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张占广
内化与外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在指导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方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过程可以分为前后相连的“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两个阶段,两者侧重点不同却又紧密相连,共同推动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向新时代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是将辅导员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个体意识(认识)的过程,是由外(社会发展需要)向内(个人精神世界)的过程。外化于行是大学生将内在的个体意识(新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外在的实践行为的过程,是由内(思想道德认识)向外(行为实践)的发展过程。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化的主要矛盾是认知矛盾,即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与大学生原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对事物认识的矛盾。大学生的原有意识在无形之中对辅导员所传递或输送的内容有一种过滤的作用,因此辅导员想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功的“灌输”给大学生,就必须了解大学生的原有意识里的东西,因大学生受所生活的环境、个人经历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但是更多的是个性。这就需要辅导员既要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时代出发,站在大的环境背景下了解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等政治层面的理解。同时也要对大学生周围的群体中所流行的观点和关注的东西进行了解也是必要的。除此之外,还需要走进大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和对事物不同的认识。只有对大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内化于心才会有成效。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化于行的内在矛盾是知与行的矛盾,即推动大学生将内化所掌握的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实践,形成行为习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于行相比较于内化于心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因为外化于行本身就内含了内化于心的过程,外化于行是知到行的转化过程,知到行的转化,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由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习惯这样一个矛盾运动过程的。但是仅有认知是不够的,当我们对这种认知有相应的情感体验时,我们的认知便会加强,同时生成一种信念。形成信念并不代表你已经完成了整个转化过程,已经能将认知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和行为习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那么就会变成“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此这里需要一个意志的支撑,意志是连接信念与行为习惯的纽带,在意志的努力下,信念成为一种行为,长期的坚持实践,便形成某种行为习惯。只有形成行为习惯,才是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外化于行才会会得以实现。
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对立性表现在: 第一,含义不同,从上文的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基本概念可以看出,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所指的侧重点不同,内化于心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范畴,是促使大学生接受辅导员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意识,外化于行侧重于大学生的实际行为,是通过实际行动塑造品质。第二,所采用的方法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化于心阶段,主要是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通过思道德说教来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促进内化于心的完成。而外化于行则是指大学生在内化于心后,产生的实际行动。第三,所取得作用和成果不同,内化于心的作用和成果是使大学生在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新的思想,外化于行的作用和成果是使大学生在思想的指引下产生新的行为。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统一性表现在:第一,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是谁离开谁都将失去存在的前提和意义。第二,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最终目标一致。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行为而产生预期的社会效应,即辅导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外化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第三,两者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在辅导员的引导下,大学生就可以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将思想转化为行为,即内化于心转化为外化于行,进入实践阶段。同时,大学生通过外化于行的实践又能加深理解内化于心的思想意识,外化于行又转化为内化于心。
[1]张耀灿.思想者教育学前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