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凌翀
(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作为一个开放的全球文化交流平台,互联网以其网络的开放性、技术的渗透性和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普遍渗透到各个领域,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形态、思想观念通过互联网汇聚在一起,其中既有融合也有冲突,势必给国家的文化安全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国家安全范式,“传统安全范式的主要内容是保护国家不受外来军事威胁。网络的发展使国家置身于一个没有固定边界的信息世界中,在这样的世界里,国家不仅要维护传统国力要素的安全,而且要维护‘信息国土’这种新型国家要素的安全。”[1]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近些年虽然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网民规模、网站数量增长速度超过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但是对网络信息安全重视程度还不够,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程度不成正比,网络攻击、病毒传播、网络犯罪和不良信息泛滥等一系列问题都严重威胁到互联网安全,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国家文化治理的时代,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文化安全的环境和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带来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产品生产与传播的生态格局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现代化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文化生产流通模式,被世界各国作为战略发展核心的文化产业,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和传播等各个领域正担负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历史使命[2]。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文化安全正面临着信息技术带来的各方面严峻挑战。全球互联网信息资源中80%以上凝结着西方文化的英文信息,华语资源则占不到0.4%,这种网络资源的严重不对称使西方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明显的技术和语言优势来散播其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互联网的控制已经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其文化传播战略的“制高点”,成为西方文化意识渗透他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平台。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裹挟着西方的价值观念进入我国,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3]97。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西藏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西藏自治区政府更是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西藏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多次写入政府报告中。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进一步明确了西藏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为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站在时代的高点再次吹响了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十二五”期间,西藏将着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依托西藏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和全国文化援藏的有利条件,加快将文化产业培育成西藏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步伐,力图打造新兴战略支撑产业,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文化发展路子,早日实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西藏的支柱产业的宏伟目标。
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西藏文化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因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西藏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西藏经济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西藏特殊的历史、地理、自然等环境因素,西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稳定对于国家稳定和世界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一直把西藏问题作为威胁中国政府的砝码,大打“西藏问题”牌,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伺机利用一些焦点事件,通过境外互联网组织刻意“包装炒作”西藏问题。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严重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西方媒体趁势掀起一股反华浪潮,借用其占有的媒体资源优势,刻意屏蔽真相,混淆视听,肆意传播无知和偏见,严重误导社会公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网站及一些西方媒体进行了大量歪曲事实的报道,甚至借机妖魔化中国,通过网络进行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宣传,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指手画脚,这一切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西方敌对势力除了加强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还通过互联网不断建立中文网站,随时随地进行宗教渗透活动,有些还成为西方国家反华活动的政治工具。这一点给笃信藏传佛教的藏族群众和西藏民族文化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严重威胁到西藏的安全稳定,破坏了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和谐社会的发展局面。如今的互联网如同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国的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蚀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却不得不面对广大国内外市场被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所占领的严酷现实,损失的不仅是市场利润,更重要的是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丧失,甚至会危及国家文化安全。发展西藏文化产业必须以现代高新科技为前提,高科技与高文化相互融合正在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网络信息技术无疑是文化产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核心。互联网信息环境下,发展西藏文化产业,对于增强西藏文化软实力,维护西藏发展稳定,加快西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具有多重战略意义。大力发展西藏文化产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保障。
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瑟夫·奈提出“软实力”以来,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如今,文化不仅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财富创造的崭新形态,而且正日益纳入世界各国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指标体系。区别于军事力量、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经济硬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多体现在道德、信仰、价值观等方面所带来的潜在的文化影响力。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固然都很重要,但是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软实力所带来的强大的辐射力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尤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开始通过影视、服饰、饮食、节庆、娱乐等各领域的商业文化输出,无形中将其价值观和世界观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逐渐形成文化霸权,对他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提出要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报告中多次提及“文化产业”和“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充分体现了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在推进国家进步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提升西藏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由路径。
西藏文化一方面增强了西藏文化软实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全国其他省区相比,总体发展比较滞后。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藏除了存在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矛盾。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一定要警惕国际敌对势力利用达赖集团阻碍中国和平发展的不良图谋,从维护稳定大局出发,增强反分裂反渗透意识,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西藏社会稳定团结,使强大的文化力量成为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和思想保障。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结合西藏的主要矛盾、特殊矛盾和特殊区情,深入开展以爱国、团结、和谐、发展、文明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这些精辟论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凝聚团结西藏各族人民、打牢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具有重大意义。
加快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显著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达赖集团干扰破坏的信心和力量,以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来协调内部关系,用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来凝聚全社会,以此增强西藏文化软实力,为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
加快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才能不断增强西藏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精心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四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两论”(矛盾论、实践论),对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意识,激发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加快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全民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坚实的文化根基,坚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老西藏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铸就“四个认同”(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的精神内核,才能不断巩固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共同维护西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文化西藏和美丽西藏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今时代,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以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显著,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强调指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再次表明国家对经济发展与文化强国的高度重视,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化强国的有效途径,就是文化经济化,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途径就是经济文化化。作为新型的文化业态,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与其相关联的产业有很多,通过产业之间普遍的渗透和融合,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引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文化产业通过提升工业、服务业的文化含量与经济价值,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的质量,经济对文化的需求从简单的整合、吸纳转变为对文化要素的挖掘与创造,文化成为传统经济发展凸显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4]。
国家强盛需要发达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而文化生成力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代经济的发展不再是单纯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来维持和推动,而是充分借助文化和科技的力量,特别是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以低投入、低能耗的先发优势和产业融合、生态增值、低碳经济等创新驱动功能,正在成为发展循环绿色经济的新引擎,为当代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特殊因素,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势必对西藏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西藏经济发展水平较弱,国民生产总值远低于全国其他省区。然而,西藏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的文化产业具有天然优势,加之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区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层面的沟通交流不断扩大,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这与西藏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极不相称。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西藏要努力实现吸引投资、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没有文化和知识等软环境支撑,再丰富的资源条件也不能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因此,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居民愿意消费的文化产品和相关服务是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亟需破解的难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加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这就要求西藏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自觉主动缓解和降低对自然及资源的环境压力,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和外溢效应强的联动效应,一方面挖掘西藏独有的文化资源的先天禀赋,弘扬西藏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使之成为增强西藏经济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对西藏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生发,使经济发展融入文化因子,使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实现西藏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全面可持续发展。
西藏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文化资源,很多资源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仅存的。利用西藏独特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文化向经济领域的渗透,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文化产业同其他产业的融合力度,拓展国内外文化消费市场,培育独具西藏元素的商业文化、产品文化和消费文化,增强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让西藏文化成为推动西藏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因此说,发展西藏文化产业是加快西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建构和提升西藏形象的需要基础。
要实现西藏文化产业成为西藏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必然使经济活动中融注更多的文化内涵,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档次和附加值随之增高,从而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故此,必须将包含西藏元素的文化商品属性解放出来,增强西藏文化的造血功能。一方面将蕴含其中的价值观等文化内核潜移默化地通过产品销售和文化服务传递给消费者;另一方面以丰厚的经济收益反哺文化产业的其他组织链条,进而使西藏文化产业进入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文化安全是指国家防止异质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生活的渗透和侵蚀,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不被重塑和同化的安全。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力,文化的存在同政治、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和复杂多样。文化安全能够为一个国家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并且有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构成国家安全的深层次主题。
相比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的有形力量,文化安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资源,是建立在价值观念、社会制度、行为准则基础上的同化力和规制力,比硬实力更加隐蔽和难以控制。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日益加剧,任何与文化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安全问题,都会诱发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发生。亨廷顿曾经预言:“中国的崛起和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竞争者’的日益自我伸张,就将在21世纪初给世界的稳定造成巨大的压力。中国作为东亚和东南亚支配力量的出现,与历史已经证明的美国利益相悖。”[5]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使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融合和渗透日益加深。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文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着挑战和机遇,而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冲击和威胁。作为一种文化语境,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制定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维护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扮演重要角色,超越了文化的意识形态的限制和对于文化社会功能的狭隘理解,全面展现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全部丰富性[3]43。对西藏来讲,发展文化产业,除了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经济硬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更突出的政治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出于本国利益及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与达赖集团相互勾结,为谋求“西藏独立”,打着“人权、民主、宗教、文化、民族、环保”的幌子,从2008年的“3·14”事件到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上演了一出又一出闹剧,十四世达赖喇嘛以“西藏文化灭绝”来诋毁中国在西藏的政策,污蔑中国政府对西藏实施“文化大屠杀”而导致西藏“文化灭绝”。很显然,达赖集团“深谙”文化制高点的舆论导向力量,为了完全迎合西方反华势力的需求,试图混淆视听,蒙蔽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士当作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活靶子”,否认中国政府保护和发展西藏文化的事实,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之所以大多数西方人误读西藏,既有历史和现实的根源以及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也有主观原因,因其情感上的距离和政治上的偏见从而形成了意识形态领域错误的“西藏观”[6]。
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以亲身经历撰文严厉驳斥“西藏文化灭绝论”。他指出,藏族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受中国各地民众喜爱。对于部分西方人来说,他们对西藏和西藏文化的印象要么一直停留在臆想中的“香格里拉”,要么对达赖集团所编织的“文化濒临灭绝”深信不疑。如果真正走进西藏,就不难发现,其实过去的西藏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因为那里曾经存在比欧洲中世纪还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今天的西藏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有质的飞跃,特别是西藏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发展[7]。面对西藏人民充分享受着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精神文化成果的现实,少数西方人依然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用“冷战思维”来观察当今社会主义中国的西藏问题,任何指称“西藏文化灭绝”的谎言和谬论都是荒唐愚蠢的。
1997年上映的好莱坞影片《西藏七年》就是典型例证。该片在影视艺术的精心掩护下构造了不真实的“西藏形象”,西藏“一方面被影像化为虚幻的、纯净的‘香格里拉’,另一方面又充满着东方主义的魅影和不可告人的政治企图”[8],完全不同于国内拍摄的西藏题材电影。严重扭曲和捏造历史事实,试图向美国和全世界公众推销反华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导向,误导部分不明真相的人做出不理性判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居英国的中国女作家书云历时三年导演的五集纪录片《西藏一年》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播放,赢得一致赞誉。影片运用人类学的考察方式通过镜头自述,客观记录了当代文化语境下西藏民众的普通生活,再现了西藏民族在传统藏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进程中的真实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9]。由此看到,隐含在文化产品中的价值观念通过受众的消费和解读,并据此做出判断,深刻体现了文化极强的思想渗透力和明确的价值导向性。
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文化霸权在国内可以捍卫统治阶级的领导权,一旦它的力量强大到足以冲出国门的时候就形成了“文化帝国主义”,由此对第三世界国家形成了“文化支配”“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对弱势国家的文化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安全威胁。文化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新形态,是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战略。当前文化全球化不再单纯依靠军事占领、宗教战争,凭借经济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植入”和渗透,还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优势不断强化“文化入侵”,形成世界文化霸权,实现其文化操纵的统治目的,从而导致各国丢失了对文化的“民族性”问题的坚持,破坏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10]。
从当今来看,要打破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所散布的“全球话语霸权”所形成的文化垄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在这一过程中,要加速国家文化秩序的新变动和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组,不断增强国家的创造力和民族凝聚力,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而主动防御文化霸权的渗透和入侵,有效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西藏是文化资源大区,却是文化产业发展弱区。2012年西藏自治区八届二次全会指出,要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强力推进西藏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的战略转型,不断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实现西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产业的最大诉求在于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影响力。因此,不管是揭穿和批驳达赖集团所散布的“西藏文化灭绝论”,还是防御西方发达国家实施文化霸权战略,从西藏特殊的区情出发,都要紧密围绕促进西藏发展稳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壮大特色文化产业,打造西藏文化品牌,提升西藏文化软实力,加深西方对西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激活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原创动力,打造更多高品质的文化产品,积极推动西藏文化“走出去”,牢牢掌握涉藏舆论斗争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旗帜鲜明、扎实有效地深入揭批达赖集团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铜墙铁壁,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安全。
[1]胡 健.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J].教学与研究,2002(9).
[2]胡惠林.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
[3]张小平.当代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孙咏梅.论文化产业的兴起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2).
[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61.
[6]杜永彬.西方对西藏的误读及原因[J].当代世界,2009(4).
[7]中国驻英大使撰文驳斥“西藏文化灭绝论”[EB/OL].http://www.chinanews.com/2012 -07 -30.
[8]王军君.以电影的方式塑造和传播真实的西藏形象[J].西藏民族学院学院,2011(5).
[9]格 勒.西藏一年·序[M]//书云.西藏一年.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68.
[10]向 勇.文化产业应用理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