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期《祝福》研究综论——鲁迅小说《祝福》研究之二

2014-08-15 00:53崔绍怀
关键词:柳妈祝福祥林嫂

崔绍怀

(惠州学院中文系,广东 惠州 516007)

鲁迅的小说《祝福》自发表以来,很多研究者为这篇小说撰写了高质量的研究论文。21世纪初期,研究者围绕《祝福》的文本思想、人物形象、与其他相关作品文本之间的比较等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观点鲜明,论述思路清晰,视角开阔,为《祝福》研究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祝福》文本思想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一直到现在,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祝福》的主题也出现不同的变化。《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再探》写道:20世纪50年代以来,《祝福》的主题主要有封建政权神权族权夫权这“四权”对中国女性的迫害,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主题主要有表现人性中要求别人接受倾诉的渴望以及道德的主题;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其主题是侧重与抒发因为多次的呐喊不见回音,多次的奋力前行不见光明的焦虑和绝望情绪;该文认为其主题是寄寓鲁迅先对觉醒者与怀疑者的同情与祝福[1]。 《从〈祝福〉中看鲁迅小说的 “立人”思想》认为,将文本置于“立人”主题背景上,才会真正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小说不朽的灵魂[2]。《祝福》研究主题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意识形态发生的变化。

有研究者从主题学角度出发,研究《祝福》文本思想。《修辞手法与多重主题——鲁迅小说〈祝福〉的修辞学解读》认为,反讽是语境对于陈述语的歪曲。《祝福》的反讽意义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主题层面的反讽,主题的多义性是由修辞手法的多样性决定的[3]。该文着重对叙述时间的使用、隐含作者的问题进行了解析。《〈祝福〉中的“宗教潜对话”——一个宗教人类学的文本解读》一文,以文字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对小说《祝福》文本进行解读,可看到其中丰富的历史场景。《祝福》文本中不仅隐含了20世纪初期乡村社会中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宗教潜对话”命题,也隐约浮现了鲁迅本身的宗教观与思想发展状况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史线索[4]。鲁四老爷书房中的对联、案头书籍等陈设,就有浓郁的儒道色彩。

有研究者注重《祝福》文本的细节描写,认为细节描写反映主题思想。《令人回味的“清炖鱼翅”——论〈祝福〉里“清炖鱼翅”的意蕴》认为,这“一元一大盘”的“清炖鱼翅”既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参照物,也是一面透视国民性的镜子,更体现小说主题的深刻性和多层性[5]。《匠心独具含蕴丰厚—— 〈祝福〉疑难三题解析》主要分析了鱼翅、四叔、雪花的深刻意蕴[6]。以上二文及《从工钱看祥林嫂的生存困境》均谈到了祥林嫂的经济账单及当时物价情况,从祥林嫂的月收入及当时物价对比中可以看出,处在社会底层的祥林嫂们生活艰难命运坎坷[7]。此外,为了烘托环境,细节方面的景物描写必不可少。《匠心独运看细节—— 〈祝福〉新解释》围绕着竹竿和对联两个物件,并重点分析了对联在文中的作用[8]。《祥林嫂的破碗》以篮中的破碗写祥林嫂形同乞丐,精神麻木[9]。还有,《祝福》中不大为人所注意的细节,也得到研究者的探讨。《谈小说〈祝福〉中鲁迅对传统文学“圆满意识”的破坏》主要分析了狼偏在春天衔了阿毛去及鲁迅四老爷恼火的原因[10],真所谓“圆满意识”不圆满。《浅谈〈祝福〉中的“说说清楚”》认为,说说清楚,就是说一说,说清楚,有比较明显的强调“说清楚”的倾向[11]。这些细节描写有助于加深对这篇小说文本内容的理解。

实际上,祥林嫂没有说清楚打听灵魂有无的初衷,“我”不可能会引导她、帮助她、郑重严肃地分析她面临的问题,她很可能会思虑阻塞,且对未来充满绝望。当祥林嫂突兀地问“我”灵魂的有无时,“我”不知所措。鲁迅安排祥林嫂必死无疑的结局,暗示着封建思想的末路。为什么这样说呢?阿毛死去了,这就断绝了祥林嫂成为婆婆的后路,一旦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封建社会的一套思想不就又在这个婆婆身上延续下来了吗?鲁迅不让它延续下来,不让阿毛活下来,不让祥林嫂活下来,实际上是不让封建思想继续存活下来,这预示着封建思想的覆灭。她的死,也意味着环境杀人。祥林嫂个人的疑惑、觉醒、反抗,对社会形态的进步,虽然有一定积极影响,无奈力量薄弱,只能被强大的黑暗势力吞没。但没有最初的牺牲,哪有后来的胜利?

二、《祝福》文本人物形象研究

1.悲剧意义的祥林嫂。祥林嫂的身世是悲剧的身世,祥林嫂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有的研究者认为祥林嫂的反抗是一种自发式的反抗,难逃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布下的罗网,其必然的悲剧结局实属在劫难逃。

《论〈祝福〉的典型人物和警世意义》论述了多重压迫下的女性悲剧命运、对黑暗现实的立体批判、《祝福》的警世意义等内容,并指出正确的妇女解放活动是劳动妇女的根本出路[12]。《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美》从悲剧的本质特征、悲剧的结构、完美的布局即单一的结局、美学角度行文、悲剧理论阐释后又以《祝福》为例,使二者互为印证,相得益彰[13]。《女性:弱势的群体——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解读》认为祥林嫂是女性弱势群体中的最弱者,鲁迅写他们的意义在于反思五四的“人的发现”,反思五四妇女解放及启蒙的时效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广泛而长久的影响[14]。《祥林嫂不是“捍卫封建贞操观念”的“节妇”——解读鲁迅小说〈祝福〉》认为,“节妇”说不符合原文描写实际,“头撞香案角”是“本能地挣扎,自发的反抗”, “捐门槛”是祥林嫂愚昧无知、封建迷信的行为,“最后的疑惑”是祥林嫂对鬼魂观念的动摇[15]。第一个丈夫死后,祥林嫂在婆婆家“想作奴隶而不得”,因为婆婆想卖掉她。于是,她初次逃到鲁四家做佣工,虽暂时坐稳了三个半月的奴隶,但最终仍然被婆婆拖回去卖给了贺老六,“暂时坐稳奴隶”的生活昙花一现,再寡又子死,她彻底地无依无靠了,遭忌又遭弃,只能往死路上走。《祥林嫂之死新解——〈祝福〉课堂教学节录》一文,师生围绕祥林嫂性格弱点,盲目轻信,不注意寡妇身份、死因以及分析其性格弱点的目的等问题展开讨论[16]。《民俗控制与祥林嫂之死——对〈祝福〉的另一种解读方式》认为,隐喻型民俗控制和奖惩民俗控制是造成祥林嫂之死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17]。该文是在从民俗角度切入,解读祥林嫂之死的。 《谁是杀死祥林嫂的直接“凶手”?——浅谈鲁迅的小说〈祝福〉》认为,婚姻杀死了祥林嫂,似嫌论据不足;鲁四与四婶,虽然唯利是图,但也不是真凶;柳妈的一句话,却将她推到精神绝境的边缘;人们对魂灵与地狱的议论,“我”对愚人和俗人谬论的附和,“我”的好心等,才是将祥林嫂推上死路的真正原因[18]。《难解的死亡之谜——对鲁迅作品中有关死亡问题的解读》一文写了鲁迅对祥林嫂的死因做了两种暗示,即自杀或冻饿而死[19]。《二律背反:礼教“吃人”的阴毒玄妙手段——再论〈祝福〉思想的精奥性》认为,在封建社会中,妇女们守节难——夫家有权像牲口般地转卖她们;不守节也难——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们从一而终[20]。所以,无论怎样做,祥林嫂处境都很悲惨。《命运的枷锁与“寡妇禁忌”——关于〈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解析》围绕关于禁忌、寡妇禁忌溯源、寡妇禁忌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等三个方面内容行文,并强调祥林嫂悲剧命运在于其人身自由与独立个性的缺失[21]。《想做奴隶而不得——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剖析》指出,《祝福》中的祥林嫂受封建宗法思想摧残,在夫权、族权、神权的压迫下,“想做奴隶而不得”,反映了20世纪初年中国妇女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22]。在封建礼教思想和封建宗法思想的束缚下,祥林嫂过着悲剧生活。

2.祥林嫂的人生充满了悲剧。就反抗封建礼教这一点来说,祥林嫂绝不会有如何高深的思想认识,她所受的封建思想教育不如鲁四、四婶、柳妈等人,她的反抗充其量是自发的反抗,不管哪个女性有类似的遭遇时,那个女性都会自发反抗的。她不想再嫁给贺老六,违背族规族权,这是禁忌。第二次回鲁四家,不被允许参与祝福,且死于祝福时分,更是禁忌。这种禁忌就是:就一种民俗传统来说,当触犯了这种民俗传统时,其悲剧结局当然可想而知,只能遭骂又遭弃。就捐门槛实现之后,祥林嫂心里无比高兴,认为个人前途一片光明,死后也不用惧怕被锯成两半了,也不会被锯成两半了,以为自己是一个“正常人”了,以为什么都可以做了,其实不然,至少鲁四家不承认她。鲁四家第二、第三次祝福就不许她摆放祭具和祭品。而且,祥林的死、贺老六的死、狼叼走了阿毛、大伯前来收屋、祥林嫂再嫁等都是她个人自身的悲剧因素之一。这么多的悲剧因素包围着她,她如何能摆脱,何时能轻松呢?

3.可鄙可悲的小人物。《祝福》中所谓的小人物,是指四婶、卫老婆子、柳妈、庙祝、“我”、祥林嫂的婆婆、短工、男人、女人们、老女人等人物,他们地位低下,身份卑微,内心可悲,但他们作用非同小可,形象不乏精彩。

柳妈是一个十足的封建迷信者,相信地狱阴司,相信神灵的有无,向祥林嫂提出捐门槛一事,从而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进程。 《论〈祝福〉中的柳妈》认为,柳妈可怜可悲,可恶可恨[23]。《浅论〈祝福〉中的短工和柳妈》主要写了短工和柳妈对待祥林嫂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在文中不同的作用[24]。《刻画女性群像,烘托悲剧命运——论〈祝福〉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烘托手法》描写了三组女性群像:第一组是鲁镇“祝福”情景里,尽心劳作的女性群像;第二组是卫老婆子、四婶、柳妈等有称谓的女性群像;第三组是《祝福》中的“女人们”“老女人”等所谓的女性群像。[25]以上三文,都谈到了柳妈好心办坏事,加重祥林嫂精神负担,导致祥林嫂死去等内容。 《〈祝福〉中的“小人物”形象分析》主要探讨了四婶、卫老婆子、柳妈、庙祝、短工、“我”等人物形象[26],并重点分析了四婶和“我”的性格特点。

“我”作为一个线索人物,经历了祥林嫂生命终结之际的一幕幕情景,虽然有同情心,却解决不了她的疑惑。“我”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祥林嫂虽然有同情心,却又有回避现实的明显弱点。《〈祝福〉:“多余人”痛苦内省的矛盾呈现》认为,在解读《祝福》过程中,不妨将视角放到叙述人“我”的身上。小说描写祥林嫂的悲剧,也正是在描写作为知识分子的“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无法承担道德和历史责任的痛苦悲剧[27]。所以, “我”是一个“多余人”。《字里行间话自省——读鲁迅〈祝福〉》主要写了“我”是一个线索人物、逃避者以及鲁迅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自省意识[28]。该文重点分析了“我”是一个软弱多虑、责任淡漠的逃避者。《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原型——略论〈祝福〉中的“我”》认为,鲁迅通过他自身展现了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表达了他对发轫于20世纪的那场思想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同时使《祝福》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完成对启蒙主义文学的全面突破,小说中的“我”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原型[29]。《闪回:叙事主体内省的彰显——对鲁迅〈祝福〉的再解读》认为,《祝福》中“我”的猥琐,绝不仅仅是对普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弱点与缺陷的批判,同时更是叙述主体对自身内在人格的审视,包含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知识分子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自身行为模式的痛苦探索与孜孜追求[30]。作为一个见证人,“我”透视到自己内心深处灵魂的悲哀和悲哀的灵魂。

其实,城镇中的柳妈只不过比山村中的祥林嫂多知道一点封建迷信知识而已,也比祥林嫂所受封建思想毒害更深一些。柳妈自己吃素,却为鲁四的祖宗准备着荤菜、素菜等,这些菜制作得是多么“干净”啊!祖宗们也一定愿意吃“干净”的菜。相比之下,祥林嫂就不“干净”了,毕竟重婚再寡丧子,确实是鲁四眼中的“不洁之物”。柳妈奚落、传扬祥林嫂头上的疤痕,伤害了祥林嫂的心灵,是祥林嫂致死的杀手之一,她亲手制作的贡菜很“干净”吗?中人卫老婆子两度让祥林嫂有个暂时的栖身之所,既赚取了中介费,又显示了中人的干练,同时也表现了中人似乎应有的“同情”。卫老婆子的有价值之处是为人之品质,不管她对祥林嫂新寡后逃出婆家一事是否知情,就算无意之中欺骗了鲁四家,这也是欺骗。她首荐祥林嫂来鲁四家做工,在没说清楚祥林嫂来历的情况下,使用言语的缝隙和漏洞,巧妙地塞给了鲁四家。她出卖了自己为人诚实的品质,毁坏了自己诚实的品质。所以,她和祥林嫂一样,同样是悲剧人物。作为一个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我”对祥林嫂的启蒙,毫无疑问是失败的。“我”的心理反应由“紧张”始,至“疑虑全无”终结,即反讽“我”胸无祥林嫂的正式疑惑,也暗示着“我”就等于“彷徨”。“我”的可悲之处在于:游离于鲁镇之外,既未能融入到鲁镇的乡民乡间乡土乡情之中,也未能与鲁镇之外自己所闯荡的世界的同人们“合成一气”。“我”孤独着,“我”“彷徨”着。离开鲁镇,吃完鱼翅之后, “我”会做什么呢?此外,庙祝看钱不看“洁”,看财不看“净”,此庙已非佛门净地,只是充满铜臭味道的凡庙俗宇。柳妈、卫老婆子、“我”以及庙祝等人直接与祥林嫂打交道,对祥林嫂精神世界的欢悲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让祥林嫂时而看到希望,时而希望破灭。

4.启蒙与国民性介入下的人物形象。祥林嫂身上的奴性、彷徨无助且怕负若干责任的“我”、顽固保守又封建卫道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吃素不杀生又宣扬阴司地狱论的柳妈、其他冷漠无情的鲁镇人,他们在思想中、行动上,无一不显示着国民劣根性。《揭示国民性病态的一面镜子——再论鲁迅的〈祝福〉》认为,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是鲁迅长期以来执着思考的问题,成为鲁迅启蒙思想的核心,《祝福》就是鲁迅对于国民性问题思考的结晶,阅读这篇内涵深邃的作品,读者可以观照自我性格上的病态,思考国民性的重大问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31]。该文以国民性为视角,切入到祥林嫂、 “我”、鲁四、柳妈、鲁镇其他人的精神世界中,喜剧式地展示他们丑陋的一面。启蒙者的悲哀在于,无法撼动强大的黑暗世界,既而成为牺牲的先驱。《一个启蒙知识分子的失败与孤独——重读鲁迅小说〈祝福〉》认为, 《祝福》通过叙述“我”旧历年底回乡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祥林嫂无辜而悲惨的人生,剖析了启蒙知识分子在实际社会问题和民众疾苦面前无奈、孤独与虚无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启蒙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32]。作为一个启蒙者,“我”是一个尴尬与无奈的救赎者,因为“我”不能帮助祥林嫂走出困境。

三、《祝福》文本与其他相关作品文本的比较研究

自从《祝福》发表以来,先后就有众多研究者将其与其他作品文本进行比较研究。由于参照系的介入,就《祝福》文本研究来说,确实有助于理解其文本内容,在把握表达文意、展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大不一样,同时扩大了文本研究的视域。

1.《祝福》与鲁迅其他作品的比较。 《从〈明天〉和〈祝福〉中“寡妇”形象的塑造看鲁迅独特的创作心态》一文围绕“守节”与“失节”的两难选择、同情与批判的较量、“寡母抚孤”销毁了“批判锋芒”等三个方面内容行文,并认为,鲁迅一改批判愚弱国民“劣根性”的锋芒,而对单四嫂子和祥林嫂倾注了“哀其不幸”的同情与怜悯[33]。《试析鲁迅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小说中“回忆”——以《孔乙己》和《祝福》为例》认为,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的是鲁迅小说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叙事模式类型,回忆在这类小说中很常见。《孔乙己》和《祝福》中的回忆,既有助于表现主人公形象,也影响小说的形式和内容。从某种角度来说,回忆在《孔乙己》和《祝福》中所起的具体作用是不一样的[34]。 《从 〈祝福〉 〈离婚〉 〈伤逝〉看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围绕从祥林嫂的本能反抗封建礼教森严壁垒、从爱姑的强烈反抗看封建礼教的四面楚歌、从子君的彻底反抗的性格特点,预示着封建宗法礼教制度的逐渐衰亡[35]。通过比较,祥林嫂的形象和性格愈加清晰地显示出来。

2.《祝福》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作品之间的比较。《鲁迅〈祝福〉与叶绍钧〈一生〉之比较》围绕初生喊叫与致命一击、速写与精雕两方面行文,并进行了异同比较。该文认为,《祝福》与《一生》均是“五四”文字中揭露封建礼教残害妇女罪恶的上乘之作,《一生》是小说界对封建礼教的第一声喊叫,《祝福》则是对封建礼教最沉重的致命一击;《一生》是现代白话小说拓荒期的佳作,技法的幼稚在所难免,近于速写,《祝福》则是现代白话小说的圆熟之作,艺术上已臻炉火纯青之境。 《祝福》是对《一生》根本性的改造与提升[36]。 《不一样的图景——兼论〈祝福〉和〈浣衣母〉的对话性叙事》认为,废名与鲁迅不能相提并论,但由于有些文化视点的选择,使其获得与鲁迅平行对话的可能。废名绘制了一幅自然和谐的乡村图景,与鲁迅笔下末世乡村图景交相辉映。该文从《祝福》和《浣衣母》的叙事对话性角度切入,来论述废名与鲁迅乡土小说的对话式关系[37]。鲁迅与废名眼中不同的乡村图景,是他们站在不同视角审视乡村世界的结果。

3.《祝福》与有关外国文学作品的比较。《两种选择 两种命运——高尔基的〈母亲〉与鲁迅的〈祝福〉》围绕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所处环境的异同来行文。《母亲》中的母亲主动选择革命,继承儿子的事业,继续革命,为人类、为大众而积极、自觉到投身于革命工作中。《祝福》中的祥林嫂被迫再嫁,再嫁后不久夫死子亡,大伯收屋,她被迫乞讨,毫无选择地被迫死去。祥林嫂的行动属于只为自己、自为的行动,因此力量薄弱[38]。《个体的痛苦与群体的冷漠——契诃夫的〈苦恼〉与鲁迅的〈祝福〉比较》一文,从个体的痛苦与群体的冷漠的视角对《祝福》做出了解读。该文认为《苦恼》与《祝福》相同之处在于,“两文作者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艺术地向人们揭示:病了的社会 (不但物质贫乏而且精神冷漠残酷)才是姚纳与祥林嫂真正的病因所在”[39]。 《苦恼》与《祝福》的不同之处是,与姚纳波达波夫相比,祥林嫂个人的遭遇、命运要更悲惨。鲁迅在《祝福》里同样对不幸的下层妇女祥林嫂寄予人道主义的同情,但他关注的是对致使祥林嫂发疯死掉的“集体压迫”与“社会理论”的冷漠残酷的揭示与描绘 (中国礼教本来是具有维护尊者压迫弱者的特征),其审美基调显然比《苦恼》悲愤凝重多了。《一样孤苦 两种诉说——契诃夫〈苦恼〉与鲁迅〈祝福〉之比较》认为,契诃夫和鲁迅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比较两位作家的两部短篇小说《苦恼》与《祝福》,可以发现,他们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都不约而同地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都运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简练、独特的短片小说写作技法,堪称短篇小说大师。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两者在揭露、抨击社会的深度、广度,表现社会价值等方面又独具特色,各有千秋。比较他们的异同,可以从中找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40]。跨国界文本之间的比较研究,开阔了《祝福》研究视域,是拓宽研究《祝福》的一条好途径。

古语有“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样的话。像单四嫂子和祥林嫂最后都失去了儿子,她们又依从谁呢?无所依从,只有彷徨。鲁迅有意让其彷徨,或求生,寻求未来的光明;或寻死,孤独寂寞地逝去。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是对封建社会现实黑暗的控诉。就广大国民的漠然的心理反应、麻木的灵魂来说,当祥林嫂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时,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眼中更多的是国人劣根性的一面,因为他常与有劣根性的国民打交道。为什么会这样?这源于鲁迅少年时家庭变故、家道中落,“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41](P437-443)。此时,鲁迅得到的白眼多,现出白眼的人,实际是现出了他们灵魂劣根性一面的人。鲁迅曾被有劣根性的国民包围过,自然,信手拈来,也要剖露国民的劣根性。在“百无聊斋”中,鲁镇人无所顾忌地嘲笑祥林嫂。“大家又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吗?’”“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大家”无聊到了极点,这无聊是尘芥是垃圾。打扫净尘芥堆,就是打扫净垃圾堆。至此,封建思想、无聊的“大家”、遭弃的祥林嫂,让它们一同逝去吧!鲁镇人没话找话幸灾乐祸的一副嘴脸,此处已将其面孔活画了出来。他们自身空虚无聊,以嘲笑他人为己任,伙同在一起讽刺祥林嫂,不顾及祥林嫂的内心痛苦,只顾及自己的心理满足。

总之,新世纪初期以来,很多研究者对《祝福》的文本思想、人物形象、与其他相关作品文本之间的比较研究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有助于未来研究者对《祝福》文本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研究。

[1]薛世昌.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再探[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庄颖.从《祝福》中看鲁迅小说的“立人”思想[J].学语文,2004(5).

[3]张爱军.修辞手法与多重主题——鲁迅小说《祝福》的修辞学解读[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

[4]叶隽,黄剑波.《祝福》中的“宗教潜对话”——一个宗教人类学的文本解读[J].思想战线,2007(1).

[5]吴丽芳,谈啸.令人回味的“清炖鱼翅”——论《祝福》里“清炖鱼翅”的意蕴[J].鄂州大学学报,2001(2).

[6]项琪.匠心独具 含蕴丰厚——《祝福》疑难三题解析[J].中学语文教学,2007(2).

[7]佟欣.从工钱看祥林嫂的生存困境[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7(2).

[8]黄蔼北.匠心独运看细节——《祝福》新解释[N].中国教师报,2003-03-26.

[9]王远航.祥林嫂的破碗[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9).

[10]田兆山.谈小说《祝福》中鲁迅对传统文学“圆满意识”的破坏[J].语文知识,2002(9).

[11]贺卫国.浅谈《祝福》中的“说说清楚”[J].语文建设,2007(3).

[12]王丹红.论《祝福》的典型人物和警世意义[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13]赵国斌.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美[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

[14]段小莉.女性:弱势的群体——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解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15]陈德滋.祥林嫂不是“捍卫封建贞操观念”的“节妇”——解读鲁迅小说《祝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1).

[16]王连龙.祥林嫂之死新解——《祝福》课堂教学节录[J].语文教学通讯,2007(6).

[17]范志强.民俗控制与祥林嫂之死——对《祝福》的另一种解读方式[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8]潘发义.谁是杀死祥林嫂的直接“凶手”?——浅谈鲁迅的小说《祝福》[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19]孙玉生.难解的死亡之谜——对鲁迅作品中有关死亡问题的解读[J].语文建设,2007(3).

[20]朱庆华.二律背反:礼教“吃人”的阴毒玄妙手段——再论《祝福》思想的精奥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2(2).

[21]宁莉.命运的枷锁与“寡妇禁忌”——关于《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解析[J].中文自学指导,2007(2).

[22]解英兰.想做奴隶而不得——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剖析[J].运城学院学报,2002(4).

[23]李慧.论《祝福》中的柳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7).

[24]徐炜.浅论《祝福》中的短工和柳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19).

[25]李健.刻画女性群像,烘托悲剧命运——论《祝福》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烘托手法[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6]赵芳丽.《祝福》中的“小人物”形象分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1).

[27]蒋祖平.《祝福》:“多余人”痛苦内省的矛盾呈现[N].中国教师报,2005-05-11.

[28]王松泉,王静义.字里行间话自省——读鲁迅《祝福》[J].中学语文,2003(6).

[29]杨若蕙.现代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原型——略论《祝福》中的“我”[J].甘肃高师学报,2004(6).

[30]孙红震.闪回:叙事主体内省的彰显——对鲁迅《祝福》的再解读[J].名作欣赏,2006(20).

[31]杨剑龙.揭示国民性病态的一面镜子——再论鲁迅的《祝福》[J].山东社会科学,2005(3).

[32]周甲辰.一个启蒙知识分子的失败与孤独——重读鲁迅小说《祝福》[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33]薛以伟.从《明天》和《祝福》中“寡妇”形象的塑造看鲁迅独特的创作心态[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4(4).

[34]洪丽霁.试析鲁迅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小说中的“回忆”——以《孔乙己》和《祝福》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8).

[35]钟小安.从《祝福》《离婚》《伤逝》看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36]朱庆华.鲁迅《祝福》与叶绍钧《一生》之比较[J].江汉论坛,2003(5).

[37]李光曼.不一样的图景——兼论《祝福》和《浣衣母》的对话性叙事[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38]敖丽.两种选择两种命运——高尔基的《母亲》与鲁迅的《祝福》[J].语文学刊,2001(6).

[39]胡健.个体的痛苦与群体的冷漠——契诃夫的《苦恼》与鲁迅的《祝福》比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3(3).

[40]武凤珍.一样孤苦 两种诉说——契诃夫《苦恼》与鲁迅《祝福》之比较[J].唐都学刊,2006(4).

[41]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柳妈祝福祥林嫂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不可忽视的“局内人”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吃人的封建礼教披着“善”的外衣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祝福》中柳妈的艺术形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