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彦风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人,其本质上是为人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人文色彩很浓厚的学科,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本文旨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目标向度及相应的实践路径,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的呈现。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的主体人格、主体地位和主体权利得到了尊重与肯定,简言之,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提升、发展人的主体性。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却存在着忽视人的主体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重施教主体,轻受教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应都是相对独立的教育行为主体,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却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赋予其至高无上的权威,教育者往往利用强制的说教方式向受教育者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把受教育者置于绝对被动的客体地位,强调对教育者的绝对服从,忽视了其主体意识。第二,重外部灌输,轻内部诱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往往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忽视对受教育者的内心诱导,没能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事实上,受教育者具有能动性,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主动的、具有自主和自觉特征的个体。第三,忽视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追求理想化,忽视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从而降低了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影响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实现。
促进人的主体性形成与发展,可行的实践路径如下:第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只有两者良性互动,各自发挥其主体性,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良好效果。要注重挖潜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建构能力,发挥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其主动地去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将其内化于心并最终表现为外在行动。第二,教育者要积极采取民主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者要以平等的原则正确处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反对教育者以绝对权威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友爱的新型关系,并且要广开言路,鼓励受教育者畅所欲言;在教育方式上,要从过去封闭式、灌输式、强制式教育转变为开放式、启发式、疏导式教育。第三,教育者要关注并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要考虑到受教育者内心复杂的心理,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并对他们不合理的需要进行疏导和转化,改变传统教育只注重社会价值而忽略个人需要的倾向。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对象是个性存在差异的人,其重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片面强调社会性,忽视个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环节中,教育者往往把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强调人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忽视了人的个性、个人价值和个人正当需要。第二,在教育方法上,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虽然承认个体先天素质的差异性,却常常忽略后天教育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未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结果是受教育者个体特征难以彰显,独立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第三,在教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片面强调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用统一的理想化目标去教育人,而不是根据不同个体内在思想道德水平和认识的差异性去设定具体的教育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的个性发展日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人文关怀需要满足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第一,注重个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特别注重个性教育,即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全面了解不同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挖掘个人良好的个性潜质,最终达到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个人的教育目标。当然,强调人的个性的发展,并不是盲目地推崇个人主义的教育,而是要整合教育内容,在坚持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的基础上突出个性教育,以达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第二,创新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创新个性教育的方法,对受教育者不涉及原则性问题的思想行为给予宽容,鼓励其独特个性的发展;给受教育者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其在教育者指导下做出满足自身个性发展需要的选择;鼓励受教育者创新人格的形成,让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学习、工作和生活。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讲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和谐发展或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坚持的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追求的目标。确立人的和谐发展或自由全面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现实中人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标准,除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和谐发展或自由全面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追求的重要目标。第二,“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同一命题的不同表述,其实质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力,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而人作为现实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利益追求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多个方面,但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三,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衡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理论创新、实践活动和工作得失的最终标准和价值尺度。“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任何一种理论创新要体现生命力,必须以此为衡量标准。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培养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公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的具体形态。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具体的实践路径在于: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目的,要大力弘扬其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和提升人的价值取向。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人性化,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人格、主体需要和个性差异等等。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有全新的认识,受教育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无个性的、听话的人”,而是“具有自由个性的现代人”;同时,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第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融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反复强调实践在教育人、培养人和提升人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每个人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又要通过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来改造自己、丰富自己和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有觉悟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
[1]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3]孙相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4]刘顺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