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现代纺织专业群特色建设的途径

2014-08-15 00:47
河北职业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融和工商纺织

周 谨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苏州传统纺织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并处于全省乃至全国纺织业转型升级领先阶段,行业呈现出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先进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人力节约型、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放型向高附加值型产业转变的发展态势。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本文旨在将人才作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探讨如何实现苏州纺织业人才转型升级,尤其是在纺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背景下,如何建设纺织专业群、加强复合型纺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纺织专业群理应跟进行业转型升级的变化,以积极、适度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丰富专业内涵,整合课程体系,强化复合型师资建设,以深化校企合作为途径,开展纺织专业群建设。

一、厘清转型升级期企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变化

根据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我们通过调研省市纺织工业协会及大型纺织企业,进一步明确苏州纺织业转型升级期行业发展态势,从而确定转型期企业对于人才质量需求的变化,包括基础知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与职业发展等。明确应该及时跟踪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苏州纺织服装行业向现代先进制造业、人力节约型、深加工型、高附加值型转型发展。向与现代服务业融和方向发展的需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积极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在由政府主管部门有关人士、纺织行业协会、纺织服装企业(尤其业内标杆型企业)专家、教师代表(简称“政行企校”)参加的纺织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下,对原有的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归并,以培养具备纺织复合型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使学生既通晓“大纺织”中纺纱、织造、染整、服装、贸易、管理(简称纺、织、染、服、贸、管)等知识,又拥有一专多能的复合技能。加强群内专业间交叉渗透,以便实现在专业设置和结构布局上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凸现本专业群特色以及与市场的契合度。

二、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调整方向

积极、适度调整纺织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大胆探索,灵活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方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制定出人才培养方案,既要充分体现纺织企业转型期人才质量要求,同时要充分体现学院纺织专业群“工商融和”的特色,要有别于其他地方类似专业群;打造特色纺织专业群,搭建群内专业(包括现代纺织技术、针织技术、纺织品检验、染整技术等专业)共享与提升平台,通过课程群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凸显专业群适应纺织业转型的要求,发挥专业群的集群优势。

在基于区域纺织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在纺织高职教育中加强复合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具备“大纺织”、“工商融合”特点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与本省乃至全国同类专业群相比体现特色发展、差别发展、错位发展。

三、专业调整与课程资源整合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永恒的主题,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苏州纺织业已体现出产业链长、科技水平高、品牌效应强、贸易发达并以外贸为主的特点,所以在群内专业设置上,要充分体现纺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依托本院自身特有、历史悠久的“商科”和“工科”两大专业群办学优势,逐步设置具有“工商融和”特点的复合性专业,打破群内专业壁垒、模糊专业界限;在课程设置上,要分析群内各专业在内涵上的共性与异性,打造专业群公共平台课程和核心模块课程,修订完善平台课程和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秉承学院“工商融和”办学特色,在公共课程平台着力培育“工商融合”特色课程,将“工商融合”贯穿整个专业群建设;形成“三个一”(一平台课程模块、一核心课程模块、一“工商融和”特色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建设格局,以适应行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所带来的从业者职业素质、岗位技能的变化。相关职业岗位对于对应的课程设置与开发提出新要求。我们提出课程体系要突出强调对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综合化,要打破群内专业壁垒、模糊专业界限,要搭建群内专业共享与提升平台,对于职业素质课程、职业拓展课程要突出体现“工商融和”的要求,以满足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发展和岗位变迁的需要。在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中,要强化对学生的复合型技能培养和考核,特别强调要引入相关国际检测标准,真正做到对接国内外行业职业标准,以满足学生在跨国企业、外向型企业就业需求,并以此发挥专业集群优势。

四、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顺应产业调整、升级变化的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和关键。我们积极鼓励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拓宽专业领域,具备跨越相近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同时加大对具备专业知识和企业行业背景的高层次“双师型”和“工商融和型”师资的引进力度;努力为教师提供跨专业企业挂职锻炼机会,逐步形成以“精一专业、通二专业、跨三专业”为鲜明特色的师资队伍布局结构。教师除了具有“上得了课堂,下得了车间”的双师素养,还必须具有“大纺织”的教学素养和技能,这样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五、校企共享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现代纺织职业教育应该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建立在与企业全方位合作的基础上。企业经过积累已拥有大量信息资源,比如新设备资源、样品资源、图片资源、数据资源等。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省级丝绸材料与工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苏州SaaS针织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行业资源,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尤其强化与业内标杆型企业合作,探索多途径的特色实践,借鉴、利用业内标杆型企业的信息资源尤其数字资源,将其引入教学过程,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等,这既是校企合作的需要,更是提高办学效益,较好解决复合型师资短缺、教学设备场所不足的需要,这样不仅企业信息资源利用率提高,而且教学效果、效益提高。

我校经过多年专业群建设,专业群特色凸显,由重生产工艺、单一技能培养变为生产工艺、贸易、营销并重,重视复合技能培养;由单纯、狭隘专业知识灌输变为“大纺织”、“工商融和”专业知识教学;由初始就业岗位群量少,职业岗位流动、职业变迁能力较低变为发展岗位群提升后劲。结合学院“工商融和”特色化人才培养,积极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大胆尝试专业整合、课程改革,将纺织类技术、贸易营销类人才、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人才的复合培养,特色专业群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王世文.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以苏州纺织产业发展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6.

[3]黎铁新.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07,(5):145-147.

[4]赵品华.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经验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4):117-119.

猜你喜欢
融和工商纺织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花开富贵》画题诗
工商详解网络传销四大新模式
电力系统的党建与科学精神文明理念的融性探究
融和,让阅读教学回归课程本真
在转变执法理念中彰显工商担当
国家治理中的“融和”智慧
适应新常态正风肃纪提升工商形象
落实“两个责任” 构建廉政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