祖大王元年(53) 大祖大王……琉璃王(王留璃明王)子古邹加再思之于(子)也。母太后,扶余人也。 高句丽本纪三(十五卷)14 大祖大王二十五年(77) 冬十月,扶余使来,献三角鹿、长尾兔,王以为瑞物,大赦。 高句丽本纪三(十五卷)15 大祖大王五十三年(105)春正月,扶余使来,献虎,长丈二,毛色甚明而无尾。 高句丽本纪三(十五卷)16 大祖大王六十九年(121)冬十月,王幸扶余,祀太后庙。……十一月,王至自扶余。王以遂成统军国事。……十二月,扶余王遣子尉仇台,领兵二万,与汉兵并力拒战,我军大败。高句丽本纪三(十五卷)17 大祖大王七十年(122) 王与马韩、犭歲貊侵辽东,扶余王遣兵救破之。 高句丽本纪三(十五卷)18 西川王十一年(280)王于是遣达买往伐之。达买出奇掩击,拔檀卢城,杀酋长,迁六百余家子(于)扶余南乌川,降部落六七所,以为附庸。高句丽本纪五(十七卷)19 文咨明王三年(494) 二月,扶余王及妻孥,以国来降。高句丽本纪七(十九卷)20 温祚王元年(-18)自北扶余逃难,至卒本扶余。扶余王无子,只有三女子,见朱蒙,知非常人,以第二女妻之。未几,扶余王薨,朱蒙嗣位。……及朱蒙在北扶余所生子来为太子。……后以来时百姓乐从,改号百济。其世系与高句丽,同出扶余,故以扶余为氏。[一云:始祖沸流王,其父优台,北扶余王解扶娄庶孙。……]后朱蒙不容于扶余,以前汉建昭二年,春二月,南奔至卒本,立都,号高句丽。娶召西奴为妃,……及朱蒙在扶余所生礼氏子孺留来,立之为太子,以至嗣位焉。于是,沸流谓弟温祚曰:“始,大王避扶余之难,逃归至此,我母氏倾家财助成邦业,其勤劳多矣。”百济本纪一(二十三卷)21 温祚王四十一年(23)春正月,右辅乙音卒。拜北部解娄为右辅。解娄本扶余人也,神识渊奥,年过七十,膂力不愆,故用之。百济本纪一(二十三卷)22 盖卤王十八年(472)遣使朝魏。上表曰:……又云:“臣与高句丽,源出扶余,先世之时,笃崇旧款。”百济本纪三(二十五卷)23 东明王十四年(-24)古记云:“东明王十四年,秋八月,王母柳花薨于东扶余,其王金蛙以大后(太后)礼葬之,遂立神庙。太祖王六十九年冬十月,幸扶余祀太后庙。”志一祭祀(三十二卷)24 汉建昭二年(-37)按《通典》云:朱蒙以汉建昭二年自北扶余东南行,渡普述水,至纥升骨城居焉。号曰句丽,以高为氏。古记云:“朱蒙自扶余逃难至卒本。”志六地理四(三十七卷)25《旧唐书》云:“百济,扶余之别种,东北新罗,西渡海至越州,南渡海至倭,北高丽,其王所居有东西两城。”……按古典记:东明王第三子温祚以前汉鸿嘉三年(前18)癸卯,自卒本扶余至慰礼城,立都称王。……至二十六世圣王,移都所夫里,国号南扶余。志六地理四零五(三十七卷)26 鸭渌水以北未降城十一:北扶余城州,本助利非西。 志六地理四一零(三十七卷)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26条夫余史料出现在《三国史记》的9个卷目当中,包括5个《高句丽本纪》的19条史料,2个《百济本纪》的3条史料,1个《祭祀志》的1条史料和1个《地理志》3条史料。其中,第1、13、20、22、24、25条记载了高句丽和百济的王族来源问题,第2条至第12条、第14条至第17条、第19、23条记载了夫余与高句丽的战和关系,另外还有第18、21、26条,分别记载了高句丽与肃慎关系、百济大臣的族源和夫余城、州的地理位置。下面我们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加以阐述。

二、《三国史记》夫余史料价值剖析

《三国史记》夫余史料价值表现在如下两点:

(一)对夫余王研究的价值

1.带素

《三国史记》26条夫余史料中,出现“夫余王”字样的共有17条,其中明确记载了6位夫余王的名字,分别是解慕漱、解夫娄、金蛙、带素、带素弟、扶余王子尉仇台。

根据表1中第5、6、10、12条出现的带素和带素弟的记载,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夫余王带素至少在公元前6年至公元22年期间在位。

2.尉仇台

对于尉仇台的研究,必须结合中国正史文献资料才能更加清晰明了。故笔者再对比正史文献出现的夫余史料,整理制成表2。

表2 正史夫余史料分布表

表2中出现的夫余王共8位,分别是:东明、夫台、尉仇台(仇台)、简位居、麻余、依虑、依罗、玄。

通过对比表1和表2,我们可以看出两表中都有出现的夫余王(夫余王子)是尉仇台,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一下这位夫余王。

表2第3条和表1第16条中记载夫余王子是尉仇台,而在表2第6条记载的夫余王是夫台,尉仇台在公元120年时为夫余王子,夫台在公元167年时为夫余王。因此笔者大致上做以下两种假设:

第一,夫台和尉仇台不是同一人。

我们先假设尉仇台为夫余王子时的夫余王为甲王,如果甲王与夫台是同一人,那么夫台就是尉仇台的父亲。如果甲王与夫台不是同一人,根据表2中第8条史料记载,尉仇台后继的夫余王中并无夫台,故尉仇台就不可能是夫台的父亲,那么夫台与尉仇台的关系也只能是父子或者兄弟。

无论夫台与尉仇台是何关系,夫台至少在公元120年至公元167年期间在位。而尉仇台在位时间的上限则为公元167年,再结合表2第8条中辽东公孙度卒于公元204年,可以推测尉仇台的在位时间下限最多是公元204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表1中第16、17条,表2中的第3至第6条史料发生在夫台在位期间。如果尉仇台在公元167年至公元204年在位,他在公元120年为夫余王子时去中原王朝朝贡,当时他最少也要10岁,故尉仇台的年龄约为94岁。

第二,夫台与尉仇台均指代同一人,即尉仇台。

夫台的“夫”字,当名词讲时,为古甲骨文字形,像站着的人形,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意思是成年男子,即为丈夫,本义为成年男子的通称。《说文》中按,“夫从一大,会意兼象形。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又或为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夫”当助词讲时,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无实际意义。按照上面的解释,表2第6条史料只是叙述了公元167年时夫余的一个名为“台”的王,入侵玄菟郡后被辽东公孙琙打败的历史事件。根据现有史料,夫余王名中带有“台”字样的,只有尉仇台一人,故笔者推测“夫台”指代尉仇台。

如果夫台与尉仇台是同一人,那么我们至少可以确定在公元167年时,尉仇台在位。表1中第16、17条,表2中的第3至第6条史料发生在尉仇台在世期间。同时,根据前文所述,我们也不难推算出尉仇台的年龄至少为57岁。

(二)对于夫余王系研究的价值

在朝鲜史书《三国遗事》中也有关于夫余王的相关记载:

“前汉书宣帝神爵三年壬戌(公元前59)四月八日,天帝降于讫升骨城,乘五龙车,立都称王,国号北扶余,自称名解慕漱,生子名扶娄,以解为氏焉。王后因上帝之命,移都于东扶余。东明帝继北扶余而兴,立都于卒本,为卒本扶余,即高句丽之始。”

故从朝鲜史书《三国史记》、《三国遗事》和正史《后汉书》等诸多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的夫余王共有以下13位:东明、解慕漱、扶娄、金蛙、带素、带素弟、夫台、尉仇台(仇台)、简位居、麻余、依虑、依罗、玄。

结合夫余的灭亡时间(494)笔者将这13位夫余王在位时间表大致制作如下:

表3 夫余王在位时间表

夫余的王系早已无从考证。今天,我们只能从文献的零星记录中寻找到夫余王的蛛丝马迹,也正因为如此,夫余的完整历史不可能被后人整理与撰写。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正史中所载有明确姓名的夫余王系从公元100年至公元300年,共计200年左右,而《三国史记》中所载夫余王系除去“扶余王”外,带名讳的王族从公元前60年至公元50年,共计100年左右。因此《三国史记》在夫余王系研究中的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对夫余与高句丽、百济关系研究的价值

1.夫余与高句丽、百济的王族来源关系

从《三国史记》所引史料中,夫余与高句丽、百济三者之间关系最为密切联系。在表 1第 1、4、13、20、22、24、25条史料中,我们不难发现高句丽和百济的王族均来自于夫余,但王族来源是否等同于民族来源,即高句丽和百济的族源是否就是夫余呢?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第25条史料中出现的一个词——“别种”。关于“别种”说学界一直以来有着不同的理解。

“按凡言别部者,谓种族不同而相隶属”。“今按‘别种’之称犹‘别部’,为政治上相统属而种族上十九不相同之部落。”[1]102

“第一,凡云‘别种’者,说明他们原不属同一种族;第二,‘别种’和‘别部’都是指他们在政治上曾有过相统属关系。”[2]187

“‘别种’原为‘母族’的一部分,后来分化出去。……‘别种’与‘母族’没有现存的统属关系(大多数‘母族’都已从历史上消失了),并形成了一个新的种人。”[3]71

“别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时间上,别种比所参照族要晚。2.空间上(亦即地域上)别种与所参照族相邻、杂处或曾占有过其故地。3.别种与所参照族在历史上联系密切,二者风俗、习惯相同或相近,容易混淆,有区分的必要。”[4]67

在以上众多观点中,笔者基本上同意张博泉先生的看法,即“别种”既不是“同种”,也不是同种的后裔或者分支,而是有一定关系的两个不同种族。这种关系可能是某种族被另外一种族臣服,或生活在某种族的故地,或在生活习俗上有某些相同之处。

夫余与高句丽、百济是三个不同的种族,高句丽、百济曾经依附过夫余。我们从建国传说中可以得知,高句丽、百济的王族来自夫余。高句丽始祖朱蒙从夫余南逃行至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以高为姓。而百济始祖沸流南逃至汉山,建立十济,后改称百济,因与高句丽同出自扶余,故以扶余为姓,后世百济王有扶余丰、扶余隆等。且《三国史记》载:“朱蒙与乌伊、摩离、陕父等三人”南迁,则乌伊、摩离可能是随朱蒙迁徙的部族的名称。杨军先生对该问题做了细致地分析,他认为“乌伊的原型就是鸟夷人,也就是夫余国内的秽人。[5]16高句丽一词《阙特勤碑文》作‘Bokli’[6]892,以汉字标音,正是摩离。《后汉书·东夷传》:‘句骊一名貊耳’,摩离就是貊的变音,摩离即貊,是高句丽族的别称,摩离的原型就是夫余国内的貊人。由此证明,朱蒙所部从东夫余南迁时,有相当一部分秽人、貊人随行。”[7]177然而,高句丽族虽然有夫余族的血缘成分,但夫余族并非是民族的主流。其统一的民族与国家的名称有所不同,我们不能把民族之源与国家王族之源混为一谈。所以,以“别种”之名来定义高句丽、百济的族源,是有失偏颇的。

2.夫余与高句丽交往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这26条史料中,其中有17条史料阐述的是夫余与高句丽之间的往来和军事关系。即从公元前37前高句丽建国开始,至公元494年夫余灭亡结束,前后500余年的历史过程。

根据这17条史料,笔者将夫余与高句丽的关系总结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西汉末期,高句丽建国之初,邹牟王与夫余保持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第二阶段莽新时期,处于强盛时期的夫余开始对新生的弱小政权高句丽发动主动的进攻,而高句丽则是尽量避免与夫余的正面冲突,同时又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做好战争的准备;第三阶段东汉初期,高句丽先发制人,主动进攻,高句丽在战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以致夫余王带素被杀,国家损失巨大;第四阶段东汉中期,夫余曷思王孙都头,投降于高句丽,夫余万余人投奔高句丽;第五阶段南北朝中期,夫余国力日衰,终因勿吉的入侵而归降于高句丽。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夫余与高句丽、百济的王族来源,还是夫余与高句丽的交往关系,《三国史记》中的相关记载都要比正史中的有关记载丰富、详细。尤其是夫余与高句丽的往来关系,更加直观的体现了当时夫余的国力强弱对比,这对于研究夫余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将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

三、小结

《三国史记》中的夫余史料,是研究西汉到南北朝时期东北诸多民族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其中来源于朝鲜古史的记载,为研究夫余王系、夫余与周边民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依据。

[注 释]

①本文根据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整理。

②由于夫余国在公元494年灭亡,故本表未收录在494年以后出现的包含如记载百济王“扶余丰”、“扶余隆”等字样的史料,记载有“扶余道”、“扶余城”、“扶余州”、“扶余都督府”等字样的史料以及记载有“南扶余”字样的史料。

[1]周一良.论宇文周之种族[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9,(7).

[2]张博泉.“别种”刍议[J].社会科学战线,1983,(4).

[3]刘庆.“别种”杂说[J].北方文物,1988,(1).

[4]姚玉成.“别种”探微[J].北方文物,2000,(1).

[5]杨军.秽与貊[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6,(4).

[6]岑仲勉.突厥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8.

[7]杨军.高句丽族属溯源[J].社会科学战线,2002,(2).

猜你喜欢
百济高句丽三国
浅析唐罗联军对百济的征讨
百济灭亡的原因
三国乱谈(1)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
入唐百济遗民流向与连云港封土石室墓
韩国“百济文化”中的草鞋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