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素容
(福建工程学院海峡工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自2009年福建省教育厅提出在闽高校中实行“校校企”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以来,闽台高校合作办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主要的联合培养模式为“分段对接”,即本科生有3年(专科生有2年)在闽高校完成大学学习,1年在台湾合作大学研修,故也被称作“3+1”(“2+1”)模式。众所周知,人才培养不仅仅要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要更加关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在社会大环境、大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乃至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使得做好闽台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下在台陆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日常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是促进陆生顺利适应在台学习生活的需要。而分段对接过程中,在台期间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完善与否对于在台陆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闽台高校合作办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顺利适应及其健康成才等都有着重大意义。本文试结合福建工程学院海峡工学院在台陆生的学生工作实践,就做好在台陆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梳理与探讨,以期裨益于联合培养模式下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年来,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在探索中不断推进,赴台学生数逐年攀升。然而,闽台间的区域性差异无疑对赴台陆生的适应性学习生活提出挑战,如何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管理中也给在台陆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挑战。具体来讲:
1、闽台社会大环境和教育理念的差异带来的挑战。社会学理论认为,所谓“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增强,赴台陆生事先虽然对台湾的社会大环境和大学文化有所了解,但是当他们“真实”地置身其中时难免还是会发生“文化震惊”。出现这一现象是正常的,但如果处置不当则可能使赴台陆生盲目排斥,难以正确接纳新文化,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或可能使赴台陆生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盲目崇拜新文化,对自己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等丧失信心,迷失自己的来台目的和学习追求。可见,如何引导赴台陆生正确处理“文化震惊”问题,是闽台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下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管理工作的首要挑战。
2、赴台陆生的综合素质及其适应能力带来的挑战。在近年高校不断扩招的大背景下,赴台陆生的“入口”较宽,生源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多为受“宠”过度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集体观念差、自立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弱等,在台相对自由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易迷失目标,贪恋购物、游玩,忽视学业,松于自律,这些都给在台陆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3、多点合作办学导致学生管理难带来的挑战。现有闽台高校合作办学在专业对接上,往往是由闽高校根据专业优势遴选若干所台高校进行联合培养人才,于是出现了多点合作办学的局面。这样,同一所闽高校的学生必须分散到不同地点的台高校学习生活。这种分散性不利于集中教育、难以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难以因地因时制宜工作、思政工作者疲于多点奔波等,无疑都加大了在台陆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难度。
4、思政工作者人力紧缺、角色转换等方面带来的挑战。与多点合作办学因素相对应的是,在台陆生日常管理工作遇到的另一个挑战是随行思政工作者的人力紧缺问题。比如我院有293位学生分散在台湾四所高校,而仅有一位带队老师“既要当爹,又要当娘”。此外,思政工作者自身也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问题,即因为时地关系,需要带队老师既要遵循并快速适应台高校的管理模式,又要保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敏锐性,并采取合适合理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这无疑也是一个严峻挑战。
5、“分段对接”模式之回陆衔接工作带来的挑战。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存在着两个重要适应环节:一是赴台陆生如何适应台湾的学习生活环境,二是这些学生如何适应回归在闽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做好赴台陆生“回陆适应”与“赴台适应”同等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后者更为重要。两岸学生管理模式不同,台湾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基本是本着民主自由的原则,充分体现大学生必须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放养式的管理,当学生融入台湾高校学习环境,适应并习惯了台湾高校管理模式后,能否做好回陆学生的衔接性适应工作,既关乎学生赴台学习成果的巩固,也关乎闽台合作办学目标的真正达成。这无疑也是在台陆生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与挑战。
1、闽高校应重视并做好赴台行前、在台、离台返校的全程教育。首先,要做足赴台行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赴台学习目的。闽高校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赴台行前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台湾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等,[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我院通过组织编制“赴台学习小手册”、组织回陆学生“传经”会、邀请台湾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学、讲座等,使学生对即将就读的台湾高校环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为赴台学习做更好的准备。其次,要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在台思想政治教育,时时鞭策学生奋发学习。多点合作办学现实地要求在台陆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注意主题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如要适合所有赴台学生的主题性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针对各个办学点高校及其所在地特点的专题性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交流平台如网上学生论坛、QQ群、讨论组等,时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并不断消除因两岸因“文化认同”差异给学生在台求学所带来的困惑等。最后,要做好离台返校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和延续赴台学习的成果和收获。在学生离台返校后,闽高校要及时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总结与交流,也要引导学生积极总结自己赴台学习的所得与不足,从而有利于回闽学生及时调整自己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也有利于做好下一批闽台合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2、随行思政工作者应“借力”做好在台陆生日常管理工作。针对人少事多局面,除了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增加随行思政工作人员外,重要的随行思政工作者要懂得“借力”:一要借台高校的力,即借助台湾的专案助理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台湾各高校针对闽台合作这个项目,会专门聘请专案助理作为闽台合作项目学生的生活导师,处理闽台合作项目学生相关的学习生活问题。思政工作者平时可以通过专案助理了解合作办学台湾高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碰到一些把握不定的问题可以和专案助理一起商量解决,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二要借学生集体的力,即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体系、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力量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不够主动,易出现心理问题等特点,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体系,培养在台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生活的能力。针对多点合作办学,思政工作者人力、精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在各个办学点建立以党员学生干部为主导的学习生活互助小组,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既有利于实时掌握各办学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也有利于更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要借现代科技的力,即借助多种网络工具架构沟通桥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思政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在大学生中使用范围极广的QQ、MSN、Facebook、飞信、微博、各大论坛、人人网等等网络工具,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特别是“一对一”线上谈心(包括匿名的交流)还可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而且通过学生的QQ空间、微博、人人网主页、博客装扮和所写的日志、心情等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做好在台陆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3、在台陆生应牢记赴台学习目的,主动做好自我管理。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工作对象,也应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主体。换言之,每位学生应该都是自己的思政工作者。诚如有学者指出,“由于中国幅员辽阔,陆生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生长背景,对于台湾气候的适应和饮食的习惯,也考验着陆生的适应能力。”[2]每位在台陆生适应台湾学习生活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过程。因此,每位在台陆生要主动去了解闽台文化、地域风俗、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差异,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和心理适应能力;积极与台湾学生交流交往、和平共处,顺利适应台湾高校的学习生活等;珍惜宝贵的在台学习时光,将外在的“他律”、“引导”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自律”、“自觉”,更好地实现赴台学习的目标。
[1]刘地松,张志云.闽台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2):94-96.
[2]蔡翠旭,大陆学生在台湾生活适应与学习满意度之研究[J].华人前瞻研究,2012(2):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