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

2014-08-15 00:55
当代教研论丛 2014年11期
关键词:贾府胡同民俗文化

杨 霞

(山西省运城市运城临猗中学运城市 044100)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高中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充分的展示与利用民俗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笔者在本文中总结出了三种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有所帮助。

一、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内容,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讲解

将民俗作为主体,对风土人情进行讲解,笔者将以《胡同文化》为例。《胡同文化》主要谈论的是一些出现在北京胡同里的逸闻趣事,同时还议论了京城市民的文化心态。胡同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它还是一种精神文化。让学生通过认识北京文化的一种民俗内涵,进而对中国文化的内涵加以认识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主要目的。首先是建筑民俗。胡同可以被分为死胡同和活胡同两种建筑形式。死胡同是封闭式的,这种胡同会深入居民区的内部并将居民区中断开来;活胡同是开放性的,两端的胡同口是打开的,这两个开口会连接两条甚至是多条街道。对于北京当地的学生来说,胡同可能不是很陌生的概念,但是对于外地对胡同概念比较陌生的学生来说,教师是可以借助多媒体对学生出示图片,将胡同与现代的一些建筑进行对比,让学生对北京的建筑民俗有所了解。其次是语言民俗。比如在《文化胡同》这篇课文中有一些谚语:“远亲不如近邻”、“破家值万贯”等,都将京城人的心理特点表现出来了。处上述的两种民俗,还有游戏民俗、礼仪民俗以及饮食民俗等,在这篇课文中,北京人那种雍容自得的生活状态从他们看戏、喝茶、逗鸟以及下棋等日常活动中就可以表现出来。

二、将民俗作为疏通文章的线索,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疏通

以民俗作为疏通文章的线索,对文章内容进行疏通,笔者将以鲁迅的《祝福》为例。很多教师在讲授《祝福》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会将祥林嫂的悲剧归结为阶级压迫,认定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是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虽然说教师的这种理解存在其合理性,但没有对鲁迅创作这篇文章的初中进行根本性的把握,所以学生很难对老师的讲解产生共鸣。鲁四爷对于封建社会来说,只是维护封建社会一些陋习的维护者以及信仰者,他并是创造这些封建民俗的人,鲁四爷在本质上与柳妈等人并没有区别。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简单的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归结为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压迫,而是应该将民俗文化作为疏通文章的线索,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对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种全面的了解。

三、将民俗文化当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缀品,活跃课堂的气氛

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讲民俗文化当成点缀品,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笔者将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教师对于本文的讲解一定要从环境以及人物这两个方面加以阐述,如果仅仅只讲述其中的一个方面,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种难懂的枯燥感,毕竟《红楼梦》对于高中生来说显得比较深奥。贾府是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府邸,在贾府之中的女性可以做一些普通汉族家庭难以想象的事情。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述关于满族尊重女性的一些风俗,并且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平台,从而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本文还对人物的服饰进行了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不仅将贾府的奢华富贵显现出来,还将人物的个性特征也从侧面表现出来了,在进行服饰的描述上还可找出贾府与满族贵族有联系的痕迹,比如贾宝玉身上穿着“箭袖”就可以将他的家世地位显现出来,同时还能够反映出满清的时代背景以及民俗背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这些背景知识略加点染,学生可以在这种背景下感受到另一番趣味,从而拓展以及深化对相关人物和环境的认识与理解。

高中学生的思想已经日趋成熟,在高中语文教育阶段中,可以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学生在这一阶段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学习,能够更加亲近母语,更加深刻的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理解。在高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只要能够挖掘出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资源,并且开展一些与民俗文化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就可以真正的将学生带进民俗文化这条历史长河之中。带领学生加强民俗文化的学习,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

[1]柯灵.论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素质—从《胡同文化》入选高中语文教材说起[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4).

[2]范志强.民俗控制与祥林嫂之死———对《祝福》的另一种解读方式[J].民俗研究,2011(3).

[3]刘丹妮.用画论读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1(9).

猜你喜欢
贾府胡同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东明胡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