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研究概述

2014-08-15 00:55李晓丽黄继红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董永黄河三角洲范仲淹

李晓丽,黄继红

(滨州学院 社科基础教学部,山东 滨州256603)

一、黄河三角洲道德性质与特点

黄河三角洲道德首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即在黄河三角洲地域范围内伴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独具地域特征的文化。尽管黄河三角洲作为一个地理区域概念,在界定上有古代、近代和现代之分,但是在黄河三角洲这一自然地理条件下,人们在长期地共同生活中,生产生活类型、社会结构模式、风俗习惯特征相互渗透、靠拢[1],逐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这其中抗争性特点最为突出。黄河三角洲地区多为盐渍地,历史上又是自然灾害多发区,生存环境的恶劣造就了黄河三角洲人民吃苦耐劳、勇于抗争的品格,加之特殊的社会环境(该地区东部历史上属偏僻荒蛮之地,官匪勾结、压迫深重),抗争精神以一贯之。其次,黄河三角洲道德还属于一种河海文化。黄河三角洲濒临渤海,这一地域所形成的文化从性质上而言当属河海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上这一海岸缺少稳定性,且为沙质,不曾建成大港口,交通受限阻碍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所以与其他河海文化所呈现的开放性不同,黄河三角洲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封闭性。第三,黄河三角洲地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仁爱”、“孝悌”等思想在这一地区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黄河三角洲道德在构成上以几千年的传统道德为主,同时辅以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

二、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主要内容

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是黄河三角洲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精神及其物质载体,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层面上的道德资源,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崇德尚善精神和孝悌思想等。二是物质层面上的道德资源,即承载上述思想、精神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迹、文物、历史文献、文学艺术作品等。

(一)以“老渤海精神”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黄河三角洲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黄河三角洲人民顽强的品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河三角洲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铸就了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其中以“老渤海精神”最具代表性。“老渤海精神”,其包含两层含义:不屈不挠,勇于斗争;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老渤海精神”是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伟大革命精神,是黄河三角洲人民值得夸耀于世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它已经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要精神保障。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老渤海精神”,2009年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正式开园,它是目前山东省占地面积最大的纪念园,2013年经中宣部批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二)艰苦奋斗精神。如前所述,自然环境的恶劣加上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黄河三角洲人民勇于抗争的品格,历史上曾发生无数次农民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有王薄领导的隋末农民起义和明代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进入当代,这种抗争精神得到了传承与发扬,逐渐形成与大自然抗争的一种艰苦奋斗精神。上个世纪60年代,在黄河三角洲展开了胜利油田大规模开发和建设。上个世纪90年代,这种扎实肯干、艰苦奋斗精神被凝练升华为“胜利精神”,即“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以国为重的主人意识,以苦为荣的奉献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滨城区杨柳雪镇杨柳雪村因地势低洼,土地盐碱贫瘠,满地白花花碱花而得名,解放前仅有19户人家,140亩地。新中国成立以后,杨柳雪人凭着坚忍不拔的品格,摸索出一套大水压碱的方法,自1963年起就连续7年实现了棉粮双丰收,被周恩来总理赞为“棉区的一面红旗”,这也是周总理生前树立的唯一一面棉区红旗,这面红旗既是对杨柳雪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褒奖,也是总理对杨柳雪人的殷切关怀。为了缅怀周总理,自1995年开始,杨柳雪人民自发捐款筹建周总理纪念馆,1999年怀周祠正式落成,被批准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三)集体主义与无私奉献精神。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最为重视的整体主义精神,它强调个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及其“忧乐”思想。范仲淹两岁丧父,后跟随母亲改嫁到长山县河南村 (今邹平县长山镇),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范仲淹少有志操,曾拜醴泉寺高僧为师,在寺中勤学苦读,“划粥断齑”[2]。幼时生活的磨难,使范仲淹很早就体察到了民间疾苦,对贫苦人民抱有极大同情心。而身居山东,范仲淹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学教育,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百姓安乐”等思想深深注入了范仲淹的头脑,加之受到邹平长山一带历史人物如被孟子称作“齐之巨擎”的於陵人陈仲子、秦代儒学博士伏生等的影响和熏陶,“忧乐思想”已在早期的范仲淹心中生根发芽。范仲淹出仕为政,始终以国家兴亡、百姓利益为先,纵观其一生,国家之忧、社稷之忧、百姓之忧始终伴其左右,晚年《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这种整体主义精神的凝练和升华。整体主义精神在黄河三角洲得到传承与升华,如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老渤海精神”中的“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精神,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期,整体主义精神转变成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四)以“仁爱”为核心的崇德尚善精神。黄河三角洲地处齐鲁大地,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黄河三角洲人民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崇德尚善精神。著名军事思想家孙武,幼时跟随祖父迁居乐安(今惠民县),所著《孙子兵法》在中外军事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与孔子、老子并成为春秋时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星体。孙子受到孔子“仁”和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以“仁爱”为根基的军事伦理思想,因此《孙子兵法》虽是一部军事巨著,但仁爱思想却贯穿始终。《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便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正是孙子出于爱国、爱民之“仁”,认为对关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战争必须审慎的思想体现。而在《谋攻篇》中,孙子指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孙子看来,不经过流血战争而能征服或者威慑敌人才是最理想的结果,“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更高的理性层面上进入了 “仁本”主义境界,是孙子“仁爱”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待士兵,孙子在《地形篇》中语:“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惧死。”即使对待战俘,孙子强调也要“卒善而养之”。孙子的“爱卒”“善卒”等思想,鲜明地反映了其仁爱的道德情怀。崇德尚善精神在黄河三角洲不断传承与发扬,成为黄河三角洲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孝悌思想。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百善孝为先”,在黄河三角洲,孝文化源远流长,二十四孝之一董永故里就在今天的博兴县。三国时期,曹植在《灵芝篇》中描写了董永的故事:“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无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4]这是我国最早描写董永的书名文艺作品。其后西汉刘向《孝子图》、东晋干宝《搜神记》、唐《法苑珠林》、清《古今孝子所见录》等均有描述。董永卖身葬父以及后人凭借美好想象编撰的董永与七仙女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广泛流传并影响深远,这说明董永作为一个孝文化符号,其所反映的孝悌思想因符合了社会各个阶层所遵循和倡导的道德规范而被广泛接受,这一点从全国各地建有董永墓、董永庙或董永祠达上千处便可看出。但是根据大量史实资料考证,董永为西汉千乘人,即今天的博兴县,在当地,董永葬父故事家喻户晓,孝悌思想影响深刻,家家户户儿女孝顺,敬老孝亲之风秉承至今。起源于淄博市博山区,流经邹平、博兴的孝妇河,其来历与一段颜文姜孝敬公婆感动神灵的美丽传说有关。山东现存最早的地方志《齐乘》中记载:“齐有孝妇颜文姜,事故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待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需水即得,值姜不在,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呼为笼水,今孝妇河也,出益都县颜神镇孝妇祠下。”虽然只是一段传说,但却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孝悌思想的崇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黄河三角洲的一些企业也把孝文化注入到企业文化中,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确立了以“仁孝”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并把这种理念纳入员工薪酬体系,实行孝工资制度,即根据一定标准为员工父母每月发放200——500元不等的工资,成为国内首家为员工父母发放工资的企业。

三、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开发意义

黄河三角洲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淀了丰富的道德资源 ,这些道德资源因孕育于黄河三角洲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风貌中,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对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将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开发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推动社会文化建设

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通过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可以推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的建设。任何企业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区域文化的影响,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是黄河三角洲企业文化形成的重要源泉。如前所述,儒家思想中的 “仁孝”文化已经成为一些企业的文化核心,《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价值观念,范仲淹的“忧乐思想”都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也有重要意义。范仲淹四岁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远大志向,青少年时期勤奋读书、划粥断齑,终成一代名相,兴盛五百年之久的杜氏家族教育子孙要修身正心、知书识礼、和谐处事,这些事迹、精神和教育理念都可以成为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开发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推进社会思想道德建设。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在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具有针对性、直观性和亲和性,是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基于本土性而为本地域社会成员所熟悉,有些甚至为社会成员亲身经历,其客观的实际存在,本身就产生一种信服力,而作为一种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极易为社会成员接受,情感上自然而然产生的亲近感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开发和利用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对社会成员开展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崇德尚善精神等思想教育,能够极大推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社会整体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三)开发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意味着对黄河三角洲区域的开发上升至国家发展规划层面。黄河三角洲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时期,开发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传承与发扬“老渤海精神”、“胜利精神”等将为经济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而通过开发黄河三角洲道德资源,打造本地域文化品牌,也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博兴县就利用孝文化的影响,打造出一系列董永孝文化品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张金路.黄河三角洲文化概要[M].济南:齐鲁书社,2007.

[2]曲延庆.先忧后乐范仲淹[M].济南:齐鲁书社,2002.

[3][6]杜堮.石画龛论述[C]//四库未收书辑刊第 9辑:第 1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

[4]李建业.董永与孝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3.

[5]杜立晖.古代家学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J].广东社会科学,2010,(1):125-128.

猜你喜欢
董永黄河三角洲范仲淹
《董永传说在西南的传播与认同》出版发行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天仙配》与董永故里东台
中国寓言故事: 董永卖身葬父
范仲淹苦读轶事
董永故里话孝心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策略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