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佳
(四川省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肛肠科 西昌615000)
骶尾部藏毛窦是在骶尾部软组织内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囊肿感染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继而又破溃,反复发作,内藏毛发是其特征。早在1847年Anderson和1854年Warren就曾报道过这一疾患。1880年Hodges正式采用现在的名称[1],日本称“毛囊瘘”,美国称“骶尾窦”。该病发病率较低,在美国为26/10万,在我国近年也有上升的趋势[2]。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为主,19岁以后渐增,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发病年龄平均21岁左右。我院自1998~2013年共收治15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均采用藏毛窦切除部分缝合术。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中男14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24±8)岁,平均病程(15±10)月。其中10例患者之前未接受过手术,为初治;5例患者为复治,4例曾接受切除一期缝合术,1例接受切除伤口开放术。15例患者均诉骶尾部反复肿痛、破溃流脓;查体见骶尾部中位线有窦口,7例有毛发钻出,指诊可扪及骶尾部肿块;行碘油造影示皮下和骶骨间囊性肿物;行X线排除骶尾骨骨质破坏性病变及骶骨前占位性病变。
1.2 治疗方法 15例患者术前均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术前合并炎症者,先予抗感染和局部换药治疗,待炎症控制后再行手术治疗。术前于早晨剃去骶尾部毛发,温肥皂水灌肠。此手术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时患者取俯卧位,以碘伏纱布消毒骶尾部,铺无菌洞巾。用探针探查窦道走向、深浅、范围,从破溃口注入1∶1美蓝和双氧水约5 mL染色,从破溃口沿臀中缝向上做一切口至肿块上1 cm,切开皮肤,紧靠肿块组织切到骶骨筋膜,将所有病变组织由骶骨筋膜上切除,以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在切口两侧将皮肤间断全层缝合于骶骨筋膜,使大部分组织一期愈合,中间留一段伤口引流,让其以肉芽组织愈合,以纱布压迫和宽胶布固定。术后患者进流质饮食2 d后改为普食,控制大便48 h,使用抗生素静滴3 d。术后每日以碘伏消毒后用复方紫草油纱换药,换药后予TDP灯照射切口,每次30 min,2次/d,以保持创面的干燥、促进生长、缩短愈合时间、减少瘢痕形成。术后患者宜俯卧和侧卧,不宜仰卧,避免影响伤口。术后7~10 d拆线或间断拆线,伤口仍需用纱布压迫固定。如切口愈合良好,可以行走,但2~3周内不可取坐位和蹲位,术后3个月或更长时期避免长时间骑车或坐于硬物上[3]。
1.3 治疗结果 15例患者术后均治愈,平均愈合时间为(24±5)d,术后随访0.5~1年,无1例复发。
骶尾部藏毛窦的治疗目前国内外仍以手术为主,常见的几种手术方式为:切除一期缝合术、切除延期缝合术、切除伤口开放术、袋状缝合术,近年又出现了改良袋状缝合术、菱形皮瓣转移术等手术方式。但术后复发率较高,有学者统计显示:一期缝合术复发率1%~46%,切除开放术0~22%,切除袋状缝合术7%~13%,切除及菱形皮瓣术3%~5%[4],目前仍是治疗上的难题。本术式具有以下优点:(1)缝合简单,临床易操作;(2)无论范围大、小的骶尾部藏毛窦均可应用;(3)在两侧切口中间留一段伤口引流,不易残留死腔,不易发生感染和血肿;(4)缝线张力小,不会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及淋巴回流受阻,故不易发生切口水肿。但此术式的最大缺点为愈合时间偏长,分析原因为中间的引流伤口未缝合,由肉芽组织逐渐填充,导致愈合时间较长。同时为保证手术成功,术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尽量完整切除包括窦口、窦道在内的全部慢性炎性及周边增生组织,并深至骶骨筋膜浅层,此膜一般不切开,因为它可抵御感染向深部蔓延。当腺体侵犯到尾骨尖,亦需切除尾骨尖;已经手术切口不愈合的,有时需切除部分尾骨,充分显露切口深部,彻底清除坏死组织,但切除尾骨过程中应注意避开肛尾韧带和直肠[3]。(2)术中间断全层缝合切口两侧皮肤时,缝合力度应掌握松紧适中的原则,太松易留下死腔,导致术后感染、手术失败;太紧易致勒割过紧、组织缺血、切口愈合缓慢或缝线嵌顿,患者痛苦。(3)术中止血尽量采用尖头止血钳或电凝止血,减少埋在创口内的线结,以防感染。研究结果表明,藏毛窦切除部分缝合术在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后切口水肿和感染、术后成功率高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临床疗效确切。虽然骶尾部藏毛窦切除部分缝合术临床效果确切,但藏毛窦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临床样本较少,随着今后病例样本的增多,更多关于该术式优劣的探讨有待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
[1]张东铭.盆底与肛门病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529
[2]王红,石建华,张岩,等.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8,14(1):61
[3]张庆荣.肛管大肠手术图解 [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9.138-141
[4]郑毅,杨新庆.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6,34(9):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