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志强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韩非子·初见秦》(以下简称《初见秦》)是《韩非子》中的第一篇,而该文又同时出现在《战国策》中,题为《张仪说秦王》。于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产生的年代等问题便出现了争议。自宋以来就有很多学者对此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大都缺少充分的证据,所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梁启超认为是张仪所作[1],高亨认为是韩非所作[2]686-687,郭沫若认为是吕不韦所作[3]688-691,刘汝霖认为是蔡泽及其弟子所作[3]688-691,邓廷爵认为是李斯所作[4],邹旭光认为是荀子所作[5],等等。至于文章产生的时间,或曰秦惠文王时期,或曰秦昭襄王时期,或曰秦王嬴政时期,却无人认为是产生在秦庄襄王时期。然而,笔者根据文中的避讳现象以及所使用的一些名称,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等进行分析,认为该文应产生于秦庄襄王时期。
一
仔细阅读《初见秦》或《张仪说秦王》发现,文中均称“楚”为“荆”。如: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6]5
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也。[6]12-13
文中“荆”字共出现18次,而无一次使用“楚”字,何以如此?这是因为秦庄襄王名子楚,故须避其名讳。司马贞《史记·秦始皇本纪注》云:“庄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孙也,名子楚。按:《战国策》本名子异,后为华阳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7]223古人是很重视避讳的,秦庄襄王即位以后,秦国上下自然要避秦庄襄王的名讳,各种文章中就不再出现“楚”字了。张守节《史记正义》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7]234处注云:“秦号楚为荆者,以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7]234此正可证明这一点。
在秦庄襄王即位之前的士人说辞中,只有《张仪说秦王》这一存有争议的文章在述及楚国时使用“荆”字,其他都使用“楚”字。如《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范雎之秦》《蔡泽见逐于赵》等,在述及楚国时均直称“楚”,并未称“荆”。而在秦庄襄王即位之后,除个别有争议的篇章用的是“楚”字外,其他述及楚国时使用的都是“荆”字。由此可见,《初见秦》中之所以称“楚”为“荆”,就是为了避秦庄襄王子楚的名讳。由此可推知,该文当产生在秦庄襄王即位之后。
那么,称“楚”为“荆”,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文章实际上是产生于秦昭襄王时期,而到了秦庄襄王或秦王嬴政时期进行了改动。笔者以为这一情况是不存在的,因为纵观《韩非子》一书,述及楚国时,有的直接用“楚”,有的则称“楚”为“荆”,这是因为《韩非子》一书并不是成于一时,它是韩非一生作品的汇集,其中有他早年在韩国所写,也有他到秦国以后所写。韩非早年在韩国所写的文章,自然不用避秦庄襄王的名讳,而尽可用“楚”字,入秦之后所写文章就必须称“楚”为“荆”了。秦王嬴政非常喜欢韩非的文章,但他统一天下之后并没有把其中的“楚”字改为“荆”字。《韩非子》全书如此,那么《初见秦》或者说《张仪说秦王》这一篇文章也当如此。
二
《初见秦》一文结尾云:“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也。”[6]12-13文章指出,在灭六国之前要先破“天下之从”。这说明此时六国仍然是采用“合纵”的策略。自苏秦游说六国成功之后,六国数次采用“合纵”的策略以抗秦。而山东之国最后一次打败秦国是在秦庄襄王三年(前247):“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于河外。蒙骜败,解而去。”[7]219实际上当时的秦庄襄王并无雄才大略,而五国联军竟可与秦一战,并且还打败了秦国,这完全是“合纵”策略的效果。所以《初见秦》云:“然而(秦国)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6]4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这篇文章确应产生在秦庄襄王时期。
三
《初见秦》开篇云:“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6]4结尾又云:“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也。”[6]12-1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此时的秦国“霸王之名不成”。这说明《初见秦》不可能产生在秦王嬴政时期。《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7]223由于嬴政即位时年纪尚小,所以即位之后并没有直接掌握政权,此时的政权掌握在吕不韦和嫪毐手中。秦王嬴政九年(前238)诛杀嫪毐,十年(前237)吕不韦罢相,之后他才完全掌握了政权。因此在嬴政即位的前十年中,他的权力是很有限的,这时的策士们也不可能去游说一个还没有实权并且还不成熟的君主。由此说明,这篇文章不可能产生在秦王嬴政执政的前十年中。
同时,从《初见秦》一文中还可清楚,当时的六国均未灭亡,而六国中第一个灭亡的是韩国。“(秦王政)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7]232韩国灭亡是在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那么这篇文章不可能产生在秦王嬴政十七年(前230)之后。
秦王政十年(前237)之时,天下大势已定,四年后韩非入秦,韩国称臣,七年后灭韩,九年后灭赵,十二年后灭魏,十三年后灭楚,十五年后灭燕,十六年后灭齐,统一天下。由此可知秦王政十年(前237)时,天下已处于统一前夕,六国已毫无反抗之力,秦王嬴政即将建立前无古人的帝业。有如此之势,说霸王之名未立,这恐怕是不合适的。所以笔者认为《初见秦》也不可能产生在这一时期。
《初见秦》一文既不可能产生在秦庄襄王即位之前,也不可能产生在秦王嬴政时期,那么它只能产生在秦庄襄王在位时期。
如上所述,秦庄襄王在位时间比较短,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唯一来到秦国的策士就是李斯,可是,“(李斯)至秦,会庄襄王卒”[7]2540。我们细考《史记·李斯列传》,认为这篇文章不可能是李斯所写,因为李斯在告别荀卿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7]2539李斯去秦国之前,他对秦王未来大业的期许是“帝业”。秦王在看到李斯的《谏逐客书》后“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7]2546。据此可知,李斯不管是语言上还是行动上,其对秦王未来大业的期许一直都是“帝业”。而《初见秦》的作者则反复强调的是“霸业”,“霸业”显然是低于“帝业”的。所以笔者认为这篇文章不可能是李斯所写。
关于这篇文章的确切作者,由于文献所限,一时还无法确考。不过尽管如此,它产生的时间确应在秦庄襄王时期。
[1]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八)[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644.
[2] 罗根泽.古史辩(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 邓廷爵.关于《韩非子·初见秦》的作者与韩非之死[J].学术月刊,1982(3):69-74.
[5] 邹旭光.《韩非子·初见秦篇》作者新考[J].东南文化,1990(4):279-281.
[6]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