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心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454003)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爵士时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为评论家及广大读者瞩目。语言简白而犀利,内涵丰富而深邃,结构明晰而匠心独具,这部小说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手法充分表现了“爵士时代”文学的特点,凸显了“迷惘的一代”的精神危机。作者本人也因此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评论界所关注;近百年来先后5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迷惘的一代”作为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为代表,其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上个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背景,描绘了二十世纪初美国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迷惘而浮燥的社会现象,揭示出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对美国年青人的诱惑和侵蚀。在这样的背景下,掩藏在历史意识之下的“我”打碎了象牙之塔,“迷惘的一代”小说应运而生。“迷惘的一代”的作者承袭了“镀金时代”的表现手法,同时试图开拓小说和审美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大多作者参与了“一战”,他们坎坷而富传奇性的人生经历与他们深邃忧伤的作品构成美国小说史上一道瑰丽的风景线。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情节和语言,一直被学术界关注,这部书已在社会潜意识中成为美国的一个寓言 (allegory)。菲茨杰拉德的研究专家布考利教授(Matthew Bruccoli)曾统计,此书在1980年已销售800多万册,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菲茨杰拉德曾谈起“这部小说的重心放在‘幻象的消灭’之上——正是这种幻象才使得这个世界那么鲜艳。你根本无须理会事情的真跟假,只要它们沾上了那份魔术般的光彩就行了。”在美国“现代文库”的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排名中,名列第二。日本现代文学家村上春树也曾这样评价 《了不起的盖茨比》,“它美得无以复加,而且完美无缺,其文体简洁明快,又有自然之美”。《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菲茨杰拉德的压卷之作,由于不同的解读方式被赋予多元的声音响彻在那个金钱绮梦的时代。
时至今日,《了不起的盖茨比》仍让世界的广大读者震撼,因为它是关于人类梦想的主题。作者在文中构建的“美国梦”是美国民族矢志不渝追寻的梦想,是为之奋斗的梦想。也是被战争和现实摧毁的虚无的梦想。在“美国梦”的鼓励下,人们只要遵循个人奋斗能获得物质的成功这一准则,就能在这块新大陆上实现梦想。
“美国梦”的根源在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盖茨比的父亲珍藏的 《牛仔卡西迪》书像是一本家训传承给盖茨比,年轻的盖茨比在封底前页上,写下的作息时间表和自勉的箴言实际上就是富兰克林、卡内基等人的教诲和梦想。他列出的“个人决心:每周读有益的书或杂志一册,对父母更加体贴等”表现出一个追求前进,严格自律的青年人为实现梦想做出的努力。再从书中主人公的经历看,盖茨比怀有的“美国梦”,不仅是物质世界的追求,更是精神世界的渴慕。在他的自我意识里,他却不认同自己是父母的儿子,这种来自于柏拉图式的自我观念使他自我定位为基督式的人物。十七岁时他把自己的名字詹姆斯·盖兹改为杰伊·盖茨比(Jesus,God’s boy的发音变体)就代表着这种自我想像。而这个自我造像为基督式的人物,从他改名那一刻起,即开启了他心中美和善的追寻之旅,同时也在现实的壁垒中开始了他的人生悲剧。
小说以主人公的邻居尼克(Nick)的视角徐徐展开,借用他者的目光来讲述故事,让读者冷静地观看那个浮燥的社会里一场场浮华的演出。
从歌舞升平,欢歌纵欲的物质盛宴到浮华背后的落寞和忧伤。读者从尼克来观察人物,观看场景,体会情节,感悟主题。叙事的高妙之处首先在于出场的女主人公戴西,“屋子里唯一完全静止的东西是一张庞大的长沙发椅,上面有两个年轻的女人,活像浮在一个停泊在地面的大气球上。她们俩都身穿白衣,衣裙在风中飘荡,好像她们乘气球绕着房子飞了一圈刚被风吹回来似的”。在这里女人公的虚无,缥缈,不真实感跃然纸上。尼克定了定神,“倾听窗帘刮动的劈啪声和墙上一幅挂像嘎吱嘎吱的响声。忽然砰然一声,汤姆·布坎农关上了后面的落地窗,室内的余风才渐渐平息,窗帘、地毯和两位少妇也都慢慢地降落地面”。这种人物的幻化感为盖茨比实现他的爱情梦埋下了伏笔。而在盖伊比眼中,黛西·布坎南成为他追求唯美爱情的化身。当他见到她时,他知道为之奋斗的理想与她的生命气息难以名状地结合在一起。他以一种虔诚的宗教徒的心来对待爱情,他要与上帝心心相印,他对爱情必须专一赤诚,如同侍奉上帝那样。在盖茨比眼中,“她就像一朵鲜花一样为他绽放,于是这个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他的梦想因此充满希望,真真切切。而这里对盖茨比的心理叙事,有别于现实的叙事,他盼望着与黛西联袂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现实中这个真切的人物只是物质的造像而已,黛西的生活信条与盖茨比截然不同,她金钱至上,虚荣利欲。那么作为盖茨比“美国梦”的主体“爱情梦”必然以悲剧而告终。而盖茨比本人也许是咎由自取吧,也许他少年懵懂中的信仰,自以为“上帝之子”的造像,在惨烈的现实面前被瓦解,他所具有的某种“了不起”的品质,只是为一两相情愿的梦想顽强拼搏的意志和精神。他和黛西的丈夫汤姆·布坎南都拥有财富,两人的不同之处是前者仅仅拥有财富,而后者是利用财富去追求一种“理想”;然而,他还是输掉了。小说的情节张力在乔治·威尔逊,也就是汤姆情妇的丈夫在汤姆的唆使下,杀死了盖茨比,然后自杀。汤姆黛西夫妇二人双双潜逃,盖茨比的梦想彻底破灭。
小说展示了一幅现代繁华风景图。尼克,盖茨比,汤姆皆来自于现实生活,都是物化世界的缩影。他们的生活依傍是物质,但在物化自我的过程中并未找到安全的依托。无论功成名就者或是赤脚平民,无论岁月流转,从冬日到充满希望的春天,更无论空间转换,是逃遁到世外荒岛还是身居闹市,在物欲的疯狂追遂中灵魂被碾压,成为空心人,面对心灵的沉沦,如洛威尔诗中老妇人的田地一样,灵魂 “任其荒芜”。 (let them fall)。
作者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极力表现个人隐秘的、苦闷浮燥的内心感受。对心理现实进行近似残酷的剖析,剖析自我和心理体验的之间的关系。追求逻辑和语法上的自由、隐喻奇异、文笔犀利而准确。为美国现代小说史上书写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集爵士时代的小说之大成,菲茨杰拉德从未把自己局限于个人经历的小圈子,他将个人经历溶于历史环境中,个人作为历史的言说符号,从而进行自我的建构。对于文本,他既能沉湎其中,又能冷眼旁观。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自我”造像是历史语境与个人心理的合成品。自我意识的塑造表现出意识的创造更新,关注的不是心理描写,而是心理再造的过程。小说虽然借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者,但这种客观,冷静的叙事使小说中不再饱有隐晦的特点,而是恢复了小说特有的文学性。作者心目中的自我不仅仅是表象的自我,而是对心灵图景的整合,对精神危机的觉醒,他不断地在小说当中探讨自我的身份和存在,探讨个体追求与世界的联系与隔阂。在主人公盖茨比的梦想造像里,他错把现实与梦想混为一谈,“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各种离奇怪诞的想法纷沓而至……一个绚丽的无法形容的宇宙展现在他的面前……他不时给自己的幻想的图案添枝加叶。”因此不难发现菲茨杰拉德塑造盖茨比这个人物形象时,暗喻了空中楼阁的梦想注定了主人公的命运悲剧。盖茨比既是当时社会中人们幻想与现实冲突的反映,也成为美国梦的历史造像的代表。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是爵士时代的小说代言人,爵士时代的小说在写作手法上表现为:将美国“迷惘一代”的精神经历直陈给读者。然而,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剧作仿佛都给读者留下一个充满忧伤而无奈的美国印象,菲茨杰拉德他在创作中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和鲜明的性格,像是吹着爵士乐的音乐人,携读者一起倾听那段美国的历史心音。读者们得到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在文中通过盖茨比来完成作者的“自我造像”,而读者也通过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体会到环境造像的历史性。作者将读者的视野挪移到繁华而虚无的历史,自我放置于历史中,走过曾令人向往的镀金年代来聆听那迷惘的一代的痛楚而激越的呐喊。因而,在小说的结尾,我们看到“盖兹比信奉那盏绿灯,它象征着那个一年年在我们面前渐消渐退的令人激动的未来。以前它从我们面前溜走,但是没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我们的双臂会伸得更长,然后总会有一个美好的早晨。”“所以我们要像逆流中的扁舟,虽然不断的被推回到过去,但仍要继续奋力向前”,这大概也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给予读者的反思和希望。
[1]Li,Derong.Jung’s Personality Philosophy.Beijing:Jiuzhou Publishing House.2003.
[2]了不起的盖茨比.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
[3]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姚乃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人文社科出版社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