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东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运城044100)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国几乎所有大专院校中文系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这一设置充分说明该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但近年来从全国众多院校来看,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困境。该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是什么?笔者是一名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古代文学教师,师范院校的中文系学生作为准语文教师,师范院校的古代文学课程定位应该是什么?如何才能带领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学习、传承古代文学?本文试图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定位、教法探讨等问题的思考,为处在困境中的师范院校古代文学的教学尽一点绵薄之力。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均为90后,他们普遍表现出古代文学功底差、基础薄弱的特征。在互联网世界长大的他们,似乎和古代文学距离遥远,即便是能掌握一点基础知识,也主要是在应试教育的强迫下机械记忆的(应试记忆会出现考试后大量遗忘)。高中阶段所积累的生涩模糊的句读、零碎不解的名句,或者是借助网络、电视、小说等,在“穿越”、“戏说”中了解到的一点或正确或误导的古代文学知识,这些,对他们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学习古代文学是非常困难的。
在当下物欲浮躁的社会里,校园早已不是独立、宁静的象牙塔,师生的教学观念不知不觉就受到了功利思想的影响。在有没有“钱途”的“近视眼”师生看来,古代文学课程处在“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尴尬地位。
1.2.1 学生缺乏兴趣
笔者连续三年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进行调查,随机抽样的是2011-2013届每届3个班的60名同学。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之前只是因为高考而学习古代文学知识”的问题中,回答“是”的各届同学数量分别是34人、39人、46人。这首先说明一大部分同学对学习古代文学知识没有兴趣,只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为分数而学;其次,通过逐年增长的比重还可看出这种升学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而在“请你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所开课程进行排序”的问题中可以明显看出,古代文学在大部分学生心中远不如普通话、影视鉴赏、就业指导等课程受欢迎。这说明课程的趣味性、短期实用性等成为学生喜好的标准。古代文学因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不能在学生未来应聘中作为重要砝码、时代久远缺少亲切感等原因不能引
1.2.2 教师重史轻文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史)和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两部分内容。
近年来放眼全国各大院校,古代文学的课程设置时间从150学时到360学时不等。但浩浩荡荡3000余年的文学历史悠久、经典纷呈,区区300多个课时无疑不能完成史论与作品赏析的双重任务,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上,教师对文学史和作品选如何取舍安排便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形势看,全国出现了重史轻文的教学特点。据戴建业对中国内地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31所院校中竟有25所院校明确不开设“作品选”。
为何教师教学中普遍重史轻文?或为了迎合学生未来激烈的竞争考试,或为了编写教材、出学术成果,或为了应付差事照本宣科……总之,文学史似乎更容易讲、容易出成果、容易迎合考试的需求。
2.1.1 文史兼顾,以文带史
当下有太多的研究生说起文学史可以侃侃而谈,堪比专家,然而面对具体作品却陌生茫然,不再出声。何也?急功近利的重史轻文所致也!太多的课堂里,讲台上的老师讲文学史口若悬河、如数家珍,台下的学生划知识点勤勤恳恳、不敢怠慢。老师像是卖名牌产品的商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熟悉的品牌吆喝声不绝于耳,但很少舍得让顾客般的学生真正触摸、感知一下品牌的质量。学生买回来太多的标签,却几乎对标签背后的实物毫无感知。这样教出的准教师将来也就只能应付考试,或继续向他的学生如此贩卖。
古代文学从神话传说、上古歌谣的种子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巨树,毫无疑问靠的是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一篇篇优秀的作品,正是因了那些或大或小、或粗或细、或壮或美生动鲜活的作品枝叶,古代文学才傲然于文学的大花园中,给人带来诱人的芬芳。重史轻文,就是犯了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的错误。一套文学史理论也许能给学生一个好分数,但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却能让学生幸福一生。古代文学首先应该担当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传承的任务。而人文精神则“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而非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终极目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面对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定位,笔者认为应该以赏析、感知为主,让学生通过具体大量鲜活的作品的感知,自己总结出艺术特色,回头再总结学习宏观抽象的文学史,如此才能文史兼顾。借用戴建业的一句名言——不能再把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文学史参考资料”,而应让“中国文学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辅助教材”。
2.1.2 培养学习能力,发觉文学之美
其实在多年的教学中,大家在内心深处或许都明白古代文学课程所肩负的三种责任:文化传承、学习能力、审美能力。
古代文学首先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因此大部分教师都能在教学中完成文化知识的传播。古代文学因其有着与当代文学不同的特质,要求教师使用、学生学会相应的研究学习方法,比如训诂考释的能力、文献阅读能力等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在重史轻文的教学大潮下很难得到培养。因为师范院校的学生未来要为人师,他们面对的是更为具体的作品分析,而大学阶段的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具体的“鱼”研究,让学生得到“渔”的能力,确保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得心应手。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无疑承载着美的功能。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师范院校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受到古代文学的审美熏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发、情感的激励、心灵的启迪,无不在诗词歌赋等的文学之美中得到实现。不少人认为,古代文学教学应该注重理论的研究上,于是,课堂经常是一言堂,教师讲知识点学生记重点。但师范院校学生特殊的情况是将来也将面临课堂教学,他们不能因发现文学之美而爱上文学,未来他的学生就很难愉悦地爱上文学。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共同发现文学之美,注重教学过程之美,如此才能提高未来教师的课堂艺术。
2.2.1 悉心取舍
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学史、精彩纷呈的作品选,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中实现古代文学教学的最好效果?笔者认为教师认真地比较取舍是相当必要的。
首先是经典性原则。其一,所谓的经典作品一定具备穿越时空的能力,它们更容易触动当下学生的内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二,所谓的经典一定有品之不尽魅力,师生更容易在前人赏析研究的基础上品出新的精彩。其三,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经典能成为学生一生的财富。
其次是代表性原则。每个时期或每个作家都有其代表性的作品,课时的限制要求老师必须甄别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去和学生赏析。将代表性的作品分析透彻可以实现以一当十的效果,对学生理解文学史理论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2.2.2 古今结合
以笔者所见,太多的古代文学课堂大概都是一模一样的,作为一门传统的必修课程,在多年的教学中大家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套路:“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代表作品—艺术特色—文史地位”,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古代文学因其年代相对久远,本来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古董感”、“无用感”。“文学史研究与一般历史研究最大不同之处,是它不像一般历史事实那样具有相对的确实性。”因此,在讲古代文学的时候必须要有当代意识,用当代意识来理解过去、反观历史。教师如果不能将古今结合,借古喻今,做到古为今用,便很难把课讲活。比如可以选古今相近的作品进行比较赏析,可以在保证意义一致的前提下使用当下鲜活的流行语去解读作品,可以创造性地用当下的意识去阐释、发掘、激活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价值内涵,使古代的作品与当下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世界产生联系,从而让“古董”在当下鲜活起来。变的东西永远在变,而不变的东西总也不变,人文精神就是一把可以穿越古今的金钥匙。因此,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2.2.3 吟诵落实
身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学生,无论是未来的写作能力还是表达能力,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和诵读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无不是在强调反复吟诵的必要性。吟诵可以积累知识、感悟作品、积累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师范院校的准教师们,未来便将要承担示范诵读的任务。因此,古代文学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自己的诵读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示范,同时要下功夫落实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背诵,因为“背诵是熟记教材,提高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字词,加深理解语文,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
2.2.4 情境创设
对于一群生活在多媒体时代的90后学生,如何更快更好地让他们走近古代文学?丰富的情境创设必不可少。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一个发生在当下的故事,一句流行广泛的时髦语,一首倍受欢迎的流行曲,一部火爆上映的好电影……所有的主人公也许都能在古代文学中找到合适的角色,教师要善于创设相应的情景。
2.2.5 布置问题
如果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能和学生赏析更多经典的作品,或者不能带领学生对文学史进行学习,那么课下问题的布置便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学习相关的史论、作品、作家,或者借鉴作品去创作,或者挖掘思想去演讲……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此,课上的学习也许只是入门,优秀经典的作品需要学生不断反复地咀嚼。大学生有更多自由的学习时间,在自习室、图书馆,在手机上、电脑前,带着你布置给他们的问题,他们可以继续进行古代文学的探讨学习。只要在课上激发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点燃了他们的热情,只要你的问题设置成功,古代文学的课堂就可以扩展出新的时空。
当然,不是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学就能成功,教师渊博的学识、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人格、幽默鲜活的语言、对文学的钟爱以及对教学的热爱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学生未来也将为人师。因此,我们肩头有更为艰巨的示范责任。古代文学的内容是精彩纷呈的,古代文学的教学是求新求变的,刻舟求剑的寓言很多时候就发生在我们古代文学的课堂,本文只是师范院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点思考。
[1] 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J].哲学研究,1996(8).
[2] 宁宗一.反思规范与挑战规范——我们向文学史要些什么[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4):27.
[3] 潘 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刘 琦.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