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阳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南京 210045)
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奇迹、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声音、制造了中国震撼,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改革也累积了一些问题。在新的阶段,不仅解决难题需要改革,改革自身也需要改革,改革需要再出发、再扬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的:当前,我们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我们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出现了77次,而且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改革就是要冲破思想观念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就是要破解错综复杂的发展难题。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是我们的基本判断。当前,我国经济转型进入了深水区、处于攻坚时期,有很多屡解不决的老大难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以扩大内需问题为例,从1998年起中央就提出要扩大内需,为此还大力培育了许多的经济增长点,最引人注目的有三个,就是高校扩招、发展汽车产业、促进房地产发展。客观地说,这些经济增长点都对我国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发展到现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大学好考了,不好就业了;汽车多了,不好开了,不好停了;房子多了,房子大了,但房子越来越贵了等等。政策效果在减弱,有些方面还成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直到现在,扩大内需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问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50%左右,世界平均水平是70%,还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有钱花,敢花钱。然而,做到这两点必然涉及到收入分配制度、财政税收制度、完善社会保障、转变政府职能多个方面的问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通过采取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例,保障和改善民生,消除住房投机和储藏财富的功能、恢复其消费属性等措施来解决。
改革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参与。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政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解决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改革为了人民,就要清晰地知道人民的根本诉求。习近平同志当选总书记后发表的讲话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清楚的回答,就是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的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只有任何一项改革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都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改革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参与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改革就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有了这种力量,就能无难不克、无坚不催。
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民之所怨甚至所恨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社会公平的底线。最突出体现在三难问题上,即利难共享、权难制约、人难出头。利难共享,是指一些部门、行业利用垄断地位、垄断资源获取了大量利益,不愿意改革,使人们不能公平分享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用习主席的话说就是形成了“利益固化的藩篱”的问题。比如很多垄断行业用霸王条款侵犯消费者利益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难在哪里,难在利益两个字上,改到深处是利益,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就是“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权难制约,是指少数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自觉不自觉把自己看作高人一等的特殊人,认为权利就是金钟罩、铁布衫、隐身衣,并把特权当作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狂妄地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是一路绿灯,都可以摆平,在任何领域都是V I P,忘了习总书记对广大党员提出的多想一想“自己是谁,为了谁”的问题,这些特权行为往往直接侵害了普通人的利益和机会,人民群众深恶痛决,最终可能也害了自己。人难出头,指的是在社会流动性的问题上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阻隔问题。社会流动性是一个社会学术语,主要两个层面:一个水平流动,就是一个人地区、部门、行业流动,这个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户籍制度、单位体制等限制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随着户籍改革的推进,这一流动正变的越来越流畅;另一个是垂直流动,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从低的位置向高的位置变迁。人难出头,主要指是垂直流动层面的问题。垂直流动的社会阻隔会滋生两个“不利局面”:一方面,一些社会群体会被边缘化,深深的失望将导致强烈的被剥夺感,以及“仇富”、“仇官”、“仇司法”等不良情绪,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占据优势社会地位的群体,往往只在意既得利益是否安稳,并不会真正关注甚至在某些方面阻挠经济社会的进步,不利于社会活力的激发。这个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社会阶层固化,带来阶层摩擦甚至对立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社会稳定。有学者将这个问题比喻为社会流动的堰塞湖,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改革不仅需要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也需要激发人的活力,因为改革是由人去推动和实施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中国改革最大的特点是政府主导型的。因此,体制内的人对改革态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然而,恰恰是体制内的一些人存在着改革活力不足的问题。正如习主席所说:“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的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之所以如此,原因大致有四:一是人有惰性。中国的改革是问题倒逼式的改革,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重压下,步步前行的。改革已经过去了36年,36年里,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长久改革,重压之下人的惰性容易滋生,容易患改革疲劳症。二是排斥风险。中国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探索过来的。现在,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风险在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可能会稳字当头,浅尝辄止,不敢涉险滩、啃硬骨头。三是思维定式。偏重于对过去经验的依恋,造成了容易以先例作为先决模式。经验是对过去成功实践做法的总结,但过去的成功做法,未必就适应当前的实际。改革日新月异,实践不断创新,这要求我们的思维必须与时偕行、与时俱进。否则,思维就会僵化,就会犯新的本本主义的错误。四是人有私利。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今天的改革,单兵突进式的改革已很难成功,改革也不再只是利益的增进,更是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一旦涉及到利益的调整,而且还是利益的深刻调整,问题就会相当复杂。然而,全面深化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尽管我们面临改革的机遇前所未有,但机遇只有把握住了才是机遇,把握不住就会变为挑战。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一场攻坚战,需要每一个改革参与者不惧艰难险阻,唯如此,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许许多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挑战。
中央认为,破解这些难题,就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全面”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全局。古语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就要求我们“站的高”,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筹划改革,而不是从本部门、行业、单位的角度思考筹划。二是全覆盖。这就要求我们“盖的全”。就是说改革不仅涉及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而是覆盖所有领域,涉及各个方面。三是顾全。这就要求我们“有胸怀”。就是改革的推进的时候,要顾全大局、顾及彼此、统筹推进。“深化”也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深层次”。就是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而不是只解决一些表面性问题。二是“深入性”。就是面对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是简单触及,而要深入进去,采取具体细致的办法举措,真正解决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表现得非常突出。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60条,每一条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直面难题,举措非常具体细致。比如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过去以GDP论英雄,以GDP论政绩,纠正这种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再比如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多处占用住房和办公用房,不准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不准违规配备公车,不准违规配备秘书,不准超规格警卫,不准超标准进行公务接待,严肃查处违反规定超标准享受待遇等问题。这些就是深入性的具体体现,正所谓一具体就深入,一细致就深入。三是深远性。就是说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旧的问题解决了,会有新的问题,旧的堡垒攻破了,还会面临新的堡垒,这就决定了改革过程必然是长远的,而不是短暂的;是持续的,而不是间断的。用习近平同志的话说就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破解这些难题,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要做的工作很多,归结起来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搞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确定目标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决定》用一段高度凝练的文字进行了阐述,包括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到2020年的改革愿景、“6个紧紧围绕”的改革思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等。二是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面对困难,没有坚定的信心,不可能实现既定目标。信心从哪里来?信心来自于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来自于对党、对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工作的信任,来自于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三是系统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今年的两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进行了部署,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比如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决定》一方面强调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另一方面有提出要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一方面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最大限度降低改革风险的基本要求。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加速,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了2亿。老龄化危机、用工荒让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到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锐减,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4,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应当看到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之儿女双全、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下子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社会影响很难预料。四是抓好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的落实。政策再好,落实不了,一切还是零。这要求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勇气和智慧破解难题,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稳中求进、稳中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