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欣
(新疆大学, 乌鲁木齐 830046)
信阳位于河南东南部,东连安徽,南接湖北,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间的战略要地。语言上,该地区处在中原官话、下江官话和西南官话的包围之中,受三者影响较为明显。[1]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信阳话不同于同省份的其他地区方言,而与邻近的安徽、湖北方言在词汇、语音、语法上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特别是信阳东部的固始、商城地区方言状况与安徽省淮河以北的部分市县十分相似。 《河南方言志》[2]将河南方言划分为四个片区, 信阳话由于其独特性被划归信潢片。
普通话中“可”的用法比较简单,其实词意义我们在此不做赘述,主要对副词“可”的使用进行说明。“可”字的归类历来存在分歧: 张谊生先生将其归入评注性副词,表示说话人对事件、命题的主观评价和态度[3];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将其归入语气副词,表示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等多种语气,用于各种句类中[4]。
朱德熙先生观察到, 汉语方言中存在着一种形式比较固定的“K-VP”型问句,“K”代表疑问副词。“K”在早期白话中就是“可”字,现代汉语方言中有不同的形式:在闽南话和扬州话中是“可”字,在苏州话中是“阿”字,在汕头话中是“岂”字,在昆明话中是“格”字,在合肥话中是“克”字,等等。[5]“可”字型的问句既可用作疑问,也可用作反诘,这在早期白话现代方言中都是如此。 另外,朱德熙先生指出,“可”字型问句的一个语法特征是可以跟“AB不”型或者“AB不A”型的反复问句合用,如:未知可有礼到否? (《金瓶梅》)这种合用同样存在于现代汉语方言,如:可拿动拿不动? (合肥话)[6]但是,根据相关调查发现,这样的用法对于信阳话是不适用的。
在相关方言研究论文中,对于“可”的特殊用法进行解释的不在少数。有些作者侧重于从语法角度来谈“可”的用法,如王琳《安阳方言中的副词“可”》、徐杰《汉语方言中“可VP”问句的性质》;也有人从语音、重音方面来研究,如傅华辰《凤阳方言方言中的“可”[k‘掮53]》;甚至有人谈到了“可”的语义指向问题,如李善婧《语气副词“可”的语义指向分析——兼论义项划分问题》)。从语法角度研究“可”字的大都注重“可”在某种句法结构中的组合及意义,如“可VP”、“可VP+语气词”。 而在相关论文中,对安徽境内“可”的研究比较多,对河南境内研究的大多着眼于黄河以北地区“可”的使用状况,至于对方言特点复杂的信阳地区的“可”的使用关注不多。安徽境内的凤阳、阜阳,河南的安阳市,“可VP”都有研究,信阳话“可VP”用法却少被提及。安华林《信阳方言特殊的语法现象论略》中有如下例子:
你可走?
你可吃饭?
你可吃饭了?
那条路可宽?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揭示信阳话中“可”字的特殊用法。
黄伯荣、 廖序东先生所归纳的用作语气副词的“可”在现代人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可表达各种语气。 但其用法在各种方言中存在差异,汉语学界对于“可”的分类也莫衷一是。
《说文解字》[7]解释“可”为“凡可之屬皆从可”,表示同意。
《现代汉语八百词》[8]中解释如下:
可1ke214(可是2)
[助词]1.表示许可或可能,同“可以”。 用于书面语,口语中只用于正反对举。
~望丰收︳不~分割︳~望而不~即︳~大~小︳~有~无︳~去~不去
2.表示值得。 多用于“可+动+的”。
我没什么~介绍的了, 就说到这儿吧︳北京~游览的地方不少︳这个展会~看的东西真多
[副词]1.表示强调语气,程度由轻到重都有。 多用于口语。
a)用于一般陈述句。 有时稍有出乎意料的意思。
可+动
他~没说过这话︳这一问~把我给问住了︳枣儿大不一定甜,~不能只看外表︳我~知道他的脾气,要么不说,说了一定去做
可+不+形
他跑得~不快︳这问题~不简单, 得好好研究一下︳这些种籽~不寻常,是延安人民送给他的纪念品
b)用于反问句。
都这么说,~谁见过呢? ︳你一个小孩儿~怎么搬得动那么大的石头!︳这么大的地方,~上哪儿去找他呀?
c)用于祈使句。 强调必须如此,有时有恳切劝导的意思,后面一般有“要、能、应该”,句末多有语气助词。
咱们~要说话算话的! ︳你~不能粗心大意啊!
d)用于感叹句。 句末用语气助词。
他汉语说得~好啦!︳这鱼~新鲜呢!︳你这副担子~真不轻啊! ︳这~真成了问题了! ︳这~可是一件大事啊! ︳你~回来了,真把人急坏了︳这下我~放心了
2.表示疑问。 多见于比较早期的著作,现在少用。
一向~好? —杭州你~曾去过?
[可是2]同副词“可”。 少用于反问句。
他可是没说过这话︳这问题可是不简单︳说话可是要算数的︳这鱼可是新鲜呢!
可2ke214(见“可是1”)
可3ke214
[前缀]1.可+动。 表示可以,应该。 构成形容词。
a)与表示心理状态的单音节动词组合。
~喜︳~悲︳~气︳~恼︳~叹︳~怕︳~惊︳~耻︳~恶︳~惜︳~疑︳~怪︳~怜︳~爱︳很~笑︳~恨极了︳不怎么~乐
b)与少数其他单音节动词组合。
~靠︳~取︳~行
2.可+名。 表示适合。 构成形容词。
~意︳~口︳~身︳~体︳天气十分~人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种方言中实词“可”的意义基本一致,分歧大多集中于“可”做副词时的使用,甚至有人对“可”是否应归属副词也有不同意见。
席嘉在《转折副词“可”探源》中指出,“可”表示转折出现在唐代,自汉代起,“可”作副词产生了“难道”、“岂”的义项,江蓝生说:“‘可’字在东汉前后就已用作疑问副词,表示反诘,相当于‘岂’、‘难道’。 ”如:出一美言善行而天下从之……可不慎乎! (《新论》)[9]笔者注意到,无论是普通话还是各种方言,“可”都被广泛地使用,但是在不同的方言中“可”的使用存在着差异,而且即使在同一方言内部,这种差异也同样存在。如信阳话中的“可+VP”或“可+VP0”中的“可”字仅仅表示疑问,不表示反诘,缺少“岂”、“难道”的意义。
根据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语料统计结果来看,“可” 字多与其他语素组合后使用, 如:“可是”、“可以”、“可能”、“可惜”、“可怜”、“不可”、“可靠”、“可靠”、“可否”等。单独使用时有三种用法,一是表示上述语素组的意义单独用一个“可”来表示;二是用于陈述句中构成“可+VP”结构表示强调语气,如:“嚯我们大伙可翻了身啦! ”[10]此句中“可”的意思是“最终、终于”表示强调语气;三是用于陈述句或感叹句中构成“可+VP”结构也表示强调语气,如:“我们那时候学校可够乱的”,这种句子中“可”的意思是“很、非常”,表示强调。 在语料库中,第一种情况使用频率最高,在语料库前1000条中,后两种只有7条。此外,这三种使用状况多使用于陈述句或感叹句中,在疑问句中基本上没有出现。
在信阳话中,“可”的使用情况既包括上述三种用法,同时也有其特殊性。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可+VP”、“可+adj”多出现在陈述句或感叹句,后面可以没有语气词出现。 而信阳话中,“可+VP”、“可+adj”结构同时可用于疑问句中, 如:“我们要去买书,你可去? ”“这件衣服可好看? ”。 另外,信阳话中“可”的这种用法后面可以加语气词“白”、“来”,也可以不加,如“你可去来? ”“这件衣服可好看白? ”。 由此可以看到,在信阳话中“可”的用法比普通话更为丰富。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纵观整个河南,其他方言片区在“可”的使用方面有很强的一致性。如王琳的文章《安阳方言中的副词-可》[11]中,安阳副词“可”被分为两种,一个是评注性语气副词,一个是高量级程度副词。 她认为安阳方言中程度副词“可”用在形容词、心理动词或具有量度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前,在句子中重读,强调程度之深,类似于普通话的“很”。如:“他家孩子学习跟品质都可好,老师可待见喜欢他嘞。”我可想出去旅游嘞。 ”由于安阳方言中没有“很、更、十分、非常、最”等做状语的副词,因此,在表达高量级的程度时,“可”就成为安阳方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程度副词之一,但是并不完全等于普通话的“很”。 评注性语气副词“可”,安阳方言的语气词“可”附加于谓词性成分之前。 用在非现实体的陈述句中,表示“的确、真的、 确实”, 强调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如:“他可不知道。”在实现体的陈述句中,强调所期待的事情终于实现了,有释然的口气。 如:“你可回来了。 ”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劝说,强调必须如此,但语气恳切。 如:“下回可得小心点儿!”此外,安阳方言中的“可”在表示评注性语气时读[kh藜0];表示程度深时读[kh藜42],由此认为评注性语气副词比程度副词更为虚化,在语音上符合语法化的等级理论[12]。以上安阳话中的“可”的用法在河南各方言中很具有代表性。
与安阳话不同的是,信阳话的“可”多用于问句,用于询问,表示疑问语气,如“这件衣服可好看? ”“你可去? ”。 且“可”后的成分比较单一,多为动词结构或形容词,而且没有评注性意义。 安阳话中评注性用法比较普遍,如“这可是个好点子”,评注性副词“可”加上一个动词短语“是个好点子”强调肯定或否定的评论性语气。此外,在重音方面也不同。信阳话中由于用于疑问句受句调影响,“可”多为升调、轻,读[kh藜24]或[kh藜0];而其他河南方言片区用于陈述或祈使句中,表达强调或评论,因此“可”多为降升调、重读,如[kh藜42]。
苏州话、昆明话和合肥话中,“可+VP”的使用率较高,其中“可”作为反复问句的核心标志被广为接受[13]。与上述三种方言不同的是,信阳话中的“可”字问句,既可表示是非问句,又可表示反复问句,其差异在回答时表现并不明显。
例:我们要出去了,你可去? ① 答:去。
这件衣服可好看? ② 答:好看。
你可吃饭来? ③ 答:吃。
如①既可以变成“我们要出去了,你是不是去? ”又可以转换成“我们要出去了,你去不去? ”回答都是“去”也可以说“是”。
③的使用比较独特,信阳话中“可”出现在疑问句中时后面的语气词通常只有“来”和“白”两种。 如:
我们明天要开会,你可知道白? ④
那本书可好看白? ⑤
他俩去市里,你可去来? ⑥
④中的语气词“白”仅仅表示一种询问的语气,没有多余的意义。 而语气词“来”附加整个句子后,以③“你可吃饭来? ”为例,有两种意义在里面:
在能否作为整个结构出现在别的句子中这一点上,信阳话与安徽合肥话、阜阳话的区别在于,信阳话中“可+VP”可以作为一个结构整体出现在别的句子中,而在其他类似方言中,这一点不存在的。 如:
我不在乎他可支持我。 ⑦
他们根本不关心其他人可去。 ⑧
该句中“他可支持我”可作为整体充当整个句子的宾语部分。在信阳话中,这种使用是很正常的,类似的情况也很多。但是在有关合肥话、阜阳话的论述中,这种用法是不存在的,不符合使用习惯。
综上所述,信阳话中的“可”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差异表现为:
(1)语义方面,信阳话的“可”字多与动词或形容词结合,构成“可+VP”、“可+adj”格式。 该结构一般单独用于疑问句中表示询问的语气,而缺失了很多方言中表达反诘或强调意味的意义。
(2)语用方面,信阳话中的“可”在与语气词“来、白”结合时既可以表示已然又可表示未然,但这两种用法的差异对于说信阳话的人来说很容易区分。
(3)语法方面,不同于安徽境内“可”的用法,信阳话中的“可+VP”可以作为整体在另一个句子中充当句法成分(通常整体作宾语),如“我不知道他可去”。
笔者认为,信阳话中的“可”在语义、语用、语法等方面与河南省其他地区方言、普通话、周边省份方言不同的差异, 非常符合语言地理类型学中方言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它一方面反映了方言在地理空间的差异所引发的分化分流, 另一方面也深刻揭示了不同方言在语言接触中的渗透和叠加。[15]
[1]安华林.信阳方言特殊的语法现象论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9(2).
[2]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方言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3][4]马小红.河南话与安徽话中的语气副词“可”[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9):51.
[5]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1985,(1).
[6]何元建.“可”字型问句的反诘语气[J].汉语学习,1996,(4):20-23.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01.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98-300.
[9]席嘉.转折副词“可”探源[J].语言研究,2003,(2):80-83.
[10]可[EB/OL].北京大学语料库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search? q = 可 &LastQuery = 可&start=0&num=50&index=FullIndex&outputFormat=HTML&encoding =UTF -8&search = 查 找 &dir =xiandai&maxLeftLength =30&maxRightLength =30&neighborSortLength=0&dir=xiandai&orderStyle=score,2014-05-08.
[11][12]王琳.安阳方言中的副词“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2.
[13]徐杰,张媛媛.汉语方言中“可VP”问句的性质[J].汉语学报,2011,(2).
[14]王琴.安徽阜阳方言的“可VP”反复问句[J].方言,2008,(5):179-183.
[15]邢向东,王临慧,张维佳,李小平.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