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乃林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北京 100000)
2013年11月,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全会《决定》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研究2014年社区教育工作,首先就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深刻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大意义,并且和党中央国务院随后相继召开的经济工作、城镇化工作、农村工作等一系列重要会议联系起来,把社区教育工作放在这样的全局中,找准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务实创新地搞好本职工作。其次,《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强化制度体系建设的意识,认真地总结梳理过去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上升到制度体系的层面与高度,系统思考,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最后,三中全会《决定》总体上是讲改革,而且是讲全面深化改革,习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强调,《决定》内容一般性改革不写,重复性改革不写,纯粹性发展也不写,足以可见改革的分量有多重。但《决定》就“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却有针对性提出了“改革发展”的双重任务,耐人寻味和深思。这就提醒我们就社区教育而言,不仅有改革的任务,而且决不要忘记发展的任务;在考虑发展的内涵时,不仅有数量规模的问题,而且有质量结构效益的问题。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精神,广泛发展城乡社区教育,着力搞好新市民和新农民教育,扩大社区教育的覆盖面和普及度;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深化内涵建设,促进特色发展、品质发展;在学习型社会目标指引下,以首届学习型城市国际大会为契机,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制度体系改革创新,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着力推进关爱弱势群体教育培训,把社区教育办成居民满意的民生工程。
从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看,中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三农问题则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小康社会,就不可能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中央的精神语重心长,深刻凝重。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习总书记在关于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中央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看社区教育、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的目标任务,给社区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社区教育从其本性、本质上讲,就是全民性、公平性、普惠性特征特别显著的教育,就是为居民的教育,为农民的教育。从多年来各地的社区教育工作实践来看,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但从社区教育发展的大局考虑,社区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实现广泛发展社区教育的要求。
综合多方面因素,笔者认为,今后应把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社区教育的发展,作为发展社区教育的重点,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下,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积极稳步,扎实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
据统计,全国2800多个县市区,现有全国及省市区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近700个,约占四分之一。也就是说还有2000多个县市区还没有步入有组织开展社区教育的轨道。设想通过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在全国启动千所中高等职业院校、远程教育机构,利用师资、课程资源、实训基地、管理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支持和拉动所在县市区社区教育发展,三年内(到2016年)推动全国多数地区把社区教育开展起来,再经过几年努力,使社区教育在全国普遍开展起来,惠及广大城乡居民,从而为实现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在实施过程中,可因地制宜,具体到某一个县市,究竟选择职业教育还是远程教育,由所在县市决定。如若共建,就必须明确责权利,设置相对独立的部门“xx县(市)社区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配备若干人;明确职责,协助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计划,搞好决策咨询服务,搞好沟通协调,指导课程资源开发,指导社区教育研究,组织开展面向居民的社区教育活动及网络教育等。
案例:河南省平顶山市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依托发展社区教育。平顶山市有组织地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始于2010年6月。当时,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国家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安排,平顶山市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省级改革试验点,按照《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中六个方面试验内容,把社区教育也列为城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的重要内容。就是以平顶山市建设职业教育强市为平台,在平顶山市中心城区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提高广大城市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依托社区的各类教育资源,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灵活开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社区教育网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加快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县(区)、街道(乡镇)、社区都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指导机构。实行“党委政府领导、教育部门主管、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2)以社区学院为龙头,构建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利用全市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挂牌成立了21所社区学院、52个社区教育中心、189所社区教育学校,240多个居民学习点,形成了县(区)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学校、居民家庭学习点等稳定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各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都明确了工作职责,制订了社区教育相关工作制度。
(3)建好社区教育三支队伍。一是社区教育专业工作者队伍。二是社区教育专家讲师团队伍。三是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包括在校大中专学生、高中学生、社区志愿者等。
(4)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为确保社区教育的正常开展,平顶山市设立了社区教育专项培训经费,列入经常性的财政开支。专项经费由承担社区教育工作任务的区(县、市)按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设立,由本区(县、市)教育部门管理和使用。经济条件好的区(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还采取了“单位出一点,社会筹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了多渠道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5)建立社区教育督导考核评价机制。在每年年初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教育局与各县(区)政府都签订了社区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把社区教育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列为对县(区)政府进行教育督导和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市社区教育指导部门还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各县(区)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条件保障、工作开展、工作成效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6)编写社区教育教材,建设社区教育工作网站。通过在线公共学习平台提供早期教育、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老年大学、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居民休闲生活教育等生动直观的教育类视频流、文字流、图片动画流信息和视频直播课程,供市民网上自主学习。
(7)加强社区教育的宣传和理论研究。一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宣传。二是创办了《平顶山社区教育简报》。三是开展社区教育专项研究。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增强终身学习意识。
(8)根据群众需求,举办鹰城历史文化讲座,举办“母亲素养”培训,举办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举办“法律与生活”讲座,举办“青少年科技大讲堂”,举办成人函授学历教育培训,丰富了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各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学校也在各级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灵活开放、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
(摘自平顶山市教育局在2013—14度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上的发言)
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管理与指导,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与此同时,从教育行政管理的角度,加强对社区教育实验区还处于空白或薄弱的省、市、自治区教育督查督导,着力推进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广泛开展。
(1)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要密切结合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建设的要求,突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高新时期农民的职业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农村教育、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关于“谁来种地”这个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要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使农业成为一个有奔头的职业、体面的职业。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应具有中央文件提出的培养新型农民的文化基础素质、社会人文素质、综合整体素质的“新型”的特征,而且还应突出适应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新挑战、新要求、新任务的“职业”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成人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教学,注重实践环节,保证教育质量,培育能够担当建设新农村任务的实用人才。
在农民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各地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社区教育中心)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作用。经过努力,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的社区教育,逐步形成以农村中高等职业学校为龙头,以农村乡镇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以农广校、燎原学校、其它远程教育机构为重要形式,发展农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基本格局。
据2006年职成司统计,全国有24000多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其条件较好的三分之一计,则有近万所,如果以每所每年招生50人计,则每年可培育40—50万人,这批新生力量将成为农民致富带头人,对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和后发优势。
为了保证这项工作健康发展,要实行省统筹、县管理、乡镇实施、中职指导(或联办)、社会中介组织督查评估;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实行资格条件的考核与准入制;按照当地农村产业经营体系需求设置专业,招生对象与中职错位进行,主要招收在职的种养大户、专业户、农场主、经纪人等,制定教学计划,严格质量考核,严把发证关;经费筹措采取几个“一点”解决,建议政府参照中职生标准,进行适当补贴。
(2)根据各地新型城镇化进程,突出新市民教育,制订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实施,有效推进进城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会议提出今后的第一项任务又强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这就给新市民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脚踏实地把新市民教育培训抓紧抓好。
综合多年来各地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要搞好新市民教育,必须做到:①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新市民教育提到重要日程上抓紧抓好。②明确新市民教育的标准,要通过教育使新市民具有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文化科学素质,谋职就业的职业技能素质,适应城市文明的民主法制、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素质,养成城市的生活方式、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学会生活、生存发展的能力。③开发编制新市民教育的课程与学习资源,有计划地付诸实施,通过教育培训和自主学习,内化为新市民自身的素质;组织开展各类互动学习和教育实践活动,使新市民体验新生活、践行新生活,创造新生活、享受新生活。④总结经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目前,北京朝阳区、杭州萧山区等地区,在这方面都创造了比较成功的经验,给我们搞好新市民教育提供了学习与借鉴。
中华职教社等一些社会教育团体、扶贫组织、慈善组织,开展面向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弱势群体的温暖工程,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社会成效,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农村社区教育战线,特别是有条件的乡镇文化技术学校(社区教育中心),可以开展面向老年人的“夕阳红养教结合工程”、“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程”、“转业军人创业培训工程”、“母亲素养教育工程”、“城乡(东西)教育结对帮扶工程”等,每一个工程都以项目方式运作,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时限、措施、管理、政策及最终结果的考核评价,保证质量,重在实效。
通过干部挂职、培训研讨、考察访问、课程项目共建等方式,优势互补、长短互补,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共享社区教育惠民成果。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一个特别鲜明的特点,就是着眼于制度体系建设。《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央高瞻远瞩,给我们释放和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要把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各项工作都要从这个高度,加以思考谋划、推进落实。
《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意味深长,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社会管理的实践创新。从管理到治理虽然一字之差,但带有质的区别,管理带有自上而下管制、管控的意涵,治理的内涵不光政府一个主体,而要培育多元主体,激发社会民众活力,有效运用市场机制,主体相互平等,形成合力,为着一个共同目标,达到协同治理目的。
从目前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政府及教育部门公共服务的职责职能不能变,不能削弱,但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应该改革,必须改革,变指令性为指导性,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单纯行政管理为多种手段并用的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管理更多地转化为服务。政府及教育部门领导、管理作用,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那些社区教育尚未完全发动起来的地方,更是离不开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主导作用,从管理到治理既是管理创新的方向,又是一个逐步转型转化的过程,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逐步推进,水到渠成。
要改变政府包揽事务的状况,改变社团组织量小势弱的附属地位,要改变社区教育原有架构的治理格局,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团主角、居民主体、广泛参与、居民满意的基本格局。要收集积累一批民间社团通过政府授权、项目承接、购买服务等方式,发挥主角作用的案例,志愿组织自立自强自律、在社区教育服务中张扬公益关爱精神,承担社区教育公共服务的案例;要继续发挥现有全国区域性社区教育民间组织在推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共同体是指整合社区内各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公司等,凡是可以用于、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力量,结成一种教育供给的共同体或联合体,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终身教育的供给能力,满足居民对教育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学习共同体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激发居民学习的内在动力,发挥广大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社区教育主体性发展,让居民依靠自身的力量智慧,解决社区事务和社会矛盾。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崭新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下,由纵向的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县市区、学习型街镇、学习型(居村)社区、学习型家庭,由横向的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社团等构成的新型组织体系。刘延东副总理在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指出:“中国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注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特别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努力让城市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使终身学习成为全民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刘延东副总理倡议,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城市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激发创造潜能,促进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营造学习氛围,实现城市的包容和谐,促进不同文化、民族、阶层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互信、文化认同;加强国际合作,推进交流互鉴,使学习型城市建设理念先进、多姿多彩。
建设各类学习型组织,面广量大,涉及许多部门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齐抓共管,协作协同抓好。按照分工,从社区教育的角度,则主要抓好与社区密切相关,或在社区内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如学习型居村、学习型社团、学习型家庭等,通过组织文化的创新,丰富社区教育的内涵和发展方式,提高社区教育治理的集约化、集成化程度。
《决定》指出:“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在社区教育领域,前几年已有北京西城区、浙江慈溪市开展了学分银行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要逐步扩大居民学习卡、终身学习卡,建立学分银行,发挥学分银行的记录功能、积累功能、展示功能,开展实验或试点,探索与正规学历教育转换的可行性实践,推动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逐步建设学习型社会包容性教育的立交桥。
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就是要解决人有所学、学有所教这个基本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在于学者有其校、学者有其所。解决学校教育的基地设施固然不容易,解决涉及面广量大的社区居民的教育基地问题,就更加艰巨复杂。因此,加强社区教育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夯实社区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就显得非常必要,应该分批分期、分层分级付诸实施、加以落实。
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优化、开发建设、推介推广、开放共享,不断扩大教育学习资源的供给。这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一项更为重要与艰巨的任务。
通过教育,逐步明确分人群的居民教育培育目标和培育规格,构建起居民素质教育的结构体系。今后一段时期,以新市民、新农民(职业农民)为重点,使新市民、新农民具有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创造新农村生活的文化科学素质,谋职就业的职业技能素质,相应的民主法制、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素质,养成适应新城镇、新农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能力,具有学会生活、学会发展的能力。
采取统编和分编相结合的方法,通用性、通识性的公共课程由全国组织专家编写,地方性、特色性课程由省市自治区负责统筹,组织地方的专家进行开发,区本或社本教材则由区县市自行编制,形成通用+本土+特色的课程组织形式,每个部分尽量采用模块化形式,同时,考虑到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需求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向全国推荐推介若干套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课程版本,最大限度体现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多样化、草根化特点。
经过5-10年的扬弃与积累,逐步形成兼具课程共性本质和社区教育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与学习资源体系,成为深化社区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标志,促进社区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和品质提升。通过教育培训和多样化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内化为社区居民自身的素质,使他们体验新生活、践行新生活,创造新生活、享受新生活。
今年,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准备与中国成协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国家开放大学资源中心、高教社社会事业部联手,建立资源建设联盟,重点对新市民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课程资源,进行收集整理、评选推介和推广工作,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社会效益和应用效益;借助各种专业传媒力量,推进课程资源建设,提高供给能力。
着力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潮流,继续评审一批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出台数字化学习先进区标准,推动数字化学习城市建设,加强微课和默课建设,将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推动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培训,扩大培训试点,提高队伍素质;搞好社区教育青年骨干培训和研习班,帮助青年茁壮成长,为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
关注特殊人群教育,让教育的阳光照耀到每个角落。加强老年教育,总结一批社区老年大学办学经验,探索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评选一批青少年校外教育实践创新的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