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阳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郑州 450000)
城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发掘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成为调整经济结构中最大的改革红利以及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为缩窄城乡“二元”差距,全面提升全体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八大后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慎防“城市病”。在建设中原经济实验区过程中,河南省提出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大命题[1],在理论上有了很好的研究探索且在很多市县进行了初步实践检验并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河南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将现代化远程高等教育送到农村,为农村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农村科技致富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智力资本。然而,随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河南电大在发展前进中面临的许多问题如冰山一角逐渐浮出水面:电大怎样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对于电大的繁荣期望有多大?未来,提升城镇转移就业和农村就地就业农民工的比率和继续教育年参与率的渠道在哪里?如何更好满足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留守农民和进城生活农民的不同层次需求?问题初露端倪,笔者却认为只有以前瞻、战略的眼光去统筹规划和全面审视河南电大向河南开放大学的转型,将开放大学建设成一所能让数千万河南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开放教育新型大学,成为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依托城市文明辐射乡村镇最终形成文明强省的轴心,才能将冰山一角融化在大海深处。
河南省有一亿人口,占全国人口十三分之一,且大部分是农民[2]。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农业产业链还不完善,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也不高,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不足、推广体系不健全,乡镇工业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金融业服务面太窄没有全面普及等问题使得农村乡镇能够就地解决农民就业的现实条件严重匮乏。加上农村交通、医疗、文化、卫生、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导致农村出现“离农化”现象,脱离了新型城镇化“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变农村为城镇”的本意。基于新型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农村环境变迁,电大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所精心培养出来的服务新农村经济建设、实现现代化农业、“扎根农村、献身农业”的高等农村职业教育应用性专门人才,会因“农村人口城市化”,慢慢出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才浪费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要求:“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和岗位培训,重视发展老年教育,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社会化、多元化、开放式继续教育体系。”[3]电大应因势而动改变传统教学目标单一的现状,立足开放大学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着重能力教育、强调终身教育与全省新型城镇化和中原经济实验区建设的全面互动关系,全面辐射新型城镇化建设统领下的大量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乡镇企业,弥补实用技术培训上出现面窄量少的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次数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基本技能欠缺等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违背的现实问题。不然,电大针对新农村建设所进行的“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计划将很难满足省新型城镇化和中原经济实验区建设的目标,一方面会导致电大教育没有为省新型城镇化和中原经济实验区建设提供全方位的面向全体农村就业农民多元化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也导致电大自身无法充分发挥成为开放大学后的现代信息化远程教育等教学资源的后发优势。
电大要培养适合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中原经济实验区建设所需要的各行各业人才,就是要全面提升农村就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工作能力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给予他们终身受教的意识和学习机会,依托他们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变农村为城镇。举个例子,如果在一个农村,电大集合所有教学资源就地培养大批农林科技经济管理者、农村合作医疗乡村医生、畜牧兽医养殖技术人员、乡村民办教师、村镇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经理、城商行中小企业客户经理等,就必须拥有充足的、一定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熟悉河南省基层农村工作环境、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中原经济实验区内涵、具备一定创新力能够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如果缺乏政府相关部门资助,电大在相关优质教学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还不够完善,人才教育培训软硬件资源供给不足,那么电大为完成新型城镇化和中原经济实验区建设所需的专业化教师团队以及学校内部教师培训体制建立将面临瓶颈制约,电大难以向城市和村镇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技、经济、教育、卫生、法律、新农业技能型人才。
电大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抓牢开放大学战略转型机遇,以积极发挥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全面学习、远程教育普及化和时效性等后发优势为抓手,利用网络平台及时更新新型城镇化和中原经济实验区建设知识库、人才库等相关信息资源,建立覆盖村、乡、镇、县、市网络教育供应链网状结构,既提高知识传播速度又降低传播路径中的总成本。这样一来,开放大学能够依据新城镇化和中原经济实验区建设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需求在知识库中寻找知识就地培训及时上岗,同时完成新旧知识的储存和更替,真正做到给农民之所需予农民之所求、送农民之所用,扩大绩效投资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将城市周边的村镇变成新城市、村镇周边的农村变成新城镇。
2012年河南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5%,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全国水平的83%[4],城乡居民总体收入不高。根据分析,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严峻,自然环境的反复无常推升了农业风险损失密度、损失又推升农业生产成本,这些负反馈都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或者选择外出务工,又势必加重城市的生活负担,城市的就业、交通等承载力有限,这些问题叠加最终导致新型城镇化和中原经济实验区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阻力。
根据省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禽流感暴发导致家禽养殖业上下游企业及畜牧业产业链中养殖、销售各个环节遭到重创,给畜牧业养殖专业户总收入带来了很大损失,暴露我省畜牧业抵御紧急突发事件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这也说明我省在传统农业养殖业产业链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乡镇养猪企业、养殖专业户对市场认识不足、缺乏市场风险内控意识,一旦遇到重大灾害或突发疫情无法及时补栏,造成销售环节的供需不匹配,影响经营性收入的增收。同时也说明,我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增收多渠道力度不明显。
基于此问题,开放大学可以在村镇引导农民树立“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观念,在寻求多种路径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引领农村发展机会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政府通过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提供资金、科技、人才支持,同时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辐射改造,扩大农民持续增收渠道,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在免除农业营业税的基础上,增加对农民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能力,增加农业专项资金拨放,从而增强村镇对复合型农业人才的经济吸引力。通过加强新型城镇化内涵建设,促进村镇全面发展,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和吸纳能力,从而形成村镇发展与留住人才的良性循环。
2012年大蒜市场价格急剧下跌,市场销售不畅,导致农民亏损严重。农民生产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根据自身经验、过去价格等主观意识决定农业生产,导致供给大量增加或减少,加剧市场价格波动。另外,农民处于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状态,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经常面临“卖难”处境,生产与销售的不确定增加了农民收益的不稳定性。
开放大学应继续加大新农村建设开放教育资源投资力度。一方面,对于在农村工作的专本科毕业生,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提供长期发展的职业机会,激励专本科毕业生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一线从事生产技术性工作、参与科技示范区及各类基地建设和农村管理等工作。制订专项农民培训计划,通过网络平台教育将对村、乡、镇、县、市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长期化、法制化、程序化轨道。另一方面,制定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与开放教育专本科学生奖励相挂钩的政策,提倡专家、企业、技术入股合作,支持鼓励开放教育专本科学生到城镇创办中小型科技企业,鼓励自主创业,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成本支出,减少城镇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河南省作为人口、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工业化经济起步晚发展慢难以成为推动城乡协同发展的比较优势,为实现农村和城市一体化发展以及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河南省政府提出建设具有中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其基本特征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和谐发展,它应该包括五个层次,即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如郑州、洛阳)、地区中心城市(省辖市所在地)、中小城市(一般指县城和新型的小城市,乡级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河南的新型城镇化必须要向基层延伸,以农村城镇化为突破口,推动城市化向农村延伸,促进一部分农民就近转移,缓解全省大量农村劳动力亟待转移与城镇承载能力不强的矛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5]。
通过对全国和河南省城镇化率和城镇就业总人数两组经济数据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可知: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为38.8%,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1.15%;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0.57%,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0.7%;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2.2%,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0.37%[6]。全省城镇化率虽稳中前进但速度略显缓慢,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全省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8.1%,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总人数的11.3%,这其中失业再就业人员占全省城镇新增就业总人数的1/3,全省外出务工农民工人员占全国外出务工农民工总人数的15.7%,全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占全省城镇新增就业总人数的73.6%[7]。显然,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中绝大部分仍来自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城镇化还亟待强化。同时,为了进一步缩小和全国城镇化率平均水平的差距,必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电大向开放大学的成功转型,应借助网络平台通过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技术媒体整合现有教育硬件设施、人力人才资源,按照网络知识信息供应链覆盖乡村镇市,面向全省6243万从业人员,142.7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6.5万失业再就业人员,105万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尤其是面向全省2570万外出务工农民工[8]。这些需求集中在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两大领域,而着力点是与之相应的能力培育,以及生产生活型知识、专业劳动性技能、名人讲座培训等。
新城镇化建设需要各行各业人才,开放大学针对新型城镇化和中原经济实验区建设人才需求以及秉承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着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各级各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专项人才,一定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施教,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各地县市经济发展实际,产业布局特点,突出区域特色。教学上采取课堂教育与下基层锻炼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开放教育覆盖城乡每一个教学点形成教学产业链网。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适于村、乡、镇、县、市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新技术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培养学生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突出农村的社区管理能力。这批人才将成为新城镇化建设中技术和管理的主力军。
开放大学强化开放网络平台信息化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共赢的意识,将开放大学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的功能纳入解决新型城镇化和中原经济实验区建设所遇问题的系统工程中来。积极支持各地县、乡镇开放教育发展,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人群建立一套健全的网络服务机构,以鲜明的职业特色赢得广大群众对开放大学的认可,特别是要通过资源互补、师资共享等途径,与当地职教中心、农校等农民培训机构加强成人学历教育资源的整合,实施新型城镇化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的能力。
开放大学定期率领“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入到农村走访调研、推广实用技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教育服务。教育服务的形式和渠道有多种:一是教师担任技术顾问。学校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到乡村担任技术顾问,走近农民,深入农村,将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和技术带到农村。二是开办农学技术大讲堂。通过送科技下乡、开展农业技术知识讲座等活动免费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还可通过与农村共建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二、三产业开发基地等,也可通过与农村和农民合作,共同实施合作项目,培育典型、以点带面,产生示范效应。
开放大学应将开放教育覆盖城乡一体化,加强校村合作,实施校村共建,直接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为农村提供新村规划咨询和设计方案;与农村实施基地共建和项目合作;与农村共同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丰富农村精神生活,让乡村经历一次城市文化之旅。同时省内城市各农村乡镇民营企业可为开放大学师生提供实训实习机会。一方面,利用企业技术、专家资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发特色专业、精品小微课程;另一方面,加强民营企业职工培训,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村校共建还可进一步探索“校总部+企业+农户”、“校总部、市、县分校+教学点+企业+农户”的办学模式,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中原经济实验区建设拓宽思路。校村共建通过校村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中原经济实验区建设与河南开放大学发展的互利双赢。
[1] 张占仓,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对策研究综述[J].管理学刊,2012,(4).
[2] [4][6][7][8]2011-2012 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郑州:河南省统计局,2012.
[3] 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http://www.hnswnb.gov.cn/#,2012-5-23.
[5] 新型城镇化引领符合河南省情[N].河南日报,2007-10-15.
[9] 张冬平.构建新型城镇化引领的长效机制[N].河南日报,2011-12-21.
[10] 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EB/OL].国家开放大学http://www.ouchn.edu.cn/Portal/index.aspx,20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