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歌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会计系,河南 郑州450045〕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是衡量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尺度,提升竞争力水平、积聚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发展能量,是河南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趋势加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技术效仿优势正在逐渐缩小,这意味着通过技术引进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河南连续几年取得GDP 在全国排名第五,主要源于人口众多的优势,但区域经济是否发达不仅要看GDP,还要考虑人均收入水平。2013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收入排名中,河南位列第24名,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作为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人口大省,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逐步转移到依靠创新驱动的新阶段。面对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挑战与城市功能的变化,作为创新建设主体的企业面临的压力不断上升。目前我省自主创新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技术水平低、质量和效率不高、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都制约着我省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内涵型增长方式转变,从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驱动转变,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除了创新指标不领先、资金规模不大、增长不快、创新效率不高等表现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创新意识不强。这是我国国有企业创新缺乏动力的普遍现象。快速将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研发机构剥离出去是我省进行的尝试,这种做法并不利于企业开展重要的研发和创新活动,对于科研机构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也是不利的。而且创新的社会环境尚未建立,社会中介组织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合作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过早剥离国有企业的研发机构可能不太妥当。
二是技术创新人才不足,配置结构不合理。2007年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人员的比例占35%左右,全国平均水平是49.4%,同样的情况在发达国家,科研人员的比例则占到60%以上。企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配置结构不合理与区域的人才政策密切相关,目前我省尚未在人才引进及配套政策上有所突破,大大抑制了企业人才结构优化、自主创新人才储备的节奏。
三是对外部核心技术的依赖程度高。目前我省国有企业大多遵循“引进-吸收-创新”的模式,对外核心技术的依存度高,这成了制约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创新能力高的发达国家,总体的对外技术依存度约为10%,美国只有1.6%,日本为6.6%,而我国在50% 左右,我省更是达60%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四是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比例倒置。一般来说,发达国家花费1 美元引进技术,消化和吸收通常花费3-5 美元,如日本和韩国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率大体维持在1∶3 的水平。但我省大中型国有企业2000年至2007年间,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的比例大约从16∶1 到3∶1,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情况正好相反。这表明,我省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主要是以引进为主,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开发很少,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超前研发等高端技术创新活动,更是如此。
五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近年来,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在全国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增长率也低于全国水平。据估计,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达国家在70%-80%的水平,我国只有30%左右,我省则更低。
与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省和浙江省不同的是,目前我省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仍然占据较大比例。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严重抑制了我省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转变和调整我省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技术创新主要由政府主导,隶属于各级政府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这种创新采取的是由科研机构创新、国有企业生产、按照政府的意愿实现创新成果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因此,国有企业创新是由政府通过公共研究机构和部门促进和管理的,国有企业只是被动地接受、吸收或按政府的意图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
在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创新体系中,国有企业没有自主创新的冲动,所有的行为动机源于政府。因此,不存在创新能力是否足够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特征开始逐渐出现,但从创新的技术平台和系统的角度来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远未形成,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还不紧密,不利于国有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发。
我们认为,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动力缺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市场体系基础不牢固,二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三是政府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不足,四是整个社会文化支持创新的氛围不浓。应该说,企业创新动力的基础是具有完善的市场机制。在这一前提下,企业创新动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自身的组织制度。从企业面临的外部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来看,影响企业创新动力的重要因素是企业创新精神、政府创新激励政策和全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
创新动力不足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常见问题,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既有市场基础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治理结构的原因和政府政策的原因。结合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特定情况,进一步提升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思路应当是:采取灵活机动的创新政策,深化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上重构国有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着眼于企业创新环境的优化,建立以产学研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鼓励创新,必须深化企业治理机制。在行政体制上,董事会应当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评价,建立创新的长期目标。虽然我省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设立了董事会,但董事会的真正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只有去除对企业管理者的行政化考核机制,才能理顺董事会下的管理机制,企业管理者才会建立长期的创新目标,建立灵活适用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与工资奖金激励方案不同,采用长期薪酬与企业自主创新的经济效益挂钩的方式,更能激发技术研发人员的热情。应允许他们以技术入股,强化他们与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为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应逐步强化国有企业的利润导向,建立自主创新的评估机制,采取不定期、多层次的评价方法考核创新效果。
目前,我省在支持企业产学研合作上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总体上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强大的力量。对国有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与科研机构形成战略联盟开展创新研究活动,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整体技术能力和水平,激发全省范围的创新热情,进而形成企业与科研紧密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对部分研究机构来说,可基于促进技术创新的根本目标而并入企业,这样不仅使技术更接地气,也会大大缩短新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时间。同时,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搭建网络资源和风险投资的创新平台,加大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支持,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打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研发服务业团队,为我省创新活动提供深入服务。
创新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应用要求政府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行动,以引领创新方向。目前,我省选择的创新政策工具,主要集中在供应方面,如金融投资、税收激励、人力资源培训和公共研究平台、信息平台的建立等。但需求方面政策工具的应用是不够的。需求方面的政策工具包括政府采购、技术标准、贸易代理等。进一步强化需求方面的创新政策行动,将能有效激励企业创新。
在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企业文化中的创新要素与创新精神,通过“文化创新工程”和其他有关活动促进创新因子的萌发和壮大,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创新文化,进而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尊重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氛围。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及企业发展阶段,在创新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走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路子。政府不仅要尊重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在宏观上,更要为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保驾护航,动员社会力量,为企业打造实现创新的基础和平台。
我省发展既处于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面临一系列重大结构性问题。持续下好经济发展这盘棋,实现升级是方向,这需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业活力。我们需要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比翼齐飞,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我们还要不断完善科研投入管理机制,改革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制度,让科技人员享有自由的创造空间,获得应有的社会尊重。追求卓越、追求创新,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是科学之树成长的沃土。我们弘扬求真探源的科学精神,尊重个性、宽容失败,支持科研工作者在探索中获得更多原创性、基础性的发现和发明,让创新成为我省经济升级的强大动力。
[1]李政.“国企争议”与国有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J].学习与探索,2012(11).
[2](美)罗纳德.科斯,王宁.变革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王海燕.国有企业创新动力探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3(3).
[4]刘光富.中国国有企业创新动力因素探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
[5]简新华,殷保胜.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与实现机制[J].江海学刊,2008(1).
[6]刘胜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
[7]姚建峰.企业创新动力模型分析[J].财经论丛,2004(6).
[8]王春法.技术创新政策——基础理论与政策工具[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9](英)伊丽莎白·切尔.企业家精神:全球化、创新与发展[M].赵琛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10](美)罗伯特·布德瑞.企业研究院[M].李欲晓,赵琛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