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2014-08-15 00:55童娟娟
当代教研论丛 2014年11期

童娟娟

(浙江省浦江县花桥乡中心小学 金华市 322211)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在思考该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来创造一个个有张有弛的课堂,诗华教学结构呢?我在各个教学环节对于信息的整合筛选及运用作了以下思考。

一、起:引出课堂的自然趣味

起,即为导入,导入需要老师依据文本利用各种手段,我们可以用以下的方式进行导入。

1.提供直观图片,引出美的印象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很多都是写景的文章。在上课前就需要唤起学生对这份美的印象。如人教版四年级上的《火烧云》,对于云,孩子们并不陌生,但她们对于什么是火烧云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概念,这时候,老师提供一组火烧云的图片,孩子们就会惊叹它的壮观、赞叹它的魅力,同时也记住了“火烧云“的概念。

2.创设情境游戏,轻松切入主题

在教学《趵突泉》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用竞猜的形式导入:

师: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快速抢答出对应的风景名称。

(老师说“开始”后抢答。点击课件呈现相应的对联,答对出现鼓掌声)

师: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镙。

生1:洞庭湖

师: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生2:杭州西湖

……

在这,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情境,类似智力闯关的游戏,一下子引来了学生的兴趣,只有利用多媒体课件,才能完成这“情境效果”。运用信息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民主学习气氛,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把课堂导入也变成展示学生多方面才艺的舞台。

二、承:拓宽课堂的信息量

除了老师的引导外,还需要学生与文本的应有的衔接。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图片和资料,或者观看相关的录像,然后围绕“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两个主题,师生共同制作出两组幻灯片。通过对灿烂文化和毁灭的鲜明对照,激发出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为的仇恨以及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统治者的痛恨。这些鲜活的感受,源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信息的收集而丰富了学习资源。

三、转:增强课堂艺术感

“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上乘”同理,语文课堂不应该是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所以,何不妨利用信息技术给课堂加点作料呢?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图文并茂,声像齐全,生动易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课文《鸟的天堂》中,有这么一段,“起初四周非常清静。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朋友陈把手一拍,我们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在处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了避免老师说教的空洞乏味,我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一段鸟叫的声音,但并不出示图片。声音也是由一声婉转清亮的鸟叫声开始,然后夹杂越来越多的其他鸟叫,我引导学生闭眼想象,听着这些声音,你眼前浮现了什么画面。学生们兴致极高地参与了想象画面的描述,这同时也是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在平常的课堂中,突然有一群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这是多么奇妙啊!有了这么这一段“鸟叫”,课堂显得尤其有生气。看来,语文课堂要适当地让形式“转”起来,增添一些有趣的情景,培养孩子的想象及语言能力。

四、合:丰富课堂结尾

编框贵在收口,教学精在收尾。课堂的结尾,应该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1.拓展课堂研究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授之以渔才是上乘的教育。如学习了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这一组课文,学生对大自然的有趣现象还是意犹未尽,为此老师布置了一个综合学习的作业。课后小组通过查找大自然中其他有趣的现象,并绘制一份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的手抄报,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

2.回顾总结课堂

如《趵突泉》一文,我用课件设计了一个总结性的结尾: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看幻灯片,边说边点击括号,课件自动擦去括号内的词语。

师:同学们试想,假如趵突泉没有了(大泉的永不疲乏,充满力量、),没有了(大泉冬天的白而轻柔的神秘),没有了(小泉的千姿百态),所有的都没有了,济南——(生接)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课件又出现文章的中心句:“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再次用幻灯片罗列本课的几个关键词,然后用“擦除”这一特定信息技术效果,强化了学生对“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一中心句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在教学的起承转合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诗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受到更好地感染熏陶,最终得到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