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加艳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学前教育研究所 江苏徐州 221116)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权利,是儿童乐于从事的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自己的方法,也是儿童学习知识、技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因此,学前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权利,把游戏活动作为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学前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虽然他们的智力活动能力低于普通人的水平,并表现出适应行为障碍[1],但他们也是成人之父,是历史的创造者。学前智障儿童在智力、语言、身体动作、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已使他们很少或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游戏。如果再不让学前智障儿童游戏,他们就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通过游戏去认识世界、学习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限制他们各方面的发育、发展。因此,游戏也是特殊儿童的需要与权力,也是学前智障儿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效的补偿教育手段。而众多游戏中,手指游戏因其自身的特点,对学前智障儿童具有缺陷补偿、潜能开发的重要作用。
手指游戏是伴随儿歌或口令节奏,通过手部动作、言语去构造游戏情境而开展的游戏活动。[2]手指游戏简单而有趣,对学前智障儿童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学前智障儿童离开父母到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训练,不免会产生焦虑、恐惧、忧郁等消极情绪,他们也会因其缺陷而有多次失败的体验,产生自卑、无能感。学前智障儿童往往会通过不适当的行为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如:攻击、自伤、破坏等行为。而手指游戏通过其生动、有趣的外在形式,建立愉快、轻松的氛围,[3]给儿童带来愉快和满足,让儿童在游戏时没有压力、紧张,通过表现游戏中的形象来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发泄消极的情绪。此外,手指游戏让儿童把主要精力、注意力集中在手指的动作上,不让儿童有多余其它的手上动作,能有效的减少其攻击、自伤等行为。
幼儿的身体和心理还尚未发育成熟,手指肌肉还并未充分发育。学前智障儿童的大脑损伤导致其精细动作发展不良,动作不协调,如果早期不对其精细动作进行训练,会影响他们生活能力的发展,如:不能用筷子吃饭、不会系鞋带等。手指游戏是一种一边唱儿歌或者念口令节奏,一边协调双手动作变化的游戏,每个手指游戏都蕴涵着丰富的手部动作,这些动作不仅有趣,还很容易模仿,吸引着儿童不厌其烦地重复手部动作。如:手指游戏《小乌龟》,智障儿童双手握拳模仿小乌龟,把手放在耳边做睡觉的姿势,双手从身体两侧打开模仿小乌龟睡觉睡醒了。这些动作简单,再配上有趣的口令节奏,幼儿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些动作,促使学前智障儿童在快乐的心理体验下,获得动作技能,补偿学前智障儿童精细动作不灵活的缺陷。
学前智障儿童智力发展存在障碍,智力活动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而智力的发展取决于大脑的发展,大脑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刺激。婴幼儿时期给予大脑的刺激主要来自儿童各种器官的活动,尤其是手的活动。因为手不仅是运动器官,还是大脑器官,手的运动促使大脑得到发展。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儿童的双手越灵活,大脑得到的刺激就越多,经常活动手指来刺激大脑,使大脑变得更灵活,且手指游戏需要左右手共同协调来完成,有利于促进左右脑和谐发展。[4]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所以,手指游戏刺激了大脑细胞,发展了儿童智力,补偿了学前智障儿童的智力不足。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衣,是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帮助儿童发展语言是早期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与正常儿童相比,80%的学前智障儿童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缓慢,拥有的词汇量较少,且理解不全面、不正确。[5]此外,部分学前智障儿童还存在构音、声音等方面的障碍,智力落后程度越严重,上述问题就越突出。因此,矫正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缺陷是开发其智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手指游戏内容丰富、主题广泛,不仅让儿童利用手指来游戏,还伴随着简单、轻松的儿歌和口令,让儿童边说唱边做手上动作,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前智障儿童的语言。所以,学前智障儿童在手指游戏中,边做手上动作边说唱,有利于矫正其语言缺陷,发展其语言能力。
交往合作是社会性行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应重视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学前智障儿童因为智力、语言等障碍,与同伴沟通、交流存在明显的困难。而手指游戏为学前智障儿童提供了一个培养交往合作能力的平台,让儿童在没有成人的干预下,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前智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6]有些手指游戏,如《五根手指》等,儿童自己一个人就可以玩,而《小动物做游戏》《苍蝇蚊子飞走了》《编花篮》等手指游戏则需要两个或更多的儿童一起玩。在这些游戏中,儿童只有相互配合、合作,才能保证游戏顺利进行。这些简单、有趣的手指游戏,让学前智障儿童走出封闭的心门,在愉快的体验中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自己解决同伴冲突和矛盾。
手指游戏对学前智障儿童的情绪、动作、智力、语言和社会性等方面有缺陷补偿、潜能开发的价值。所以,我们应开发智障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的课程,并将手指游戏融入到教学和生活中,引导儿童在游戏中运用各种器官,边动手边动脑,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
1.手指游戏的搜集与筛选
建立手指游戏小组,搜集手指游戏。[7]首先,游戏小组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等活动让家长认识到手指游戏对学前智障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对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游戏。然后,发动各班教师、家长、幼儿收集手指游戏。最后,每个班将搜集到的手指游戏资料记录下来,汇总到手指游戏小组。手指游戏小组整理、筛选收集到的手指游戏资料。
筛选时,要遵循儿童性、科学性、教育性等原则,选择积极健康、寓教于乐,适合学前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手指游戏。一方面,学前智障儿童的大脑神经通常有一种惰性,智力活动水平低于正常儿童,感知觉速度缓慢、范围狭窄,认知活动一般表现得迟缓,缺乏坚持到底、克服困难的毅力,[3]在游戏中遇到一点点困难就轻易放弃,终止游戏活动。所以,所筛选的手指游戏要简单易行,生动有趣,多选像《小猪爬山坡》《小乌龟》等简单有趣的游戏,而像《手指变变变》《孙悟空打妖怪》等游戏虽然有趣,但内容太长,对于容易忘记、记忆能力弱的学前智障儿童来说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学前智障儿童是以感官动作、直觉形象思维为主,容易认识、接受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所以所选的手指游戏要贴近学前智障儿童的生活实际,可以选择像《四季歌》《苍蝇蚊子飞走了》等儿童在生活中常接触的动植物、季节和事物。而像《炒黄豆》《推磨》等手指游戏,游戏里面的内容炒黄豆、推磨,对许多的儿童来说是很陌生的,对于学前智障儿童来说更难理解,很难另他们产生兴趣。所以,我们不应筛选像这些离学前智障儿童生活较远的、过时的手指游戏。
2.手指游戏的改编与设计
虽然,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规则筛选了一些手指游戏,但还要根据需要对一些手指游戏进行改编。每个学前智障儿童都是特别的个体,都有不同的需要和特点、不一样的家庭背景、环境,我们要针对每个儿童的实际,因材施教,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如,《我的家人》这一手指游戏中,“爸爸是司机,开汽车,嘀嘀嘀。个子最高是哥哥……”。教师可根据每个儿童不同的家庭情况对其进行改编,如:爸爸是警察、工人……此外,比较复杂的、不贴近学前智障儿童的手指游戏,可以将其改成简单的、儿童比较熟悉的游戏,如《我有一双小小手》游戏不仅内容多,动作不好做,而且其中的老鹰、狐狸不被学前智障儿童所熟悉,所以,我们可以删掉一些,并用小狗、小猫等来代替儿童不熟悉的动物。这样不仅利于智障儿童熟记,还利于他们爱上手指游戏,甚至自己进行创编。
根据学前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生活经验,将筛选、改编好的手指游戏从简单到复杂地整理好,并分主题的进行整理、归类。针对学前智障儿童刚入园时有焦虑、不适应等特点,我们可以设置以“家”为主题的手指游戏,如:《一家人》《幸福的家》等,缓解儿童入园焦虑,促进儿童适应在园生活。针对学前智障儿童在“生活自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不足,我们设计以“培养生活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为主题的手指游戏,如《穿衣游戏》《找朋友》等。这些手指游戏不仅被分主题的归类,在每一类游戏里还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本指法、基本手型到成型手指游戏。
学前儿童课程是指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经验,所以手指游戏在学前智障儿童课程中的应用,不仅包括教育活动、游戏活动,还包括在幼儿园的其他活动,即在园的一切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教学前智障儿童朗诵、唱儿歌时,可以加上相应的手指动作,不仅让儿童很快、很牢地记住儿歌、诗词,还能促进学前智障儿童精细动作和大脑的发育、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手指游戏来集中智障儿童的注意力,让儿童心情愉悦地重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让智障儿童自由地选择手指游戏、选择玩伴,但由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性,老师也要积极的引导,从最简单的手指游戏开始教起、玩起。教师首先教幼儿认识手及手指的名称,发展其自我意识,然后教两个同伴一起玩的手指游戏,最后教多个同伴一起玩的游戏。除了循序渐进外,老师要带领他们多次重复,因为学前智障儿童的感知、注意、思维等缺陷,影响着他们的记忆水平,识记材料慢,意义记忆差,不多次重复,很快就会遗忘。[8]此外,在园洗漱时、睡觉前、离园前等其它活动时间,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智障儿童做手指游戏,如:洗手时教智障儿童做《洗手歌》,这样不仅让儿童规范地洗完了手,还让儿童在洗手中体验到了愉快。手指游戏内容生动、具体,形式活泼、轻松,不受时间、地点、天气的影响,[9]可以一人玩、也可两个或多个人一起玩,儿童可边吟唱边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应用手指游戏,让学前智障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知识、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前智障儿童开心渡过每一天。
手指游戏能有效的矫治学前智障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能发展学前智障儿童的精细动作和语言,开发其大脑潜能,能有效地培养其交往合作能力。因此,根据学前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开发手指游戏课程,并应用到智障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的一日生活中,将进一步补偿学前智障儿童的缺陷,开发其潜能。
[1]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中国残疾人手册[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12.
[2]任丽娜.浅谈手指游戏对小班幼儿的教育价值[J].教学实践与管理,2001(4):279.
[3]林晶晶.浅谈游戏对学前智障儿童的影响与作用[J].幼儿教育,2007(9):96.
[4]何筱华.浅谈幼儿手指游戏的功效[J].科技世界,2012(16):142-143.
[5]叶立群.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29-130.
[6]季洪.角色游戏对听障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J].教育科学,2013(2):195.
[7]赵惠芳.手指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与价值[J].早期教育,2012(7):84-85.
[8]黎莉.关于智力障碍儿童早期教育的探讨[J].文学教育,2010(6):139-140.
[9]李兴娜.高职高专学前专业手指游戏教学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3):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