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美 杨 洲
(1.河北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保定071002;2.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5)
黄公望(公元1269—1357年,一说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原名陆坚,浙江平阳人。他是元代中后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与绘画理论家,被后人称为元四家之首。明代晚期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谈到黄公望时说:“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1]58黄公望的地位和影响在于他处于一个由宋而明绘画转折的节点上。这里所谓“大痴、黄鹤之变”是指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变化,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代的艺术传统,充分发挥了主体个性,突出了江南山水苍茫浑厚的韵味,也就是说,他们代表了两宋与明清之间的转折,无论是在继承两宋以前的文人画,还是在开拓明清以后的新画风上,都处于极其显赫的地位。就王世贞所说的四次画风的转变来讲,黄、王的转变无疑是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因为自黄、王以后,便扫清了两宋的自然主义写实的倾向,使文人画变得清逸,变得超脱,画家用画笔、诗笔、书笔直抒文人胸臆,成了纯粹的士人画或者说是文人画。从此以后,明清两代文人画大兴。拓宽了说,不仅是黄公望、王蒙,就元画四大家来讲,他们开启了有明一代和清代的文人画风,给明清两代的画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元四家指的是元代中后期的四位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黄公望居于元四家的首位。黄公望在元四家中年龄最长,他比王蒙、倪瓒年长约31岁,比吴镇年长20岁。但并不是因为他在元四家中年龄最大而排名第一,主要还是由于他画艺的出众,得到了王蒙、倪瓒、吴镇及其他同代画家与后世画家由衷的敬重与佩服。王蒙和倪瓒都曾经向黄公望请教过画艺,黄公望也曾经一一回答、悉心指导。在黄公望84岁时,至吴兴访王蒙,时王蒙为郡曹刘彦敬作《竹趣图》始毕,王蒙求黄公望教正,黄以为可添一远山和樵径,王从之,顿觉画面深峻,天趣迥殊。王蒙曾将此事题在《黄王合作小幅》上。王蒙极其欣赏黄公望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贡性之《南湖集》卷四有《题黄子久画》盛赞黄公望:“此老风流世所知,诗中有画画中诗。晴窗笑看淋漓墨,赢得人呼作大痴。”[2]383倪瓒对黄公望也衷心佩服。黄公望曾经和倪瓒的兄长倪昭奎同在浙西徐琰幕中,关系友好,因此成为倪家“清閟阁中一老友”,经常和倪瓒在一起欣赏藏画、切磋画艺,合作过《溪山深远图》和《江山胜览图》。倪瓒《题黄子久画》称:“本朝画山林水石,高尚书之气韵闲静,赵荣禄之笔墨峻拔,黄子久之逸迈,王叔明之秀润清新,其品第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予敛衽无间言者。”[3]577倪瓒是将黄公望排在仅次于元代前辈画家高克恭、赵孟頫之后,王蒙之前的。如果按照分期来算,元代中后期杰出的画家首推黄公望,倪瓒为王蒙好友,那么对于王蒙的外祖父赵孟頫和与赵同时代画家高克恭的尊重必然是有的。而后代将黄公望作为元四家之首,显然除了考虑到年龄的问题,黄公望画艺至高是最重要的。较早的元四家之称中有赵孟頫,因为是前代画家,自然要放在黄公望前面。至董其昌在《容台别集·画旨》、陈继儒又把“元四大家”中的赵孟頫去掉,换上倪瓒,谓:“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而王蒙、倪瓒、吴仲圭与之对垒。”[4]80黄公望遂为“元四大家”之首。
明代姜绍书在《韵石斋笔谈》中认为明代绘画气韵生动的代表首推沈周与董其昌,而沈、董两人“俱出自黄子久”,黄公望的画“秀润天成,每于深远中见潇洒,虽博综董巨,而灵和清淑,逸群绝伦”,即使是倪瓒幽淡的画风与王蒙缜密的画风都不能胜过黄公望。赵孟頫为前辈,其画风精工古雅仍是宋人画风的延续,至于“取象于笔墨之外,脱衔勒而抒性灵,为文人建画苑之帜”,非子久莫属。可见,黄公望位居元四家之首,是因为他画作的整体气象高于其他三家,元代文人画最高的典范非黄公望莫属。当然,王蒙画作的特点以繁密取胜,论刻画之工,当为元季第一;倪瓒画作以幽淡闲远为主,倪瓒画为逸品第一;吴镇画墨气淋漓,用墨第一,三人各有各的优势。
明清以来出现了广泛学习黄公望画风的潮流,即“家家子久,人人一峰”,可见黄公望影响之深远。
明代受黄公望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处在明代中叶的明四家领袖沈周,他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收藏者,并题诗于卷端。沈周的绘画实践,既师从黄公望,但又不为黄公望所拘束,而能别出心裁,进行再创造。沈周61岁时背临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堪称是对黄公望艺术的绝好发挥。
明代对黄公望又一个顶礼膜拜的人物是礼部尚书董其昌。他在《富春山居图》的题跋里有“吾师乎!吾师乎!”几个字,可见其对黄公望绘画的崇尚态度。清代王原祁认为明代董其昌学得黄公望画中神髓,堪比“文起八代之衰”。董其昌于《画禅室随笔》中云:“予少学子久,山水中去而为宋人画,今间一仿子久,亦差近之。”[5]263他真实地道出了绘画学习黄公望的过程,但始终未学到位,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他所谓“以天地为师”的功夫。但是对黄公望长期的学习,却使他在绘画理论上有很多建树,比如他的文人画南北分宗论和尚南贬北论,在中国绘画史上很有影响。
黄公望绘画的影响,还涉及到清代“四王”。他们是明末清初活动于江南地区、以摹古见长的四位山水画家,分别是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王”的山水画主要承袭的是董其昌的衣钵,大多以黄公望为宗师,画法主张师古,笔笔讲求来历、出处。从他们的言论中,完全可以看到黄公望对其影响的深刻。受黄公望影响的还有明代沈颢。沈颢在《仿富春山居图卷自跋》中讲述了见到《富春山居图》的过程以及临摹稿本的经过,表达了内心的欣赏与敬重。
董其昌家中收藏着黄公望《都壑密林图》原作和沈周所作《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王时敏见到董其昌家中收藏的画,并由董其昌介绍观赏润州(今镇江)修羽张氏所藏黄公望《秋山图》。王时敏见到这些珍品之时,竟“骇心洞目”,敬佩得五体投地,欣赏黄公望的画作竟达到“观乐忘声,当食忘味,神色无主”。可以说王时敏是黄公望一个很好的继承者,并且影响到他的祖侄王鉴。王鉴在《染香庵跋画》中云:“独大痴一派,吾娄烟客奉常,深得三昧。”[6]294另外,王时敏又将学黄公望绘画之道传授给了他的孙子王原祁。王原祁,王时敏孙,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方薰《山静居画论》中说王原祁“平生惟嗜子久浑沦墨法”。秦祖永《桐阴论画》又说王原祁“于大痴浅绛尤为独绝”。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保留了自己为53幅画作的题跋,其中他临黄公望的作品共有25幅,综合临仿元四家或倪黄二家的有6幅,以上共有31幅,占总数的58%,从这里可以看到王原祁学习黄公望用心程度远远超过了他的祖父王时敏。王原祁自己则说:“余弱冠时,得闻先赠公大父训,迄今五十余年矣,所举者大痴也。所得者大痴也。”[7]127可见王原祁一生最重要的学习榜样就是黄公望。
在清代,黄公望的画作得到了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的喜爱。故宫博物院所藏大痴《山居图》,乾隆皇帝在上面御题54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画的留白空间。乾隆出巡时常将此画带在身边,时时欣赏,并将画中风景和真实的风景相比较。他在跋语中说:“此图数随行笥,甲戌东巡至吉林,驻跸松阿里江上,沙渚烟村,恍然图中胜处,因于行在展卷书之。时八月九日也。御识。”乾隆四十九年最后一次南巡时,曾在此图上记曰:“六度南巡,所历江山风物,气象万千,时展此卷印证,无不契合,自非造化为师者,乌能若此。甲辰暮春识。”乾隆对书画十分热爱,才学深厚,他对黄公望画作的高度评价无疑也影响了黄公望画作的历史地位。著名画家恽格称黄公望为“胜国诸贤之冠”,黄公望对新安派影响较大。此派画家共同的特点是崇尚倪黄,远法唐宋,近师文沈。题材大多是黄山、白岳,画风尚清逸简淡,境界幽僻,意趣荒寒。很多山水画家例如项圣谟、傅山、董邦达、奚冈、“小四王”、“后四王”等人,一直到近现代的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张大千等画家,都从黄公望的画作和画学思想上学习到适合自己艺术个性的方面并加以发挥。
画家的作品体现着自己独特的画学思想,明清以来艺术界对黄公望的推崇显示了黄公望画学思想的魅力。同时,黄公望的画论不仅是对前人画学思想的继承发挥,也对后人有积极的、有益的影响。宋代郭熙曾创造构图中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黄公望的《写山水诀》另创造一个新的词语:“阔远”。黄公望认为:“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这是对郭熙理论的一个继承与发展,是建立在自己多年观察大自然和创作实践上的感悟。黄公望提出“去邪、甜、俗、赖”,明代唐志契总结出绘画的“五美”与“五丑”,可看出黄公望画学思想的影响。近代画家、画论家黄宾虹,从现代人的角度解释了黄公望《写山水诀》的名句,认为邪是用笔不正;甜是画无内在美;俗是意境平凡,格调不高;赖是泥古不化,专事摹仿。黄宾虹提出优秀的中国画应该“重、大、高、厚、浑、润、老、拙、活、清、秀、和、雄”,同时应避免“死、板、刻、浊、薄、小、轻、浮、甜、滑、飘、绝”等不良风气,这显然是受了黄公望观点的启发。郑午昌先生在《中国画学全史》中曾高度评价黄公望《写山水诀》,认为是黄公望“举一生学问经验之所得而归纳之”,“其中述山水之作法,援古论今,语语中肯,尤足为后学之科律。”《写山水诀》与黄公望的画作是理论实践上的互证,它是黄公望一生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值得后人学习揣摩。
在后世,黄公望的影响不仅仅是美学的影响,他的晚年名作《富春山居图》在后世流传中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浙江省博物院收藏,一部分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述《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希望分藏在浙江省博物院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原画的两个部分能合成一幅画,借以表达国家统一的愿望。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合璧展出,影响巨大。这种影响的原因不仅仅是美学影响,更是两岸共同的文化精神与使命,是黄公望文人画美学在当代的政治文化价值。
[1]王世贞.艺苑卮言[M]//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下册.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2]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3]倪瓒.题黄子久画[M]//李修生.全元文卷1439.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4]董其昌.画旨[M]//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下册.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5]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6]王鉴.染香庵跋画[M]//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7]王原祁.麓台题画稿[M]//潘运告.清人论画.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