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单杠成套动作编排特征研究

2014-08-15 12:17:30余文禄赵元吉
湖北体育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后空翻单杠转体

余文禄,赵元吉

2013年第4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在比利时安特卫普落下帷幕,日本男队显示出了强大的实力,成为本届世锦赛最大的赢家。中国男队本着锻炼新人的思想,除夺得一枚双杠金牌外,其他项目的成绩并不太理想。本文以4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单杠决赛8名运动员成套动作入手,对决赛8名运动员成套动作结构、难度价值以及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探索新周期第一次世界大赛上男子单杠动作的特征,揭示中外优秀运动员动作编排的不同特征,对在新的奥运周期中进一步改进我国单杠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编排及训练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第4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单杠决赛8名运动员的成套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对成套动作中动作结构、难度价值、连接价值和完成情况等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录像观察法

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转播的现场比赛实况,记录进入决赛的8名运动员成套动作结构和完成情况。

1.2.2 文献调查法

通过互联网和各种渠道,搜集国际体联(FIG)和世锦赛官方网站上有关第44届体操世锦赛的资料;查阅2013版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和逻辑分析。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9.0版统计软件对研究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周期规则的变化

2013年伦敦奥运会结束后国际体操联合会(International Gymnastics Federation,FIG)颁布了《2013-2016 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简称新规则)。按照 FIG惯例,奥运周期后,国际竞技体操评分规则进行4年一次的修改,以便服务新的奥运周期竞技体操竞赛工作,从而进一步推动世界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因此,分析新规则,研究新动向,探究世界竞技体操发展趋势,成为世界各国新奥运周期竞技体操训练与竞赛研究的热点问题。

首先,新规则实施后在男子六个项目中,仅仅只有自由体操和单杠两个项目还保留了连接加分的因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要想能获得连接加分的因素,要求越来越严,限制越来越多。

其次,限制了第IV动作组别(扭臂握和后悬垂及背对杠完成的动作)的阿德勒类型动作,该组别动作仅有19个,许多运动员对其进行了幵发。在伦敦奧运周期中,一套单杠动作中同时出现中穿前上/转体180°或360°成反握3个动作的不在少数,过多的使用该类动作对运动员的肩关节有较大的伤害。新规则规定,一套单杠动作中,运动员最多允许使用2个阿德勒类型动作,超过则不被D组裁判承认;但如果做第2个这样的动作失败,则可以再做一个该类型的动作。

再次,对于中穿反吊或转体成扭臂握的动作,必须有一个360°的封闭过程,才被认可为是一个俄式大回环或扭臂大回环,这对以往提前换握等情况给予了限制。一个规范的邹利敏,是单臂向前大回环转体360°成单臂后摆转体360°成反握倒立,以往运动员前后2次转体不满360°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上述错误,新规则将由E组裁判根据错误程度扣0.1分、0.3分或0.5分。

第四,在E分方面也增加了不少新的条文。如“跳上杠或被托起时分腿或其它的完成极差的动作”扣0.3分;“动作没有继续按照原有的方向”扣0.5分。另外对“特卡切夫转体180°再握”和“中穿成反吊或转体成扭臂握”等动作的规格和标准,都有着以前没有的明确解释和规定。同时,FIG为杜绝体操比赛中的不公正和欺诈行为,增加了R裁判组。通过R裁判组与E裁判组的相互牵制,为比赛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

第五,更具安全性和人性化。第43届体操世锦赛自由体操资格赛中,日本的田中完成后直540°接团身托马斯技巧串时头部着地受伤,终止比赛,这让 FIG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在新规则中“要求在正式的国际体联比赛中,在训练馆、热身馆、比赛台提供符合国际体联规格的比赛器材”,明确符合国际体联规格的比赛器材,不仅在正式的比赛台,还包括训练馆和热身馆,能使运动员掌握器材性能,以免由于训练馆、热身馆与比赛台的器材不同而造成安全问题;在运动员的义务中,增加了 “成套比赛过程中,放置辅助垫子在固定位置 (为落地)”。从以上条款的变化看出,新规则更加关注运动员的安全,更加人性化。

2.2 成套动作分析

动作结构,指整套动作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2013版)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第15.1条规定,“一套现代单杠动作应由不同的握法交替完成的连续流畅的近杠和远杠的摆动、转体、飞行动作组成,以展示该项目的全部潜力。”根据规则规定,参加决赛的8名运动员依据自身特点编排了各具特色的成套动作(见表一)。通过观看CCTV的录像资料和参考世锦赛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资料,参加决赛的8名运动员,编排与众不同的是有“体操飞人”之称的荷兰选手佐德兰德的成套动作,大空翻动在整套动作中尤为突出。从8名运动员来看,成套动作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即A、B、C组和F、G组的动作较少,D组和E组的动作是所有运动员成套动作的主要支撑,8个人中,中国运动的成套构成又与其他运动员所不同,整套动作为1C7D2E动作构成,没有较高难度的动作。而与之相反的德国、美国、日本运动员,成套动作分布均匀,基本包含了所有难度组别的动作,这样的编排有利于运动员体能的分配,以保证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在连接动作的构成中D组动作成为难度连接的首选动作,8名运动员共使用了20个D组动作,占所有连接动作总和的76.9%,其次还有2个E组、3个F组和1个G组动作。由此可以看出,当今世界男子单杠成套动作中D组动作备受运动员青睐,从体能分配讲,选择此类动作较多的原因也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能和较高的质量完成成套动作。

2.2.1 悬垂摆动类动作分析

此类动作在本届世锦赛中8名运动员共使用12次,由于该类动作可供选择的D组以上高难度动作太少,直接制约了运动员对该类动作的选择。从动作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回环跳转360°成扭臂/混合握使用了7次,该动作难度相对容易且不易被扣分,但该动作难度仅为C组,不能形成连接价值,所以该动作使用次数很难再增加,将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大回环跳转540°成扭臂握在比赛中均使用了5次,而且该动作前、后均可与飞行类动作进行连接,但在比赛中却很少用于连接串,往往是为了满足编排要求,说明追求单个难度动作价值是运动员选择该动作的主要目的。

2.2.2 飞行类动作分析

飞行动作包含后空翻越杠类、特卡切夫类、京格尔类、前空翻类、马尔凯洛夫和叶格尔类等,飞行动作作为单杠项目的一类高难度动作,其使用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成套动作价

值和编排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体现运动员的实力和能力,提高比赛的惊险性和观赏性。从飞行类动作数量来看(表2),飞行类动作是整套动作中数量最多的动作,本届世锦赛8名运动员共使用了30次,占所有动作的40%,这足以显示出运动员和教练员在编排时对飞行动作的重视。

表1 第4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单杠决赛8名运动员成套动作一览表

从表2可以看出,在本届体操世锦赛中飞行类动作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团身后空翻转体 360°(F)、卡西纳(G)和马凯洛夫(D)分别占23.3%、16.6%、20.0%,向后空翻越杠类动作的发展趋势比较明显,科瓦克斯类和京格尔类空翻是当今飞行动作发展的主流。团身后空翻转体360°和团身后空翻两周占了飞行类动作的30%,尤为典型的是荷兰选手佐德兰德使用的卡西纳、团身后空翻两周越杠、团身后空翻转体360°越杠、屈体后空翻转体180°(盖洛德),正是凭借这一串高难动作的直接连接一举获得本次比赛的冠军。重视科瓦克斯类动作的发展不仅体现出对规则的利用,而且适应了单杠规则的发展要求与方向,在里约奥运周期中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亚洲运动员对科瓦克斯空翻类动作的编排相对欧美国家运动员的编排来讲明显较少。

特卡切夫类动作的发展其实是随着奥运周期规则的修订而不断变化的,在2004年以前不同类型的特卡切夫动作使用广泛。在2006年版国际体操规则对特卡切夫来动作编号的合并以及连接加分构成的限定致使该类动作迅速减少,2009年伦敦奥运周期中,国际体联颁布的规则中新增特卡切夫转体180°成混合扭臂握后摆成倒立(D,直体为E)和提升直体特卡切夫转体360°(F)的措施使得伦敦奥运周期中对该类动作的单个和连接价值得到重新认识,刺激了该类动作的新发展。本届世锦赛中表现出2D1E1F的变化,并腿特卡切夫共使用了4次,分腿特卡切夫转体180°、直体特卡切夫转体180°和直体特卡切夫转体360°分别使用了1次。综合分析,特卡切夫类动作的发展以美国、中国运动员使用为主,且美国运动员引领了该类动作的发展。马凯洛夫动作随着不同周期规则的修订,其发展也是跌宕起伏,在44届体操世锦赛单杠决赛中共有六人使用了该动作,而且5人(日本选手加藤凌平未连接上)与中穿前上转体360°成混合/反握形成连接,由此说明这两个动作在发展中存在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这串连接已成为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规定动作。

2.2.3 近杠类动作分析

近杠动作(“杠里”动作)属于III类动作,在本届世锦赛中运动员完全选择了不同握法的 “掏腿”类动作,其中分腿正(反)掏转体360°和540°出现的次数最多,在成套的编排中运动员更倾向选择具有连接价值的反掏转体360°成扭臂/反握,而正掏转体540°成扭臂握/混合握有单个高难度动作价值并且前后均可空翻越杠类动作形成连接价值,但从本次比赛8名运动员的成套编排看,该动作的连接价值并没有得到重视。

2.2.4 扭臂类动作分析

从决赛运动员成套动作来看,在扭臂握和后摆悬垂动作及背对杠完成的动作中运动员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中穿转体 180°成倒立”和“中穿转体 360°成倒立”这两个“D“组动作受到运动员的青睐,共使用了16次;从运动员成套编排角度看,中穿前上转体180°和360°可进行连接的飞行类动作高达6种,而且还可以获得0.1分的连接加分,这也是运动员选择这类动作作为连接串的原因之一;从规则看,在第IV类组别中,运动员选择的动作均以中穿类为基础,而且可供选择的动作比较少,最高难度只有一个E组的“中穿前上转体360°经反握倒立”,中穿类动作已成为当今世界优秀体操运动员单杠项目连接动作的首选。

2.2.5 下法类动作分析

本届世界锦标赛单杠项目在下法上没有什么新的变化,动作选择较为单一,8名运动员都采用了E组难度的“前摆直体后空翻两周转体720°下”。单一雷同的下法让裁判视觉疲劳,让观众觉得索然无味。从赛事推广的角度讲,雷同的下法势必会影响到观众的欣赏;从成套动作的个性化讲,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选择适合运动员的独特下法,是赢得裁判青睐,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创新与众不同的,呈现多样化、个性化

表2 第4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单杠决赛8名运动员C组以上难度动作一览表

表3 第4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单杠决赛8名运动员沿各轴转体动作统计一览表

2.2.6 沿人体轴转体动作分析

表3显示世锦赛8名运动员沿横轴、纵轴、复合轴转体的动作共有64次,其中沿横轴转体的有3次,属于此类动作的代表有“后团两周”,欧美运动员对此种动作的掌握能力尤为突出; 第二类是:“特卡转体 180°/360°”、“大回环转 360°/540°”、“正反掏转体 360°/540°”、“中穿转体” 等沿纵轴转体的动作共有39次,占60.9%,此类动作也是各国运动员成套编排的主要构成动作;第三类是沿复合轴转体的动作,共有22次, 占 34.4%, 如:“卡西纳”、“团身后空翻转体 360°”、“盖洛德”等都属于该类的典型动作。综上所述,欧美运动员对沿横轴和复合轴转体动作能力较强;亚洲运动员对沿纵轴转体动作十分擅长。

2.3 连接动作发展变化分析

单杠的特殊连接能够展现运动员的技术能力,在国际体联颁布的2013年版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第15.2.2条中规定,利用单杠飞行动作进行的有效连接能够获得连接价值加分。这类连接价值分也是构成“D”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来说符合单杠连接动作加分的形式主要有三类情况:一是杠上(D组以上)+飞行(D组以上)(反之亦然)的连接,可以获得0.1的加分;二是飞行(C组以上)+飞行(C组)(反之亦然)的连接,可以获得0.1的加分;三是飞行(D组以上)+飞行(D组以上)(反之亦然)的连接,可以获得0.2的加分。在此前,中国教练员运用他们的智慧,充分利用规则和发挥运动员的特长,在伦敦奥运会上,邹凯和张成龙的连接加分就分别达到了1.0分和0.8分,远远高于其他六名运动员。如今,这条规则的变化,确实给中国运动员带来了不利,而对擅长完成空翻越杠再接空翻越杠动作的欧美运动员带来了福音。

如表4所示,本届世锦赛连接动作使用了14次,共获得1.2的连接加分。杠上+飞行动作共使用11次,占78.571%。飞行+杠上动作只有一人使用,占7.143%。其中,中穿转体类+特卡切夫类和中穿转体+马凯洛夫使用次数偏多共8次,占57.1%。中穿转体+特卡切夫类动作类型变化也较丰富。德国选手汉布钦在并腿特卡切夫+大回环跳转540°成扭臂握的二连接基础上在与直体前空翻转体360°形成“飞行+杠上+飞行”的三连接动作,获得了0.2的加分,飞行+飞行动作,主要表现为空翻越杠类的直接连接。这类动作对运动员的能力要求极高,而且也很容易失误,使用的人数明显偏少,仅有荷兰选手佐德兰德使用了2次,用“卡西纳+团身后空翻两周越杠”(G+D)和“团身后空翻转体 360°+屈体后空翻转体 180°(盖洛德 2)”(F+E)征服了裁判和观众,获得了0.4的加分。而两次连接的稳定完成也预示着飞行动作的直接连接将会往四连接方向发展,这种飞行+接飞行的连接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成为男子单杠项目的主流。

表4 第4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单杠项目决赛连接动作统计一览表

2.4 D分、E分与总成绩分析

2.4.1 男子单杠D分情况分析

根据国际体联颁布的《2013年—2016年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的规定,男子单杠成套动作难度D分内容包括,一是最好的9个动作加1个下法,计算10个难度动作价值的和;二是通过飞行动作(杠上动作)+杠上动作(飞行动作)计算有效连接的价值分;三是5个动作组别I.有或没有转体的悬垂摆动;II.飞行动作;III.近杠动作(“杠里”动作);IV.扭臂握和后摆悬垂动作及背对杠完成的动作;V.下法的价值分包含在所计算的10个动作内。

D分是成套动作难度价值的表现形式,是构成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对运动员的成绩和名次具有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国外比赛还是国内比赛,能够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其成套动作难度价值都是最高的。从本届体操世锦赛男子单杠决赛的8名运动员来看,D分的平均分达到7.038分。冠军获得者佐德兰德以7.700的D分,创造了单杠史上无法超越的最高的难度价值,而且还有继续提高的空间;德国选手汉布钦仅次其后以7.400的D分获得第二名。由此可以看出,D分的高低与最后排名的前后呈正相关,说明D分的价值对于运动员最后的总成绩及排名具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4.2 男子单杠E分情况分析

竞技体操规则规定,运动员的成套动作只能包括那些他有能力完成的、完全安全的、具有高度的美观性和技术熟练性的动作。E裁判组要对运动员动作的艺术性、完成情况、动作编排和技术错误进行严格的扣分。2013版新规则对于“掉下”的错误加大了扣分力度,为-1.0,小错、中错、大错的扣分分别为-0.1、-0.3、-0.5。本届世锦赛上8名运动员的完成分都不是很高,E分平均分为8.423分。冠军佐德兰德的成套动作显得动力充足,真正做到了“连接流畅”,无多余的摆动,但是其中四个飞行动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腿的现象,转体类动作虽然有比较漂亮的亮臂动作,但是转体姿态控制得并不是非常好,因而E分并不算高,仅获得8.300分;而德国选手汉布钦在难度上仅次于佐德兰德,但是动作姿态优于佐德兰德(成套动作两腿基本都能并住),因此他的E分比佐德兰德高0.233分;中国选手林超攀成套中的“并腿特卡切夫”、“马凯洛夫”等动作存在分腿,“大回环跳转”和“正掏转体”类动作结束时身体存在偏斜,影响后面动作的连接,E组裁判对此进行严厉的扣分,只获得8.000分,排名最后;而在比赛中完成动作较好的是日本选手内存航平,获得了全场最高的E分8.733分;美国选手米库拉克仅次其后获得8.666分。从最后的E分上看,“落地值千金”表现尤为明显,能够取得较好成绩的运动员最后下法都站稳了,而下法没有站稳的运动员最后排名也不太理想,在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体操比赛单项决赛奖牌的争夺往往不是看谁的难度有多高,而是看成套的完成质量。“难”与“美”是构成现代竞技体操比赛的两大技术要素,超越个人能力盲目追求动作难度或不适合自身特点的动作编排不是现代竞技体操的发展方向,规则本质要求动作难度价值和成套动作完成质量两者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达到和谐统一。因此,力求动作难度与完成质量达到和谐统一是优秀运动员所追求的目标。

表5 第4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单杠决赛8名运动员成绩统计一览

3 结论

1)与2009版规则相比,新规则增加了R组裁判;加强了对E分的扣分力度;更具有安全性和人性化;就男子单杠项目来看,连接加分变化较大,中国队的优势受到限制;规范了阿德勒类型动作的使用次数和扭臂类动作。2)悬垂摆动类动作是单杠项目的基础,该类动作中可供选择的D组以上高难度动作太少,限制了运动员对动作的选择。在III类动作中,具有单个高难度动作价值的 “正掏转体360°/540°成扭臂/反握”成为运动员的首选,但该类动作的连接价值没有得到重视。在扭臂握和后摆悬垂动作及背对杠完成的动作中运动员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中穿转体180°/360°成倒立”接“马凯洛夫/特卡切夫类”动作几乎已成为各国运动员的规定套路。在下法动作上比较单一,8名运动员都选择了比较稳定的“前摆直体后空翻两周转体720°”下(E)。3)飞行类动作在成套动作中的比重有所增加,D组及以上动作仍然是单杠成套编排的主流难度动作,“特卡切夫”类变化形式多种多样。在新规则的导向下沿横轴和复合轴转体的科瓦克斯类大空翻越杠动作得到重视,欧美运动员在此类动作上表现尤为突出,亚洲运动员擅长沿纵轴转体类动作,应鼓励运动员大胆尝试不同类型动作,丰富成套编排。4)在连接串上,8名运动员共使用了14次连接,连接动作的类型明显增多。杠上+飞行类动作依然是连接的主要形式;具有0.2分连接加分的飞行+飞行动作的连接将受到教练员的重视;在新周期内,三连接、四连接技术将是单杠项目发展的趋势。5)本届世锦赛男子单杠项目的平均D分达到7.038分,E分达到8.423分。D分与总成绩成正相关关系,E分是运动员获得奖牌的关键,如何协调“难”与“美”的关系是各国运动员努力的方向。6)本届世锦赛上,中国新人林超攀表现平平,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看,暴露出了不少缺点,对规则的适应较其他国家慢,成套动作的编排没有新意,甚至可以说还在沿用上个周期的动作;对大空翻类动作选择较少,连接串的价值在新周期中优势变弱,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瑕疵较大。建议教练员主动适应新规则,在平时训练过程中注重完成质量,加强运动员沿横轴和复合轴转体的空翻能力,根据运动员特点合理编排成套。

[1] 国际体操联合会.男子竞赛技体操评分规则:2013-2016年[S].北京:中国体操协会,2013.

[2] 周曰智.由两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看世界男子单杠动作发展动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8):66-72.

[3] 史海现.关于当代世界男子单杠成套动作发展特征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2):87-92.

[4] 关朝阳,金 力,孟宪林.试论单杠飞行动作的发展及其与比赛成绩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560-1562.

[5] 夏书宇.伦敦奥运周期世界单杠动作发展特征——基于伦敦奥运周期规则体系的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13,4(2):61-67.

猜你喜欢
后空翻单杠转体
单杠上的花式炫技
金秋(2023年2期)2023-05-19 07:30:08
泡泡耍单杠
竞技武术三人对拳后空翻训练方法设计
武术研究(2021年4期)2021-11-22 03:46:08
解释不清
单杠上的大爷们
金秋(2021年20期)2021-02-16 00:36:18
鹧鸪天·踢毽子
我与单杠的“爱恨情仇”
消防界(2020年11期)2020-06-21 15:22:39
山东2.24万t转体桥转体
世界最重转体桥跨越京沪铁路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6:07
大跨小曲线半径转体桥转体系统设计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