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孟武政论思想述评

2014-08-15 00:53高伟军
关键词:帝国主义宪法国民党

高伟军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萨孟武出生于福州萨氏家族,在清代,萨氏家族是福州七大家族之一,在当地拥有较大的影响力。晚清民国时期,福州萨氏家族先后产生萨镇冰、萨本栋、萨孟武等三位在军政学界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萨氏家族非常重视对族中晚辈的教育,设立私塾,延聘塾师,严格教育本族子弟。至清末,社会风气渐开,新式学堂兴起,萨孟武开始就学于新式学堂。1913年,萨孟武赴日本,开始了为期十一年的漫长留学生涯。1924年,从京都帝国大学政治系毕业,回到上海,与周佛海、陶希圣等人一起创办《孤军》杂志。1930年至1945年任职于中央政治学校 (政治大学),先后讲授《政治学》、《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洋政治思想史》等课程。1946年至1948年任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1949年迁台以后,曾担任台湾大学法学院院长,继续从事政治学及法学理论的研究教学工作。除了在高校担任教职,萨氏还长期担任立法委员,投身于政治实践。其著作有《三民主义政治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洋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政治史》、《中国宪政新论》等。教学、研究、著文、议政是萨氏人生事业的主要内容。他与众多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十分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思考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并将这些思考发表于报刊。阅读萨氏的政论文章,我们发现,当时中国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都进入了他的思想论域,本文选取其中三个方面来探讨其政论思想。

一、关于国民党及其党治的问题

萨孟武认同孙中山先生的主要政治观点,主张中国需要经历军政、训政、宪政等三个阶段,在民主政治条件尚未成熟之前,由国民党一党治国。萨孟武认为民主政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但目前的中国国情不适宜实行民主政治,也无法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一方面,军阀割据,各自为政,争权夺利,导致中国内乱不断,始终无法实现有效的政治整合;另一方面,中国民众受教育程度太低,民主政治常识尚未普及,民主政治实施的社会基础还没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若贸然实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存在着民主政治走向歧路的可能性,存在着劣质民主与伪民主的危险性。对外而言,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尚未实现国家独立,中国的政治发展面临着来自帝国主义的干扰破坏。基于以上判断,中国的政治发展之路应该从现实出发,走一条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道路。中国宜先实行国民党一党治国的政治模式,以稳定而有效的政治权威来争取国家独立,实现国内政治整合,推进国家经济发展。

当时的国民党是否有效地扮演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角色?萨孟武认为,国民党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民党未能实现党内力量整合。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各大派系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政争不断。派系斗争的结果是国民党无法有效实行党治,无法解决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第二,国民党没有一个有效的政治纲领。萨孟武批评国民党的政策总是面面俱到,总是力图代表全体人民,这导致国民党的政策方针毫无特色,无法获得民众的有效支持,从而缺乏执政的社会基础。

萨孟武给国民党提出两条改进措施:首先,“对党内须彻底实行民主制度”[1](P31-33)。通过党内民主来化解各派的不和,实现国民党的党内力量整合。实现党内整合的方法有两种,或为武力手段,或为和平手段。如果通过武力来实现党内统一,将会给国家带来战争,代价巨大,且能否真正实现统一,尚未可知。用民主手段将党内各派置于平等地位的前提下,通过选举制度或协商制度,以实现党内权力分配,让党内各方在一个固定、透明、相对公正的制度下,达成一致。其次,“对党外须有鲜明一贯的政策以应付中国环境的需要”。任何一个政党,要巩固其执政地位,必须获得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即拥有坚定而有效的社会基础。国民党必须改变其面面俱到、毫无特色的政策主张,制定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政策主张。

二、关于三民主义理论

萨孟武有专门阐释“三民主义”思想的《释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政治学》等著作,此外,他还在各种报刊上多次著文阐发三民主义思想。他认为,三民主义落实到中国革命实践中,民族主义表现为民族革命,民权主义表现为政治革命,民生主义表现为社会革命,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国民革命事业。民族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实现国内个民族间的平等;民权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中国政治稳步有序发展,保障民权;民生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发展中国经济,让民众过上富足生活。

他认为,中国遭受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名义上还是一个独立国家,实质上丧失了独立性。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在政治上表现为扶植军阀,以军阀作为其在中国利益的政治代理人。中国同时遭受着帝国主义三种经济形态的侵略:商业资本侵略、产业资本侵略和金融资本的侵略。中国拥有广阔的领土、众多的人口,是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商品输出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帝国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过剩,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这些过剩资本的投资目的地。因此,中国也遭受帝国主义产业资本的侵略,从沿海至内地,都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企业,涵盖航运、矿业、纺织等部门。帝国主义国家已经进入金融资本主义阶段,金融资本的侵略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实施经济侵略的重要方式。帝国主义侵略是造成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之路,必须对内打倒军阀,对外打倒帝国主义。

萨孟武并不否认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是迈向民主政治,但是政治发展必须走符合本国现实的道路。政治形态是基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背景而形成的,中国目前无法实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路径决定了中国应该实行民权主义,由国民党以训政的形式,“养成民众参与政治的兴趣和能力”[2](P35-38)。训政期内的行政形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在县一级,实行自治,由民众实行直接民权;在省一级,委托国民代表会行使四权;在中央一级,委托国民大会行使四权。”[2](P35-38)当全国过半数以上省份的县实行了完全自治之后,即可启动宪政,中国正式进入由民众共管的民主政治时代。

萨孟武认为,追求民生主义在政治实践中表现为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为解决经济上的不平等,是为谋生产的丰富和分配的平均。关于社会革命的方法,萨孟武引用孙中山先生的一个观点作为总体原则:“一定要根据事实,不能单凭学理。”[3](P32-35)中国革命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打倒帝国主义,收回海关权,以造成中国产业革命的基础。”[3](P32-35)控制海关权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要使中国的产业发展,必须收回海关权,改变不公平的关税制度。第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资本,以完成产业革命。”[3](P32-35)要完成工业化,必须有一个坚实的产业基础,没收买办产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对本国的中小有产者,实行私人资本经营的形式。第三,“废止私人资本,实现公有化。”[3](P32-35)当国家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后,宜实行公有化,为实现全民均富开辟道路。

三、关于宪法问题

宪法问题是萨孟武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萨氏除了撰写宪法方面的专著,还多次在报刊上发表关于宪法问题的文章。宪法的重要性来自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从理论意义而言,宪法规定国家的国体和政体,规定国家其他基本政治制度,规定国家政治运行的基本原则,宪法是现代国家的根本大法。从实践意义而言,当时中国,对宪法的讨论,实质上是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讨论,也是对国家政治发展具体内容的讨论。

萨氏认为中国五权宪法的目的在于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政权属于人民,治权归于政府。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所以政权归人民。人民选出代议机关,代议机关再选举产生政府,政府代表人民行使政治权力,治理国家。中国五权宪法的政治设计主要围绕着如何确保人民有权和政府有能而展开。治权属于政府,政府由五个部分组成: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其中以行政院和立法院最为重要,所以行政院与立法院的关系成为宪法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依据对世界民主政治发展趋势及中国的社会现实,萨孟武主张加强行政权,限制立法权。当时中国的政治治理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社会军阀割据,国家呈现碎片化趋势,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权力,对纷乱的中国社会进行整合,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政治权力来维持社会稳定;二是由于中国现代公民文化尚未形成,议员参政意识有待改进,存在着立法院对行政院进行无理性掣肘的现象,导致议会政治劣质运行。议会政治本应成为促进中国政治优化运行的一个重要角色,却成为中国政治乱象的根源之一。中国宪法设计所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适度限制立法院的权力,加强行政院的权力,增强行政机关对立法院的抵抗权。

在国家结构设计上,萨氏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制。其对国家结构的思考主要基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以历史而言,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观念根深蒂固,大一统共同体的价值不容忽视。以现实而言,自清室终结以来,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乱象环生的困境。各派势力各自为政,相互博弈,中国始终无法重建一个统一有效的中央政权。中国要走出革命后社会的困境,要走向独立富强的现代民族国家,必须有一个统一而有力的中央权力。当前,中国的国家结构有两个地方需要改进:第一,要限制省级地方长官的权力。中国的省级行政长官,拥有很大的权力,是主导一方的“封疆大吏”,有的甚至成为称霸一方的“土皇帝”。这是一种“内轻外重”的现象,应该得到纠正。第二,裁撤“道”一级行政机关。在中国古代,由于疆域辽阔,交通通信条件落后,往往通过适度增加行政层级来加强地方治理能力。随着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原有政府层级设计的弊端明显暴露。在中央政治信息能有效传达的情况下,若多设置一级行政机关,不仅意味着要多供养一批政府公务人员,还意味着对中央政策又多一次政治折中,不利于中央政府的有效治理。

宪法是现代民主制度的产物,宪法建设在民主制度的整体建构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时的学者在规划中国民主政治前景时,一方面,取经于西方,吸取民主建设的普适性经验;另一方面,着眼于本土,注重外来制度的本土对接。宪法建设也体现了以上精神,萨孟武的宪法思想同样体现了以上精神。制定宪法是一项需要理性和经验的事业,是一项需要时间来稳步论证的事业。从宪法走向宪政,也许要经历更多的问题,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四、小结

通过研读萨孟武的政论文章,我们发现,他的思想谱系中有三种底色: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民主政治理念。三民主义是萨孟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基本立足点。马克思主义也是萨孟武分析中国政治问题的重要视角之一,他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没落、主张公有制等,都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色彩。作为接受过西方现代政治学知识训练的学者,他认同民主政治的价值,认同民主制度在中国的适用性,体现了西方民主理论对他的影响。萨孟武的思考,既具有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特征,也具有萨氏本人鲜明的个体思想特征。

[1]萨孟武.国民党的出路[J].时代公论,1932(12).

[2]萨孟武.国民革命与社会革命[J].新生命,1929(8).

[3]萨孟武.论民权主义并告民主主义者[J].新生命,1931(11).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宪法国民党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宪法伴我们成长
快过关了
《宪法伴我们成长》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三十而立:“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