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欣
(大庆市博物馆,黑龙江 大庆163316)
佳木斯历史悠久,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靺鞨、女真、满、鄂伦春、赫哲和汉等民族,世代生息和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居住在佳木斯地区的各族人民共同为开发、保卫祖国的辽阔疆土做出卓越贡献,并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商周时期,生活在佳木斯地区的是肃慎族。肃慎和我国中原地区很早就建立了联系。从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末周初开始,已屡通中原。先秦史籍《尚书》记载:“武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大戴礼记》记载:“文王卒受天命……民数通于四海,海外之肃慎、北发来服”。其后,《左传》和《国语》亦记载:“武王克商,北土肃慎氏来贡楛矢石砮”。[1]这种肃慎氏特有的“石砮”就主要产自佳木斯地区。先秦时居住佳木斯地区的肃慎人,不辞山遥水远朝贡,证明这一时期已形成了早期贡使通道。
汉—魏晋南朝时期,肃慎改称为挹娄—勿吉。挹娄人和勿吉人继续保持着同中原地区的紧密联系。在佳木斯地区出土的汉代货币、铁器等提供了挹娄与中原联系的佐证。[2]挹娄人和勿吉人经先人开辟的朝贡道,将自己制造的楛矢石砮及皮革、骨角和锻铁为质料的铠甲朝贡。中原政权在接受挹娄人贡品的同时,也回赐以包括锦、丝帛在内的珍贵物品。
隋唐时期,勿吉改称靺鞨。靺鞨分为七部,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地区。这一时期居住在佳木斯地区的是黑水靺鞨。开元十年(722年),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假道渤海至唐朝贡,唐朝政府封他为勃利州刺史,以示笼络和器重。开元十四年(726年),黑水靺鞨又“遣使朝唐”,唐朝政府设置黑水都督府,初隶属于幽州都督,后改由平卢节度使节制。这是以流官对羁縻州土官(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的一项制度,使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置于唐廷的有效管理之下,是我国中央政权在这一地区首次设官施治。从此,辽阔的黑水靺鞨地区正式纳入唐朝的版图,其后贡使不绝。黑水靺鞨的朝贡道主要是通过渤海国境内的朝贡道进行朝贡的。主要朝贡物品有貂鼠皮、白兔、马匹等。唐所回赏的,则主要为帛。
辽建国后(公元907年),继承了前代对黑龙江地区的统治。这一时期生活在佳木斯地区的是生女真人。生女真由隋唐时代的黑水靺鞨演变而来。主要居住于依兰县以下的松花江两岸、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十世纪左右,由于女真内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五个大的部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部,它是辽朝监领下的松散的部落联盟。辽朝统辖五国部期间,五国部向辽进贡。据《辽史》卷一四中记载,圣宗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四月,“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马笃、越里吉五部遣使来贡。”同书卷十六,开泰七年三月,“命东北越里笃、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吉五部岁贡貂皮六万五千,马三百。”辽朝不但接受五国部贡赋,而且还肆意掠夺五国部特产名鹰海东青,给女真和五国部带来很大的侵扰。[3]辽朝为了加强对五国部的统治,在五国部设立了五国部节度使,五国部节度使隶属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城)。从辽上京通往生女真和五国部的道路有两条。一是西路,从辽上京经长春州到生女真和五国部;二是南路,从辽上京沿西辽河、东辽河东行,经信州、黄龙府到生女真和五国部。这两条道路也可称之为朝贡道。辽代通往五国部的道路,为后来金、元、明通往黑龙江下游的道路所沿用,成为由东北腹地通向松花江下游及黑龙江下游滨海地区的重要水、陆城站的基础。
公元12世纪初叶,女真人灭辽,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金朝。金人继承前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开拓。在女真人始兴之地的东北地区,从金初立国时已有驿站交通设置。金代东北的陆路交通是以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和东京辽阳府(今辽阳市)为中心通往各地。从上京会宁府到胡里改路以及黑龙江下游,有水、陆两路。水路是由松花江顺流而下直抵胡里改路(今依兰)和黑龙江下游;陆路则是沿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两岸的辽、金古城直到胡里改路(今依兰)和黑龙江下游一带。这条水、陆交通线,是辽代经营五国部、金代经营胡里改路和黑龙江下游的交通路线。
元代(1206-1368年)在灭金后第二年,就在黑龙江地区设立行政机构,管理当地的女真人。1235年设置开元、南京两地万户府。世祖忽必烈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于公元1287年又设“辽阳行中书省”。据《元史·地理志》记载,“辽阳行中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七路指的是辽阳、东宁、沈阳、大宁、广宁、开元、水达达路,今佳木斯地区属水达达路管辖。水达达,又称“水鞑靼”,是本地相邻诸部族的名称。水达达路下辖五个军民万户府:一是胡里改军民万户府(辽代的越里吉,金代的胡里改路旧址(今依兰县城北);二是斡朵里军民万户府(今依兰县马大屯一带);三是桃温军民万户府(今汤原县香兰镇双河村一带);四是脱斡怜军民万户府(今桦川万里河通古城);五是孛苦江军民万户府(今俄罗斯远东博郎湖畔的古城)。世祖忽必列统一中国后,在历史驿道基础上实行“驿站制度”,设驿站遍及全国十一行省。设在黑龙江流域的交通干线有3 条,分东路、东南路、北路。佳木斯地区属于东路,经金上京会宁府故城、胡里改万户府,而抵奴儿干城附近的末去站。元朝在东北驿站的设置完备,当时是为加强东北各地与中原经济联系,在东北曾设立互市,把中原的各种生活用品运送到东北,并将东北各地贡赋运往内地,驿站起着重要的作用。据记载,佳木斯地区的女真水达达路所辖驿站有18 处,马700 匹、车700 辆、牛700 只。在松花江下游至黑龙江下游,设末鲁孙等狗站,共15 站,有狗3000 只,民户300 户。
明朝(1368年)建立后,为了扫除元朝和“北元”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势力,完成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继承者朱棣采取了军事征讨和招抚的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最高军事机构——奴儿干都司,取代了元代对整个黑龙江流域的统治。明朝政府通过四百多个卫所,对黑龙江流域实行更加有效的治理。明朝在黑龙江地区设奴儿干都司和各卫所的同时,设置了“海西西陆路”和“海西东水陆城站”这两大交通干线,南与辽东都司境内的驿道、城镇相通,并可直达京师,从而加强了黑龙江地区各卫所之间以及它们和内地的联系。“海西东水陆城站”是从海西底失卜站(今黑龙江省双城县石崴古城)开始,基本上沿松花江和黑龙江,而直抵黑龙江口的奴儿干都司城。商业在明代女真社会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朝贡是商业贸易的一种形式。女真人猎获的以貂皮为主的各种皮毛和采集而来的人参、木耳、蜂蜜、松子等,既是他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与内地和邻国进行交易的重要物品。畜牧业在女真人的生活中长期占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畜养马、牛、羊等。在明实录和李朝实录中多见“女真使者贡马”的记载。每到市期,进入各市的女真人,少则数人,多至千余人。交换的产品,来自女真地区的以貂皮和人参为大宗的各种土特产品;来自内地的有耕牛、驴、骡、绸缎、成衣、棉布、铁锅和铧子等生产和生活用具。这些商业活动对于女真各部来说,起到了一种繁荣民族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加强了边疆和内地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4]水陆驿站的建立,对明代加强对东北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女真各部官员进京朝贡的人数逐年增多,朝贡者“络绎不绝,动以千计”。通过朝贡,女真各卫头目获得大的赏赐,同时也买入大量的所需物品,满载而归。“行李多至千柜,少亦数百”,可知明代东北各路驿站担负着繁重的接待和运输任务。
清代黑龙江地区的驿站是在元、明以来驿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吉林到三姓(依兰)的驿道,全程六百二十五里,其间设有十一个驿站,是历代通往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下游,以及牡丹江流域的水陆交通要道。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在三姓设副都统驻守,其辖境:“东至东海滨(库页岛海域均在内),其北至北海(今鄂霍次克海)”。清朝政府规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各民族,每人每年应向清朝政府交纳貂皮一张。清顺治末年康熙初,对贡貂地点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5]居住在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下游的赫哲、费雅喀,规定每年贡貂一次,并到“宁古塔就近缴纳”。但有“欲赴京来朝者,从其便”。同时,清政府还派遣官员深入民族地区,征收贡物。清政府对前来贡貂者,给予优厚的赏赐,满语称之为“赏乌绫”(“乌绫”即财帛之意),赏赐一般为蟒服、披领等。贡貂首领对清政府发给的官服,非常珍爱、世代传留。
不同历史时期的朝贡道,既是古代黑龙江的“丝绸之路”,见证了历史的巨变和兴衰,在广阔无垠的黑土地上披荆斩棘、奔腾向前,促进了东北边疆与中原内地的交往,促进了汉民族与女真人等各民族的友谊,也有力地传播了中华文明,极大地推动了东北边疆的社会发展。
[1]吴文衔,张泰湘,魏国忠.黑龙江古代简史[M].哈尔滨:北方文物杂志社,1987.
[2]干志耿.三江平原汉魏城和聚落址若干问题[J].哈尔滨:北方文物,1999.
[3]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七星河——三江平原古代遗址调查勘测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孙进已,蒋秀松,干志耿,等.女真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5]王肯,隋书金,宫钦科.东北俗文化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