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雁萍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尿流动力学检测依据流体力学和电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检测尿路各部压力、流率及生物电活动,从而了解尿路排送尿液的功能及机制,以及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1]。全面的尿流动力学检测是直观、量化反映尿路功能较为理想的方法,对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造成膀胱出口梗阻及下尿路症状的最主要的原因,明确排尿功能障碍病因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目前,尿流动力学检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尿流动力学检测为侵入性诊断检查方法,并发症较多,应严格掌握检查指征,检查前做好充分的评估,检查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08例因下尿路症状就诊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年龄53~90岁,平均71.5岁;病程1个月~22年。经病史、症状、直肠指检、实验室检查及B超等确诊为良性前列腺增生。
应用荷兰MMSsolar尿动力检测系统,按ICS标准方法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患者在尿动力学检查床上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后经尿道插入F8双腔膀胱测压管抽取残余尿,经肛门插腹压测压管入直肠内,耻骨联合水平大气压调零后各测压管与尿动力仪连接。生理盐水灌注膀胱,灌注速度为50mL·min-1,行充盈期膀胱测压及压力—流率测定。记录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逼尿肌收缩情况、排尿后残余尿量等。
108例患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后发生泌尿系感染5例,尿道滴血或肉眼血尿6例,发热1例,急性尿潴留1例。
尿流动力学检测是了解排尿功能的重要方法,为有创诊疗技术,检查前应做好充分的评估。评估包括以下内容:①有针对性的病史和体格检查;②尿液分析,有或无尿细菌培养;③24h排尿记录;④24h尿垫试验 (存在尿失禁的患者)。⑤尿流率;⑥估计残余尿量[2]。询问病史时注意有无尿道外伤史,尿道炎症史,这些都是导致尿道狭窄的因素。研究表明,尿道管径缩小30%~50%至<10F时,尿流率才发生明显改变,因此,尿流率测定对轻度尿道狭窄的诊断价值小。老年患者因前列腺增生,可使尿流率对尿道狭窄的判断更加困难[3],此种排尿困难并不是单纯的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插管时更易导致尿道损伤,是否有必要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应结合病情充分考虑,或是在消除尿道狭窄的因素后再行检查。
尿流动力学检查后并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1.5%~30%,不同人群尿流动力学检查并发尿路感染发生率和相关因素亦不尽相同,主要原因为:①原发尿路感染的存在,隐性的尿路感染导致的LUTS,或其他原发性疾病伴有难以控制的感染,检查过程中,由于插管、组织的损伤等因素导致感染加重;②某些原发性疾病,如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慢性尿潴留,插管操作及残余尿可造成尿路感染;③操作的不规范,如不正确的无菌操作、完成一个检查程序后没有及时更换污染部件等。尿动力学检查应于泌尿系感染或菌尿治疗6周后进行,持续性菌尿或反复感染的患者,在服用敏感抗生素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对于间断导尿并有菌尿的患者,在检查之前半小时给予患者敏感抗生素。尿流动力学检查后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2 500mL以上,使有足够尿量自然冲洗尿道,防止感染发生,并叮嘱患者观察体温变化。对一些高风险的人群,如检查前保留导尿患者、老年患者、有明显梗阻症状及残余尿者以及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脏瓣膜修补术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史的患者,检查完成后需要预防性服用抗生素治疗。检查过程中无创伤、严格无菌操作和及时更换可能污染的检查仪器部件,对减少尿流动力学检查后感染的发生尤为重要。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在置管过程中易发生尿道损伤导致尿道滴血或肉眼血尿,严重梗阻的患者在损伤后可能发生急性尿潴留。所以我们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充分了解患者尿道的生理解剖,检查中动作轻柔,尽量避免副损伤。如发生不可避免的损伤,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使患者的痛苦控制在最小范围。
[1]金锡御,宋波.临床尿动力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
[2]吴士良,肖云翔.尿动力学图谱[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
[3]吴阶平,那彦群,郭震华.实用泌尿外科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