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14-08-15 00:54汪凤兰张小丽邢凤梅赵雅宁
关键词:智力因素因素护理

汪凤兰,张小丽,邢凤梅,赵雅宁

(河北联合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

在教育学领域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强调要关心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以非智力为主的因素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护理健康教育对于护理服务对象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其对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无疑都会对教育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而作为教育者的护理人员在教学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也对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概念、研究及发展过程以及护理健康教育的性质角度进行系统阐述,分析非智力因素对护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影响,可为护理健康教育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关于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若干问题

(一)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概念

作为与智力因素对应而提出的非智力因素,在概念上也与智力概念一样,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的定义。国外普遍有一个共识,即都同意韦克斯勒的观点:即“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并在这个观点下开展工作[1]。我国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定义以及对非智力因素包含的成分也有不同见解。如:(1)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赵中天,1983);(2)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燕国材,1984);(3)非智力因素就是个性结构中,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庞霭梅,1988);(4)非智力因素就是不直接参与但却制约整个智力或认识活动的心理因素(丛立新,1985;吴福元,1986;杨滨,1987);(5)非智力因素是指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与决定智力活动效益的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构成的整体(申继亮,1990),等等[2]。

综合上述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对非智力因素作如下表述:

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ual factors)有广义的和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指影响个体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人文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影响个体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

(二)非智力因素研究现状的简单回顾

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3]。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非智力因素”研究的产生阶段。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里克山大(C.P.Alexander)在其《智力:具体与抽象》一书中,中详细介绍了有关研究,并把影响智力因素的G因素(一般因素),V因素(言语因素)和P因素(实践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命名为X因素和Z因素,将这两个因素总称为个性(人格因素),并首先称为“非智力因素”。D.韦克斯勒于1943年提出了“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的概念,他于1949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的“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被认为是“作为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和科学研究开始的标志”。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非智力因素”概念研究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不仅在心理测量领域,而且开始从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对此进行研究。主要有认知心理学之父奈塞尔(U.Neisser,1963)奈塞尔阐述了动机与情绪在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机制并提诺曼(D.A.Norman)提出“关于认知科学的十二个问题”,它们(信息系统、学习、意识、记忆、知觉、操作、技能、思想、语言、情绪、发展、交互作用)构成了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内,较有影响的是皮亚杰的理论,认为情感与智力的功能(机能)有关,这个观点为以后的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视野。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非智力因素”概念研究的发展与走向。心理学家试图提出种种理论模型,来解释非智力或非认知因素与认知活动的关系。例如:有关情绪与记忆相互关系的理论,。另一方面,国外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开始密切联系实际,特别是教育实际,各国心理学家己有不少尝试,诸如情感教学,审美教学,潜在课程,愉快教学等。其中美国心理学家特维克(C.S.Dweck)的动机过程对学习影响的研究有较大的价值:从非智力因素角度出发,提出适应性与不适应性动机,比较了学习目标与作业目标,肯定了能力与动机相关问题,由此来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动机影响作用。

国内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较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有吴福元、朱智贤、燕国材等人。燕国材在1983年发表的《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引起了广大读者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之后,这一问题被广泛研究,在各类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有上千篇,专著也相应出版。近些年来,非智力因素在我国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大、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伏俊成,2011;张娜,2012),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创造能力及学业成就的影响(辛立翔,2008;谭马利等,2011;黄炳超等,201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开发策略(张方圆等,2010;李洁,2012;杨艳,2013),等。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正向纵深和实证的方向发展。

(三)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及意义

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智力和学习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品德教育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说,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以下四种基本功能:动力功能、维持调节功能、补偿功能和定型功能[4]。

二、健康教育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活动

(一)健康教育的定义

现代健康教育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直到近30年,健康教育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但是到现在,健康教育尚无一致公认的标准定义。其原因一是健康教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发展阶段,健康概念的演变和保健服务的需要不断赋予它新的重要职能。二是世界各地生产水平、社会富裕程度、人口素质、卫生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各国人民保健需求也不在一个层次。加之各地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数量、经验、业务水平和知识水平等也不相同,因此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定义[5-6]。

1954年,WHO在《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报告》中指出:“健康教育和一般教育一样,关系到人们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健康教育是一种连接健康知识和行为之间的教育过程”[7]。台湾师范大学卫生教育研究所晏涵文教授在其所著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学与研究》一书中对健康教育的定义为:卫生教育,用最简单的话来讲,是将一般的卫生咨询,借着教育的方式和力量,使其转变成为一个人的健康生活形态[8]。我国学者杨廷忠对健康教育的定义为: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目标,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活动[9]。王少石指出健康教育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交流教育过程,以人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定教育手段,使人们具有自我保健能力,对自己的健康从依赖医院逐步转向依靠家庭和自己[10]。

(二)护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护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它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等,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它以个人、集体的行为改变和环境改变为着眼点,根据健康问题特征和角色变化而采取各种教育形式,其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11]。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2]。

(三)健康教育与护理健康教育的性质

综上所述,尽管学术界对健康教育及护理健康教育的定义不一,但是可以看出,均认为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内容是帮助患者学会必要的自我护理的知识与技能,以达到恢复、维护、促进健康的目的,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指导和帮助,起着主导作用,服务对象是健康教育的主体。长期以来,教育学界人士对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概念、内容、方法和应用意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普遍规律,而护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活动,这些规律无疑对它也是适用的。

三、研究非智力因素对护理健康教育影响的意义

护理健康教育指在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的工作。它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是主要由护士进行的,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几年的护理工作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转变之一是越来越多的医院在实施整体护理中,开展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好评,体现出了护理专业在恢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事实,也就是说同一个护士对不同的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会有不同的效果,即使不同的护士对同一个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常常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不仅反映了智力因素上所存在的差异,而且也受生理、心理、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尽管影响因素很复杂,但是健康教育双方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对健康教育的过程和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研究非智力因素在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在恢复、维护、促进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均有重要意义。

实践还表明,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还与其自身的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对此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护理队伍的素质,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以满足服务对象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对于发展护理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往教育学的研究中,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而对教育者的有关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尚未见有关报告。

四、小 结

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受到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二者之间智力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同样也受到教育规律的制约,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引进教育学中有关非智力因素的理论和经验,对护理服务对象及护理人员的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系统的研究,克服非智力因素对健康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健康教育的效率,对维护人类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在非智力因素研究方面也是一个新的课题,预期可对教育学中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1]邢占军,黄立清.国外有关非智力因素的实证研究[J].心理学探新,1999,19(3):37-42.

[2]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林崇德,俞国良.对“非智力因素”争议问题的几点看法[J].中国教育学刊,1994,(2):25-29.

[4]燕国材.学习心理学—IN结合论取向的研究[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5]黄敬亨,邢育健.健康教育学(第5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Joint Committee on Terminology.Report of the 2000 Joint Committee on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Terminology[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2001,32:89-103.

[7]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8]米光明,王彦.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9]杨廷忠,郑建中.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0]王少石.健康教育与临床医学[J].中国卒中杂志,2012,7 (7):515-517.

[11]包家明,周一汝.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及应用[J].护理研究,2002,12(7):374-375.

[12]陆柳雪.现代医学模式护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概况[J].右江医学,2013,41(3):441-443.

猜你喜欢
智力因素因素护理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解石三大因素
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体育策略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浅析大学体操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