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林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社科部,海南文昌571321)
近段时期以来,各种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以各种名目在全国各地抬头,大有泛滥之势。如广东省中山市公安局2014年6月18日披露,一个总部设于香港、主要以内地人士为对象的非法传销团伙——香港“亮碧思”公司在该市的核心犯罪嫌疑人员已悉数落网。据不完全统计,该公司仅去年就在该市非法获利近千万元①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4-06/18/c_1111208352.htm。。
那么,非法传销为何屡禁不止?许多年轻人甚至高学历大学生们又为何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其中最根本原因在于非法传销快速敛财方式和巨大经济利润。一个参加传销的大学生向记者承认:“老实说就是赚钱。因为这个东西可以赚到钱,因为每个人向钱看,一年可以赚一两百万。”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74页。从青少年自身角度来看,他们社会接触面不广,很容易被那些宣称能暴富的传销组织“洗脑”,上当受骗。但是,对金钱的狂热追求真的只是通过传销组织短短几天“洗脑”就能激发起来?在逐金热潮背后究竟是什么?这正是笔者要考察之处。
首先,中国崛起更多的以经济增长为主,其重要指标是GDP,而GDP又直接以金钱额为标准,如2013年GDP为568845亿元。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南巡过后,国家兴起了经济建设高潮,下海经商也随之风起云涌。从知识精英到普通百姓都在忙着“发财”,以“暴富”为成功标准的观念横扫了在市场上“不值钱”的伦理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引发了全民性逐金热潮。其表现是:在经济领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更有甚者,不择手段地追逐金钱,不仅无视社会公德、践踏市场准则,甚至不惜以戕害他人生命为代价,如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案。在政治领域,一些领导干部把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钱财的手段,权钱交易、中饱私囊、腐化堕落。在文化领域,一些媒体为了所谓市场占有率,一味迎合低级、庸俗的趣味;一些学者著书立说只是为了评职称、争名利,甚至于依附某种资本,为捞取金钱而甘心为其摇旗呐喊。
其次,国家大力提倡市场经济,而追逐金钱的功利性恰恰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更为要紧的是,市场经济还是一种“消费经济”,靠消费引导生产,依赖消费拉动经济。结果是:一方面,物质财富和金钱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凸显,这就刺激了人对财富和金钱的欲求,从而滋生出对金钱的过分崇拜心理,导致“一切向钱看”;另一方面,“一切向钱看”从经济领域泛化到社会生活一切领域,一切都要以金钱换算,一切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都被看作金钱利益关系。比如,看到有人落水,先讨价还价说定价码后再救人。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容易引发拜金主义,与消费和金钱的符号化也有一定关系。消费符号化是消费欲膨胀的特征性表现,金钱符号化则是商品消费符号化的基础和原因。“纸币作为价值符号冲破了人们占有财富的有限边界,开辟了人的欲望的无限空间。”①韩震:《论商品记号的价值取向的转换——关于消费活动精神性转向的哲学思考》,《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第9页。“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一个对象,而且是致富欲望的唯一对象。”②市场经济离不开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离不开金钱,作为中介的金钱因而成为财富、商品的化身,拥有了金钱似乎就可以购买一切、占有一切。这就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金钱无所不能,诱发对金钱的无限制占有欲,从而驱使众人投入逐金热潮,百死而无悔。
再次,逐金热潮背后深深折射出中国封建文化的长期影响。民间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钱能使鬼推磨”之说,足以见证,金钱可以驱使人为之做出任何牺牲,并毫无怨恨之意。这种疯狂拜金从古至今便一直流传下来,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主导性传统伦理,实际上是“道德功利主义”、“是在形式上把道德抬到无以复加的至上地位、当作目的,在实践中却把道德由目的异化为达至个人功利目的的手段;以个人功利作为驱动人们实践道德的动力,并以此作为道德维持的手段”③肖群忠:《论“道德功利主义”:中国主导性传统伦理的内在运行机制》,《哲学研究》,1998年第1期,第13页。。古人将读书形容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簇簇”即是明证。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工作节奏随之加快,人人变得浮躁不安,少了从容应对生活环境的心态。看着身边认识、不认识的人通过各种途径鼓起了腰包,人们便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逐金浪潮中去,恨不得天上掉下个金元宝把自己砸晕。事实上,超女、快男们一夜成名便等于一夜暴富,这些无疑给人们的逐金欲望打了一剂强心针。
其次,在当下浮躁环境中,全社会都在追求着、渴望着成功,而大多数人都以获得金钱为成功的唯一标准。只要有钱,不管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便是“成功人士”。西美尔(Georg Simmel)指出:现代社会造成了“价值的现金化”④盖奥尔格·西美尔著,陈戎女译:《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14页。:学历、知识、人际关系网络都是为金钱服务;人们择业、择偶、判断社会地位高低,都是以金钱多寡为标准。这是一个金钱至上、“笑贫不笑娼”的社会。货币从“绝对手段”向“绝对目的”转换。在金钱力量面前,任何力量都得甘拜下风。金钱真正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主宰,人们追求金钱的欲望更加汹涌澎湃。
再次,扭曲的教育价值取向,更助长了这一欲望。国家实行教育产业化政策,原本是指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但是却被误读成了以商业化经营思想为指导,把高等教育发展成盈利行业。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对于这种要把所有的教育活动一概变成盈利活动的主张,我认为是不妥当的……目前不少学生过于急功近利,过于浮躁,放松了对基本素养的提高,这在专业选择和学习重点上都有表现。我认为,这些都是与上述错误认识和错误导向有关的。”①吴敬琏:《教育商业化令人不安》,《中国青年报》,2002年3月8日。大学生考取重点大学不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贡献,而是为了更好地谋出路、赚大钱。同时,知识分子向经济、商人献媚,学术在钱和权的双重挤压之下,沦为给钱权牟利工具。
首先,个体对摆脱贫穷的浮躁不安之心,滋长了逐金欲望。一位老板说:“人都穷怕了,现在还管什么道德不道德的,不管你抢来的,偷来的,骗来的,只要你有了钱,这个社会就高看你,你没钱,谁都瞧不起你!”类似说法,到处可以听到。过去,中国人穷了好几千年,但穷得本分,不焦躁,不见利忘义。这些年,人人都变得不本分,是因为看到许多人挣钱很容易——只要看准机会、敢出手,个个都能发财,只要发了财马上就成了“成功人士”。
其次,由于个体精神普遍贫乏乃至沙漠化,无法安身立命,只能无奈地沉溺于物欲之中。当下一些怀旧的戏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收视率,不是观众从中看到了理想和激情,而是因为丢失理想和激情所造成的精神贫乏;这种令人陶醉与充满诗意的怀旧,正好迎合了人们那种彷徨无所依傍的集体精神贫乏,因而对财富和金钱的追求欲望几乎成了人生的全部。
这股逐金热潮危害严重。从人的发展来看,一切以追逐金钱为目的,把人降低为金钱的奴隶,以占有物质财富为人生的全部,不仅剥夺了人本质的丰富性,更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背离;从社会发展来看,人人竞相追逐金钱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漠、尔虞我诈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社会。那么,如何消解这一可怕的“逐金热潮”呢?
首先,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破除“唯GDP论英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必须淡化GDP主义,同时向绿色GDP转变(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②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1440.htm?fr=aladdin。;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数字经济不再只是干部考核重点,对待政府和官员政绩,必须用全面发展眼光来看待,建立可量化的考评体系,完善考核评估内容和规范。
其次,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优化申张诚信的社会法治环境”③龙静云:《诚信: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灵魂》,《哲学研究》,2002年第8期,第32页。,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以遏制唯利是图、逐金热潮的蔓延。因为“诚信乃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转的内在需要,这是近现代西方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共同结论”。④龙静云:《诚信: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灵魂》,《哲学研究》,2002年第8期,第32页。必须加快构建诚信的社会物质保障体系步伐,可借鉴发达国家企业成功经验,建立严格的企业诚信机制和信用信息公开体系,建立统一的诚信数据库;同时,可利用社会舆论导向功能,加大新闻曝光力度,褒奖诚实守信者,谴责背信弃义者,促使诚信氛围形成和巩固。
再次,必须将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统一起来,既肯定个体的合法经济权利和需求,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同时广为宣传儒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致富观和“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的从容淡定思想,以消除中国封建文化所谓的“道德功利主义”不良影响,破除疯狂的拜金主义。
首先,面对浮躁不安的社会,要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调控机制,促进社会利益结构均衡,使人们减少焦躁感、急迫感与不公平感,减少浮躁心态。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以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消除公民价值观失落、伦理价值扭曲、心灵物化和盲目攀比等浮躁心态。同时,媒体要加强积极正面的舆论导向功能,多宣传各行各业中通过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而成功的典型,少去或不去报道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等偶然个案。
其次,必须破除以金钱的获得为成功的唯一标准,破除“一切向钱看”的价值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考核评价体系。衡量和评价个人成功与否除了他创造的金钱财富之外,更应看他为他人、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还要看其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
再次,必须重塑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赋予人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道德伦理方面绝对不允许有相对主义,而是必须使人们对道德抱有敬畏之心。”“只有当这样的道德价值观成为我们大多数人自觉的意识,并且以我们的社会秩序结合在一起时,我们这个民族在走向经济富裕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才能得到同步发展。”①谢地坤:《道德敬畏与价值判断》,《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第34页。要教导人们幸福不在于物质财富多寡,而在于身心和谐安宁,这样才能平息人们心中对金钱的贪欲和执迷。
首先,从克服个人的焦躁不安而言,必须要有务实精神。务实就是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谋发展,不要好高骛远,少投机。同时,要给自己准确定位,保持头脑清醒,做力所能及的事,始终做到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佛法讲:“烦恼皆由贪欲起”,以我观之,“浮躁亦由贪欲起”。要少攀比,拒绝诱惑不苛求,方能泰然处世,杜绝浮躁心理的产生。
其次,必须转变消费观念,实现消费活动的精神性转向,“使人从物欲追求转到内在的提升和发展上来”。②韩震:《论商品记号的价值取向的转换——关于消费活动精神性转向的哲学思考》,《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第12页。《老子》第四十六章曰:“祸莫大于不知足”,这里的“不知足”指对财富、权势、感官享乐等欲望贪得无厌的追求。因而道家认为,“人生的真正幸福或快乐不在于物质上的充裕或地位的荣华,而在于主体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③吕锡探:《论道家健心养德智慧的现代价值》,摘自冯天瑜:《人文论丛2004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庄子·天道》篇曰:“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将身心和谐、天人相和视为人生最大快乐,就不会贪恋荣华富贵,不为物役,从而获得安然自在心态,自然不会沉沦于逐金热潮之中。
总之,我们相信,只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出发,对症下药,多措并举,协同合作,就一定能够遏制这股逐金热潮,非法传销案也必将销声匿迹。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德)盖奥尔格·西美尔著,陈戎女译.货币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 吴敬琏.教育商业化令人不安[N].中国青年报,2002-03-08.
[5]韩震.论商品记号的价值取向的转换——关于消费活动精神性转向的哲学思考[J].哲学研究,2006(10).
[6] 肖群忠.论“道德功利主义”:中国主导性传统伦理的内在运行机制[J].哲学研究,1998(1).
[7] 龙静云.诚信: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灵魂[J].哲学研究,2002(8).
[8] 谢地坤.道德敬畏与价值判断[J].哲学研究,2004(6).
[9] 吕锡探.论道家健心养德智慧的现代价值[A].冯天瑜.人文论丛2004年卷[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