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斌
(赣南师范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的总称。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并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大学生精神成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和有效载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精神成人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所谓“精神成人”,就是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对于精神的不懈追求并努力将之内化为主体自身素质的长期实践过程。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健康心理的形成、理性知识的扩展、道德境界的提升、信念水平的提高[1]。大学生肩负的使命与高等教育职能的内在一致性要求大学生精神成人,以推进人的精神和谐成熟从而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精神成人的路径探索既是大学生通向“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诉求。
教育必然受社会价值观念所引导,它不可能脱离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而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价值观,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它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与时俱进的,而不是僵化的。因此,开展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必须强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导价值观。
第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辛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管社会文化如何变迁,要强化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文化价值观必须长期要占据主导地位。推进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工作必须以此作为引导,而不能是其他形态的文化价值观。
第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中,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仍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精神属性赋予了人不断提升自身本质力量、开发自身能力资源的条件;同时,也使得精神需要成为人的需要的基本方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除了满足吃、喝、住这些自然需要外,还必须有时间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2],满足求真、向善、爱美的需要。满足人们对科学理论、正确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追求。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精神力量的增强,亦即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在人的精神发展需要得到较好满足的基础上,人们还要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人生价值,这是人们精神愉悦的重要源泉,也是人们在精神上对完善和完美的追求。离开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义不容辞予以推进。
第一,强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首次明确指出,大学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外,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3]。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选择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等而促进文化与人的发展,反映了教育基本功能的客观确定性。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因此,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相较于普通教育而言更为紧密,其对文化的具体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选择文化、批判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适应文化、创新文化[4]。因此,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文化功能。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学应该坚守自己的“一方圣土”,淡化工具主义,抛弃工具理念,还原高等教育的本质,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坚持人文主义教育基本理念,促进人的精神世界的健康和谐发展,以此平衡和消解由于物质主义肆虐所带来的人的发展的缺失和遗憾,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态势去改变人的生存境遇的困惑和窘迫,将大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到一种新的境界。
第二,强化高等教育的精神文化过程。教育作为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使文化生生不息,世代绵延,并表现出加速发展的特性,其深刻的原因在于它是以人作为中介来实现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的。教育作用于人的过程,实质上是使人获得文化的过程。教育的作用就是不断地把外在于个体的文化内化于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从而使个体成为受过教育的人,发展了的人,文化化了的人。如果说初等教育是自然的,主要依赖人的自然天性;中等教育主要是社会的,即依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去训练受教育者相应的行为习惯,养成他们相应的品质的话,那么,高等教育主要是精神的,侧重于发展人的内向度的精神品质。这不仅是人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教育的根本职能与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在培养人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应超越工具理性,更多地植根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个性的塑造,是真正意义上人的生成;而不是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继续着“半人教育”。应该大力通过高等教育的“精神教育”,使学生摆脱功利和世俗的束缚,自觉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自觉加强人文修养的提高,提升个人精神道德境界。可以说,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完善与发展,是检验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
教育是传承、弘扬先进文化的事业。同时,先进文化又是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之一。教育如果抛弃先进文化,不去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其可能性和意义都是值得怀疑的。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人类社会文明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体现着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优良的社会风尚、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而红色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内核,则蕴涵着革命理想、道德情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先进的价值观念,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所以应当大力弘扬红色精神,力求做到使体现红色精神的人物形象、英雄事迹以及价值观念、精神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进而发挥对人们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的影响力以及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
“机制一般是指复杂系统机构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连结方式,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有序作用而完成其整体目标、实现其整体功能的运行方式。”[5]健全的领导机制、规范有力的保障机制、稳定协调的联系机制以及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是增强红色精神在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中有效运用的前提保障。
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部门紧密配合的领导机制,高度重视红色精神在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红色精神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中,把高校有效运用红色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与任务来抓,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加以实施。
高校制定规范有力的保障机制,能够确保与增强红色精神在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中运用的有效性。高校应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以确保红色精神在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中的有效运用,提高红色精神的育德育人效能。同时,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抓下去,这就必然要有足够的人、财、物保障。为此,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保障红色精神理论研究、红色精神教育产品的开发、红色精神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红色精神教育基地的建设,等等。要建立以学校投入为主,政府支持和社会赞助为辅的资金筹集机制,采取日常经费与项目经费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经费投入,发挥经费使用效益,保障红色精神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工作顺利推进。
高校应积极与各级政府、红色资源地和社会有关部门建立稳定协调的联系机制,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必要的场地与设施。
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就红色精神寓于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工作而言,要开展三个层次的评价:基本评价、过程指标评价和结果评价。基本评价就是要对红色精神寓于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基本要素进行评价;过程指标评价,就是要对红色精神寓于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如组织领导、师资队伍、课堂教育、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等的评价;结果评价,就是要对红色精神寓于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基本指标、过程、效果的评价可及时了解红色精神在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中有效运用的状况,便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增强教育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利用好这些载体,发挥红色精神的育德育人功能,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无论专业课教学,还是公共课教学,教师都承担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因此,利用课堂教学,把红色精神寓于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之中,关键在教师。
专业课教学在高校学生的学习中所占比重最大,学习时间最长,红色精神寓于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渠道发挥重要作用。利用专业课教学开展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就要在专业课程的教与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渗透红色精神的教育内容。不同的专业课教学会有不同的渗透方式。如美术专业、音乐专业、新闻与传播专业、文学专业等都可结合红色精神题材开展教学,进行创作。这就要求每个任课教师要正确认识红色精神对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性,深刻把握红色精神的本质和内涵,把握红色精神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结合点、联系点、生长点与兴奋点,从而把红色精神教育和专业课程学习有机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专业培养和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有机统一。
除专业课外的其他课程应该都属于公共课,其中对大学生精神成人影响最直接、作用最大的莫过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了。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把红色精神资源的内容与课程教育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贯穿其中。教学中贯通红色革命理论与党的先进性理论、红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红色精神与中国梦、中国精神的一脉相承性与发展性,揭示其渊源关系,探讨其本源性的思想理论教育价值和现实性的教育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改变枯燥的灌输式教学,借助红色精神生动、直观的优势,采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心理层面上积极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熏陶。除了采用引导的方式,还可以综合运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和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将红色文化糅合进这些新型教学方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陶冶的最佳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专业课教师,还是公共课教师,都要注重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青年教师更是如此。2013年5月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要求政府和高校要切实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引导,强化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机制[6]。同时,青年教师自身更要自觉加强政治素养,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做到爱岗敬业,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言传身教,教育、培养、引导学生“精神成人”。
在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高校也要注重大学生课外实践拓展活动对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推动作用。为此,要优化课外实践方案,以红色精神引导大学生的实践道德自觉。要统筹教学大纲的总体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大学生课外拓展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可以结合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传统节日等,以纪念会、座谈会、报告会、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唱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不断加强和巩固大学生的红色精神导向;课外实践方案还可以借助高校周边地区的革命遗址、红色故都、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让大学生走出校园,亲历红色胜地,以体验式教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实现学生的精神自觉;另外,作为实践活动的补充,有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精神教育读本,制作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光盘等作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教育的辅助教材,帮助学生了解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的历史,并从中吸取红色精神的力量。
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和景观文化建设,用红色精神熏陶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高校可以借助红色英雄人物、事迹、红色故都等来建设或者命名校园教学楼、班级、道路、桥梁、景观等,在美化校园的同时,浓郁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使红色精神在大学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组建红色社团、命名红色班级,发挥其在校园文化中的群众性组织作用,把红色社团、红色班级建设成为传承、弘扬红色精神,团结、带领大学生广泛开展红色精神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
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7],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沟通交流与获取社会信息的最主要平台。高校要重视红色网络平台的建设,大力开发和整合网络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发挥网络图文并茂所具有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把思想性与知识性融于红色网站的建设,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健康的精神食粮。
[1]黄遵斌.论红色精神与大学生精神成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0.
[3]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1-04-25.
[4]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
[5]叶 蓬.论精神文明建设的机制及其作用[J].学术研究,2001(5).
[6]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3-05-04.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research/bgxz/tjbg/201201/t20120116_23668.html,2012 -01 -16.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9]秋 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状况[J].求是,2012(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