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秋仙
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接受式学习获得的是结论性知识,它不需要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规律;而探究性学习不是由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结论通过传递式教学直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如观察、调查、访谈、试验、设计、制作、评估等)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形成产品。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这是探究性学习的本质之所在,也是探究性学习所要达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标。[1]
探究性学习源于上世纪初的美国,从1916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问题教学法”,到20世纪中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理论,再到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的“探究式学习”(Inquiry Learning)方法,探究性学习经历了从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到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以及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从而达到质的飞跃。[2]探究性学习进入我国的高校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人们开始摈弃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书本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切入口,大胆进行了课程改革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验与研究。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计划着力在我国各高等院校推行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目前,已有194所高校加入该计划的行列。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大力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教育理念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从广义上讲,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用于各门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类似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究性学习概括起来有以下基本特征: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主导性;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以及学习方式的灵活性。[3]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探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实践性就很强,它为学生的“说”提供了实践场所,学生必须以说”为途径进行大量“说”的实践,才有可能获得“说”的能力。大学英语口语的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具有重全员参与、重体验、重应用、重过程、重交流和重开放等特点,充分融入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传统的大学英语授课方式是约50人一个班的大班授课(部分院校甚至是若干大班合班上课),教师上课就像在大厅里作报告,学生很少有专门的说的训练,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活动的互动性以及学习方式的灵活性。探究性学习强调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因此,只有小班制(约25人)教学才是适合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制的教学能够给予学生更多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利于教师动态地关注学生的反馈,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我校的大学英语在实行模块教学以后,每学期的总学时没变(64学时),每周4学时,变的是教学的组织形式:所有班级的教学采用每周2学时的大班面授加上每周2学时的小班口语课(半个班)/网络自主学习(另外半个班)的模式。其中口语课打破传统的大班授课方式,采用小班制情景授课的形式。每小班分成4个小组围坐在一起,便于讨论、交流。既让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又强化了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将口语从大学英语里分离出来,以小班的形式单独开课,使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有机会在课堂上进行专门的口语训练。这一课堂模式为学生构建了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和勇气,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主导性、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以及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完全符合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
改变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如何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如何设计全面、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加入说的实践。小组合作学习以其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合作性的特点成为首选。
小组合作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构成形式,也是它的方法和策略。它是通过群体活动(个人+小组)共同完成任务,是有明确职责的互动性学习。采用小班制教学,大学英语口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6名左右学生组成。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口头表达能力、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他们合理搭配:男女生的搭配、基础好与基础差学生的搭配、喜欢说的与不喜欢说的学生的搭配等,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小组每个成员的独立性,强调每个成员的自我探索能力和自我负责精神。小组活动就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每个人都承担了特定的任务,都要为自己的任务负责,否则就会影响整个小组的表现,同伴之间必须要相互合作才能实现个人目标以及小组目标双赢。他们可以通过对话、叙述、讨论收集语料,统一认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每次讨论或小组意见的汇报人员由小组成员自己决定,但机会必须均等。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控制,在小组中都有大量说的机会,随着探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也得到发挥。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里互爱互助、互教互学,既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又有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能动性。教师则参与到小组活动当中,抛砖引玉,帮助有困难的组员展开话题,提供语言上的帮助,同时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这样,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也降低到最低限度。
探究性学习模式通过创设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课堂活动形式,改变了班级授课制前提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动力。
语言教学的特点在于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学习资源以及交际的环境。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在口语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英语的语言素材,激发学生参与英语的交际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学习英语及其相关的文化知识。
教师根据每个教学单元的主题设置相关的学习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设计在不同的课堂活动形式里,如自主练习、个体陈述、对话、小组讨论、表演、比赛、点评、辩论等等。课堂活动的设计原则是以读、视、听为先导,以说为本。也就是说,在学生表达之前,先让他们听录音、看视频以及阅读文本材料,进行必要的语言输入,在经过他们的内化、加工、创造后,用口语再将语言输出。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随时给予指导或直接参与小组活动。这些课堂活动使语言的探究性学习具有良好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性,使学生直接参与英语语言实践的时间、覆盖面都达到了最大限度。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趣味性、实用性和挑战性,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在动机,有助于他们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拓宽英语知识和会话技巧,培养英语实用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学习成果评价是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最终得出一个相对可靠的并且符合逻辑的结论。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参与式学习,需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因此,探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具备过程性激励的功能。
科学、合理的口语课程考核,是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结合起来,重视学生们学习过程的考核,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做到评价的过程化。这样才能确保大学英语口语探究性学习取得预期的效果。
大学英语口语探究性学习模式将口语从大学英语里分离出来,以小班、小组的形式单独开课,打破了保持了几十年的大班授课形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合作性,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习惯,最终达到培养他们探究性能力的目的。
[1]陈大超.研究性学习:设计操作评价[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40.
[2]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
[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