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鹏举, 董 平
(郑州市金水区教育体育局, 郑州 450000)
培植学习共同体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 就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之列。这个目标把建设学习型社会正式作为教育系统一项神圣的使命,全社会都要为之努力。 《纲要》提出要在2020年前形成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另一方面, 时代的变革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人教育的需求呈现不断上涨之势,终身学习的理念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不管是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学习,或者是以提升生活品质为目的的非正规学习,抑或是老龄化社会涌现的老年人学习等,都对社区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当前的多样性、个性化、品质化成人学习需求,我们的社区教育应该说还没有完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服务能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究其原因,我认为,除大家熟知的管理机制问题、资金问题、师资问题和学习资源问题之外,还应该思考终身学习理念方面的问题。金水区的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变被动的教为主动的学是有围墙教育的一种变革。 那么,没有围墙的成人教育是不是同样适用于这条变革呢? 我们认为,培植学习共同体,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教与学的关系。
通常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培训往往是居民参与率低,学习力不强,培训方法单一,吸引力不够,培训师资资源有限,满意度不高。而通过梳理、评估、结盟、培训、展示等学习化培育的社区居民学习共同体为社区教育“植入”了新的学习力。
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东京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佐藤学在他的一部教育理论中倡导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learning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 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学习共同体理论的主要依据是教育理念的变更。即由教育向学习的转移。 这种转变主要来自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发展以及教育目的、目标和职能的变更。 因此,社区居民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运行,是社区教育在学习理念上的深度推进。 一是由教育向学习转移,由终身教育向自身学习转移。 二是由被动学习转变为居民主动地学习,愉快地学习,使学习不再只是负担,而也应该是一种享受。 三是更注重快速学习,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接受更多、更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四是更重视在参与和预期过程中相互学习, 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五是不仅要重视个体学习,还要重视社团学习,整个社会都需要不断学习。 社会的每个团体、组织、机构都成为学习型组织,成为学习共同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说,我们在街头、广场看到的广场舞、街舞队、戏迷爱好者、骑行队、象棋社、篮球队等等,这些单纯以某种爱好为媒介聚集起来的群体,很容易形成一个共同体,他们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可以说就是一种学习共同体。 但是这种组织有时是松散的,常常因无活动规律,没有很强的纪律约束,容易流失或解体。 如果,我们通过社区组织发现、挖掘出来,稍加培植和扶持,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相对稳定、规范而持续的民间组织存活下来,这也有利于扩大这种社团的影响,从而带动社区居民更好地参与到此类活动中来,真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儿。而且,这种民间组织,一旦形成,由于其“有兴趣”作为其强大的黏合力,会产生很强的生命力。
1.很容易解决场地问题。很多活动着的民间组织存在多年,已经有其生存下来的民间市场,他们常常不会因为客观条件的艰苦而放弃自己的爱好, 他们会克服种种困难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解决场地问题。这些活动,组织者只需要稍加因势利导,就能够协调和满足这种共同体在一起学习与交流的需求。
2.有效解决管理问题。 有时,在组织社区居民活动时,我们会发现,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管理起来难度加大,究其原因,就是社区居民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学习的动力,就不会有很强的持久的纪律约束力。 但是如果他自愿参加某种组织,很想成为其中一员的话, 那就自然解决了管理约束力的问题。事实证明,这种草根的、民间土生土长的学习共同体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力与自我管理约束力。
3.有效解决师资问题。很多情况下,我们在做社区教育工作时,发现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难题。 因为,社区教育目前没有单独的编制,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很多情况下是附近学校和社会上其他单位职工或者是辖区居民做兼职,即便如此,这些兼职教师的待遇问题时常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和兑现。我们说,学习共同体建设后,学员即老师的理念随机产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简单, 共同体的每一个学员都有可能成为团队的教师或教练,每一个成员既是学员也是教师,抑或是其中的一名组织者成为团队的首席教师,于是,社区教师难找、待遇难解决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成熟的社区居民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经验,参考我们的社区教育管理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入手。
1.形成培育管理体系。 通过社区居民团队机构建设、制度建设等实验,建立社团民间的最高组织——学习型社团联谊会,并且开展运作,使学习型社团在原来行政化的三级管理基础上, 逐渐形成社团组织自主性的一体化管理, 进而推动学习型社团走向社区居民学习共同体。
2.开展评估认定工作。学习型组织的认定工作是培植的前提,这其中应该包括组织发动阶段、申报评估阶段、表彰展示阶段。 学习型社团按照成熟一个认定一个的原则,通过几年的努力,一大批学习型社团就会应运而生。 每年的3月底完成社团自我申报工作;6月底完成街道学习型社团的评估认定, 并推荐出区学习型社团的名单;9月底完成区学习型社团的评估认定。 近年来,金水区每年都组织评审示范性办事处学区学校, 其中参考的重要指标就是社区居民活动和社区学习型组织建设成果。
3.形成培植良好氛围。 通过每届学习共同体的评估认定,扶持与组织,逐渐在社区居民中形成人人想参与、个个想参加的良好局面和氛围。 因此,评估之前的宣传工作举足轻重, 每个社区居民都应明白参加一个学习共同体应满足的条件和应尽的义务。 社区居民学习共同体应具有共同的终身学习理念, 良好的终身学习氛围,全体成员自觉学习、自愿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成员的思想素质、文明程度、科学素养和技能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团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有一个热心于集体的领导核心,有一个凝聚力较强的组织形式,有一支较强的骨干队伍,有一套齐全的规章制度,有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果;组织机构完善,章程齐全,成员在15 名以上;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和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有全年活动计划,常年开展活动,每年组织策划1~2 次有一定影响的教育活动。
1.建立社区居民学习共同体的管理机构、组织网络、专兼职师资队伍。 在确保街道经费投入的同时,初步形成区和街道、社区和个人等多渠道投入经费机制,为创建学习型社团创造必要的条件。
2.开发、利用与社区居民学习共同体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和学习设施, 为社团居民的学习活动服务。
3.创建社区居民学习共同体学习平台。 创造更多的学习形式和机会,开展学习活动,使更多的社区成年居民参与进来,参与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社区居民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 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需要。
思想无终点,探索无止境。我们的社区居民学习共同体建设也是刚刚起步, 还需要在更多实践中检验其生命力和活力。不过,这是我们金水区社区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经过长期思考作出的一种理性的选择,相信这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是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产物,是终身学习时代的呼唤。
[1]参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汪国新.资源的合建与共享——成人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