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中心向双主体转变的集团化办学新途径

2014-08-15 00:47刘其琛陈小尘
河北职业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校企

刘其琛,陈小尘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强调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面临诸多挑战,集团化办学正是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它走的是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新路径,突出的是以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新模式。近年来,职业教育集团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集团化办学的实力越来越强,在行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愈加明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集团是由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组成的产教联合体与利益共同体,是具有联合性、互利性、非营利性的区域性教育和行业产业服务性组织。集团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各自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培养、科学发展为目的,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进而利用合作创造价值,获得竞争优势,即实现有效“竞合”。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成效

在我国经济日益增长、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改造是创新经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受此影响,市场、企业、学校都有适应变化,走开放、合作发展之路的客观需要。所以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二十多年间发展迅速,特别是在近年蓬勃兴起。湖南、江苏、浙江、山东等多个省市都出台了专门文件,积极组建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相对固化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使过去学校与企业之间局部的、临时的联系走向了规模化和常态化,[1]从而让学校教学及研究成果得以深化,科研水平得以提高,产学研合作成效得以凸显。许多企业也借助职业教育集团平台,提升了企业研发能力,带动了产业升级,降低了企业研发人力成本负担,并促进了研发成果或专利的共享。职业教育集团是校、企双方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桥梁,校企双赢与日俱增、有目共睹。截至2013年1月份,全国已建立500多个职教集团,覆盖了一半的中职学校和八成的高职学校,“集团化办学”形成了教育和产业、学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2]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

(二)集团化办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面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挑战,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在集团化办学体制上,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寻求合作育人新途径,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包括集团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不够,忽视了人才储备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导致集团化办学中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企业为支配的一头热现象,使得职教集团的体制改革难以深入,职业教育的市场化道路难以放开,集团优势资源的共建共享难以实施。

1.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办学思想,忽略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很多职业教育集团都是由高等职业院校牵头组建,或者在集团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专业上,职业院校存在较严重的传统本位思想,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方案等人才培养规划时,不深入了解企业后续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需求,不全面摸清市场产品规律,不能无缝对接产业的发展,整个管理机制、考核标准、保障措施缺乏企业的全面和深度参与,导致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在源头上不合拍。[3]

2.注重学校的利益,忽略企业利益的全面考量

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核心是优先选取适用的人才,满足生产的需要,除此以外,更需大量的人才储备和先进技术的转化,以满足人员素质的提升,以及企业文化品牌影响和产业升级竞争等深层次的利益需求。但实际上,职业院校更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的落实等自身利益,对企业利益的全面性把握有限,大部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单一的订单培养或员工培训上,深层次的技术合作和文化沟通等协调联动并不多,成效不显著,与企业对集团化办学的预期存在差距。

如何调动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由以学校为中心向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形成校企合力,是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二、集团化办学新途径

集团化办学是双主体模式,学校和企业都是职业教育的主体。目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采用的是2.5+0.5模式,有的采用的是2+1模式,即三年培养制分为两个阶段,两年或两年半在学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一年或半年在企业采取顶岗实习的实践学习模式。因此,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甚至在专业能力上与工作岗位需求达到了“零距离”对接,受到了很多用人单位的青睐。进一步厘清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途径,深化合作成果,突出学校、企业双主体地位,整合校企优势资源,真正实施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同时,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力度,增强企业人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深化学校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推广学校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快速发展是集团化办学的努力方向。

(一)创新双主体办学体制机制

合作交流、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多方共赢是职教集团发展的原则,即以职教联盟的形式,搭建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联合共同体,同时各成员单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凡进入集团的成员单位,不论学校或企业,原隶属关系、产权性质、组织结构、员工身份不变,各成员间实行“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交流合作、多方共赢、共谋发展”的相处原则。学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集团的主体,在人才、资金、设施、师资、培训等方面采取优先使用和协调互补的原则。集团的主要任务是集合学校和企业优势,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共享教学实训资源,增强校企互信,拓展办学空间,合作培育人才,形成规模优势,增强总体实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新机制,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职业教育机构适应市场的能力,向社会输送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健全双主体育人质量保障体系

职业教育依靠产业发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措施、质量等,将职业教育体系融合到产业发展中。一是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做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职业院校要坚持开放式办学,组建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深入市场调研,实时把握行业发展规律,了解产业升级规划。同时,学校要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增长实践能力,企业要选拔优秀技术能手到学校开展专业技能知识讲学,实施校企互融互通,全面对接产业需求,依据产业建专业,建好专业促产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二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增加企业对人才质量评价的比重。企业是检验人才是否合格、是否优秀的重要平台,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技术素养都是考核的关键指标。企业只有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才能准确把握评价体系的内涵,为培养更优秀的适用人才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实现校企人才共育的目标。

(三)增强双主体社会服务能力

职业教育集团主要是以学校、企业为主的资源联合体,学校具有人才资源优势,企业具有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优势,科学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增强集团服务社会能力是凸显集团化办学优势的重要途径。如湖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利用校企优势,依托校企多元化合作平台,建立了湖南石化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组建了化工企业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平台和联盟的建设,进一步激发了职教集团创新活力,集团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在平台的基础上创建了化工分析检验中心、农产品检验中心等,不仅完善了校企产学研科技转化平台,更为主导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贡献了力量。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而目前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较高的技术生产要求和较低的员工技术素养,成为了抑制产业发展的瓶颈。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发展模式,增强发展后劲,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国家着力加强职业教育,提出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正是符合国家顶层设计,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而探索的新方式,其有效推动了校企职能转变,有利于优势资源整合,但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加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力度,突出企业在集团化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展社会资本融入职业教育的规模,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实力和效益。

[1]余秀琴.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D].天津大学,2009.

[2]黄亮.校企“抱团办学”成潮流[N].羊城晚报,2013-01-16.

[3]金根中.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猜你喜欢
集团化办学校企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