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1)
经济与管理专业从国外的商科发现历史成功经验来看,普遍与实践结合紧密。国外很多知名商学院的教授很可能刚刚结束了给政府相关部门的咨询建议后,就要准备去某个跨国公司董事会给出提升公司竞争力的具体措施。国外商学院知名教授的两栖,甚至“多栖”能力似乎已经司空见惯,而这种问题导向性、实践应用型的师资也成为很多商学院高额学费的重要筹码[1]。从当前许多高校的经济与管理学院所设专业来看,较为常见的专业有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保险等。从学科来看,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基础知识结构主要涵盖了两个一级学科:即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主干课程。经济管理学院,从逻辑上说,应该以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专业素养的“经邦济世”、“管人理财”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审视国内高校的经管人才培养,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可能存在如下问题:
1.从师资方面看,很多高校,特别是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的师资是清一色的“学院派”。很多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师行业之前,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他们的学历培养都是在高校中完成,而之前众多高校的社会实践基础薄弱,所以他们自己的实践经验几乎为零。高校老师们更多的强项优势是体现在专业的理论素质和理论研究方面。可以想象,如果师傅都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学生的徒弟又能继承多少“实践衣钵”呢?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如果高校教师没有实践经历,则小到凭证账单设计、账簿体系设置方面,大到公司具体信息化内控建设、银企工作业务对接交流方面,则根本无法给学生提供企业用人单位需要的实用技能,很难实现理论教学与公司实际业务的对接[2]。
2.从高校管理职能部门来看,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甚至有些职能管理部门存在一些理解误区。当前一些高校财务部门,受制于各种预算约束,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经费投入力度还很不够,生均百余元的实践经费,如何能让学生找到合适的锻炼实践能力的场所和机会[3]。所以,很多应用型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无法落实,有的也仅仅是“蜻蜓点水”似地走过场,有些高校的实践实训环节基本上处于“放羊”状态。在实践实训设备采购方面,有的二级学院购买实践实训软件时往往阻力重重,很多部门往往只关注实验室有形设备资产的投入,而忽视了实践实训软件系统的购置。
3.从企业用人单位来看,他们也有一些短视行为,忽视了自身对高校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社会责任。高校学生毕业走进人才市场求职时,有些中小企业抱怨高校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太差,很难胜任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有的中小企业往往基于自身用人成本的考虑,利用当前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局面,要求招聘能够立马上手业务的人员,甚至对应届毕业生择业有歧视。实际上,片面追求工作经验,而忽视了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职业成长性、可塑性高的优势,所以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歧视应届毕业生无异于饮鸩止渴。
应该说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不同的关系主体出发,可以考虑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1.高校教师继续加强实训技能方面的培训和改善,提升自身执教素质。在国家教育部针对一些地方高校,提出建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后,很多高校也努力将日益突出自己在服务地方经济中的作用。实际上,服务地方经济当务之急是要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双师型”乃至“多师型”是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首要步骤,例如: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可以考取注册会计师、理财规划师资格,审计专业教师可以考取审计师资格,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要考取营销师、电子商务师资格。其次,高校教师要能够积极走出去,到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去,只有这样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才知道不同行业的账务处理程序和特点;审计专业教师才能知道常见账务的舞弊类型和识别线索;市场营销老师才能上好品牌策划和市场定位。
2.高校职能部门要做好实践实训职能政策的制定,发挥好政策激励的风向标作用。对于高校的战略定位是高校党委班子需要认真思考谋划的,并且能够在高校各项政策制定中一一贯彻。高校人事部门在推进教师师资队伍素质的转变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例如: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有必要兼顾学历和从业经验,甚至可以优先考虑录用行业一线有较高学历的应征者。推进“双师型”建设,在“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可以考虑制定一些经费补贴,对教师为了通过双师型考试而花费的辅导费用、报名费用予以报销,甚至可以在实践实训教学工作中对“双师型”教师给予额外的课酬补贴。同时要有鼓励高校教师走到行业、企业一线的配套政策,可以考虑给教师减轻岗位任务、发放相关补助,让进入一线提升自己实践业务素质的教师自己不感觉到经济上“吃亏”。高校教务部门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的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各个专业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学生的培养素质目标能否达到[4]。培养方案中对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安排,基础模块与专业模块的设置,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科学程序等等都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才能确保其科学性。此外要考虑与地方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特别要建立一批能够给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相关岗位条件的实习基地。
3.用人单位也可以主动接触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履行社会责任。现实当中,有些规模较大的、社会信誉较好的公司每年推出一些“实习生”计划,往往有很多学生积极响应,他们也能从实习生中挑选一些符合公司未来发展要求的员工,这对于企业、高校、学生等主体来说确实是实现了多赢。然而,许多公司的实习生计划有杯水车薪之感,很多公司往往只能从应征者中挑出极少部分学生,而更多的学生则没有这种提升机会。现实角度看,有些企业不愿意承担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实习接待的管理工作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日常经营,二是实习环节可能会占用公司的各种资源。众多企业基于以上两点的原因往往不愿意承担实习基地建设的任务,这也使得很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到了高年级后往往无法得到扎扎实实的专业实践教育。在切实推进与行业公司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地方高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高校要充分联系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各行业的协会组织,构建密切联系沟通企业的渠道,让高校的专业培养能够与公司的需求实现对接。也可以利用校友会资源,在一些具备良好社会信誉的大公司中实现实践实训基地的构建,派出实习实践带队教师,加以日常督导管理,减轻实习实践给实习单位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主体密切合作,不仅高校管理职能部门、高校教师、地方企业要通力合作,学生主体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具有能动性的一方,也要在专业理论学习、实践实训、基地实习环节积极合作,贡献出自己的正能量。各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也要从社会经济、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从政策制定、资源投入、管理监督方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考虑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构建产学研用利益均衡的博弈结构,把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上。
[1]付维利.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1).
[2]朱月友.会计学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2).
[3]李远会.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
[4]王秀梅.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彰显人才培养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