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莉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基础部,山西 阳泉 045000)
外语学习是以个体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同时外语学习也是学习者和教师认知和情感世界的相互沟通与理解的过程。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在诸多情感因素中语言焦虑被认为是最关键的情感变量和外语成就最好的预测源之一。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是由于个体预计不能达到目标和克服可能存在的障碍而产生的。焦虑包含惧怕、不安、紧张、烦躁、压抑等多种负面体验。是一种心理上的挫折感、失败感和负疚感。外语学习焦虑是不同于其他焦虑的一种特殊焦虑现象。MacIntyre&Gardner(1991)认为语言焦虑是学习者在特定条件下被要求使用并未熟练掌握的目的语时所产生的恐惧与紧张的体验。伴随焦虑情绪所产生的恐惧和担忧等与认知活动无关的心理活动占用学习者用于记忆处理和理解的心理空间,使学习者无法集中于学习任务本身,导致思维迟钝,削弱学习者参与外语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导致逃避外语学习的行为。许多研究表明外语学习焦虑与外语课堂表现、外语考试成绩乃至外语学业成就都呈负相关。
导致外语学习焦虑的因素有很多,笔者将主要探讨导致外语学习焦虑的学习者因素和教师因素并提出调适外语学习焦虑的方法。虽然,现代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但鉴于我国外语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都是外语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控制着教学内容、教学语言输入模式、教学的课堂组织方式、教学难度、教学进度等在外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学习者是学的主体,学习者的认知策略和情感因素都对外语学习成就有重要影响。
(一)学习者的气质类型和性格倾向。外语学习焦虑分为情境焦虑和特质焦虑。其中特质焦虑是学习者的个性心理特点,是一种持久的焦虑倾向,这种个性特点一经形成很难改变。高焦虑倾向的学习者在外语口语表达和交际中,在考试测评中都比低焦虑倾向的个体更敏感地体验到担忧和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在性格倾向方面,内向型的学习者将更多的心理能量指向内部,自我觉知能力和自尊心比较强,更加在意考试的结果和他人的评价,对考试测评和负面评价的担忧和恐惧感更高。此外,内向型的学习者在外语交际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交际技巧,甚至会由于害怕失败和他人的负面评价而产生“期待性焦虑”。内向型的学习者由于能够敏锐地觉知到焦虑情绪的干扰,往往会试图通过加强努力来克服情绪干扰,反而更加不能集中于学习任务本身,陷入恶性循环。
(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Gardner&Lambert(1972)把学习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前者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的兴趣,因为期望参与或者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而学习;后者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通过某考试或者获得某一职位而学习。当今我国大部分外语学习者所持有的都是“工具型动机”,甚至可以说是“功利型动机”,学习者对外语本身并无兴趣,只是为了“证书”、“工作”等目的学习外语。“功利型动机”使外语学习者对考试测评的成败得失看得很重,容易诱发焦虑。
Sparks&Ganschow(1995)的语言编码缺陷假说认为:对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起主要作用的是语言能力。Spielberger(1966)认为焦虑感的影响会随着学习者能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对自己外语语言能力评价较低的学习者更容易出现较高程度的外语学习焦虑。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体现在对外语的语音、词法、句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巧的使用以及对目的语文学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此外,外语学习策略和元认知能力也是外语学能的关键因素。外语学习能力还包括了对外语学习规律的认识和对学习心理学基本原理的了解。获得以上种种知识和技巧需要学习者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轻松学外语不符合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外语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克服外语学习焦虑的根本途径。
(一)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敬业精神。外语教师面临的社会压力和职业压力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反应进而影响教学工作。如果教师对教学缺乏投入和责任心,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不能根据教学内容调节教学方法,漠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情绪变化,学生的外语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外语学习焦虑将得不到缓解。教师若将工作的不满发泄在学生身上,拿工作赌气,对学生冷漠粗暴,这样的不良情绪会加重学生的课堂焦虑甚至导致回避、逃课等行为。
(二)教师的心理学素养。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包括对人类心理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理论的了解;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背景的了解;对学生认知和情绪状况的了解。外语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教授学生减轻外语学习焦虑的方法。目前,大部分外语教师对心理学的了解有限,更多仅限于在考教师资格证之前对教育心理学的简单学习。外语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学生的认知状况不关注,容易给学生布置超出其承受能力的任务,诱发焦虑。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背景不了解就无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时也很少考虑到学生被认可、被赏识的基本心理需求,不能引导学生正确宣泄焦虑情绪,使学生无法对自身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无法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首先,在讲授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输入的内容如果远远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则容易诱发焦虑。Krashen(1985)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习得活动只有在学习者接收到可理解的输入时才会发生。教师在授课时,应尽可能将输入调节到学生能够理解的水平,并且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学生还不了解的语言形式,并且还要提供足够的句子上下文和篇章上下文来帮助学生理解输入。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传统的灌输式和课堂提问方式容易诱发焦虑。教师要尽可能减少焦虑诱导情境。在课堂提问之前,可以增加对相关问题背景知识的讲述,或者开展简短的自由讨论,激活学生头脑中对所提问题的图式,避免学生因不熟悉问题内容而突然被老师点名提问而引发焦虑。此外,还可以采用辩论、角色扮演、演讲等多种低焦虑情境的课堂组织形式。在组织上述各种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提前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高焦虑倾向的学生可以给予特殊的照顾,从简单的题目开始,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降低焦虑感。很多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能降低学生的焦虑情绪。教师可以将外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和外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搭配分组,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信心,在协作的状态下降低高焦虑倾向学生的焦虑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与学生建立亲近的师生关系,关注、理解、欣赏学生,使学生产生安全、愉快、舒畅的主观体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减轻焦虑。
最后,评价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和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加以了解的必要手段。为了避免评价方式不当给学生造成焦虑情绪,教师应该多使用“形成性评价”、“延迟评价”,给学生自我调整和进步的空间。此外,多元评价和多值评价也有利于教师更全面地评价学生,毕竟仅仅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外语学习成就是片面的,容易局限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之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对评价结果正确归因,对高焦虑倾向的学生要引导其进行纵向的自身比较,增强自信心,降低焦虑感。
焦虑作为一种情感因素介入了外语学习的过程,大多数外语学习者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学习焦虑。但学习者的外语学习焦虑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流动、变化的。学习者自身和教师都要密切关注焦虑状态的变化,对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做出适时地调整。
[1]Gardner,R.C.&Lambert,W.E.Attitude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3]MacIntyre,P.& R.Gardner.Language anxiety:Its relationship to other anxieties and to processing in native and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91(41):513-534.
[4]Sparks,R.&Ganschow.A strong inference approach to causal factors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A response to MacIntyre.[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79):235-244.
[5]Spielberger,D.Anxiety and Behavior [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66.
[6]康琴莉.语言焦虑与外语学习[J].宁夏大学学报,2005(1):83-84.
[7]李炯英.外语学习焦虑的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46-51.
[8]王银泉,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