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琳婧
(长治医学院 生药学教研室,山西 长治 046000)
我国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对新形势下应用型生药学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药学人才不仅要掌握生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能够应用现代多学科的技术和方法解决药材生产、应用和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
生药学是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鉴定、活性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开发利用的科学[2]。由于生药学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且分散,历来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费事费力的一门学科[3]。
针对学科特点和社会形势对生药学人才的发展需求,生药学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为顺应学校培养应用型生药人才的目标,强化教学效果,文章从教学方法和内容、教学实验和教学实践方面进行阐述。
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形、声、像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可以迅速地呈现教学内容,既节省了教师讲解、板书的时间,又增加了课程的容量,特别是一些药材的典型特征。因此,教师要好好利用好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重点章节或重要生药学内容,在讲解的前一周安排学生查询与本章节相关的资料,可以是专业知识,可以是相关民间故事,亦可以是时事新闻或科研进展,用于在课堂上分组陈述。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献查阅能力,同时又促进了知识信息的相互分享,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针对生药学课程的特殊性,我们还可以增加实物对照环节。在课堂讲解时结合实物对照,让学生通过看、摸、闻、尝等多种方法深入了解药材的各种特征,如眼观何首乌的“云锦花纹”,口尝甘草的特殊甜味,拉扯杜仲断面的银白胶丝感受其弹性等[4]。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除了基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信息传递给学生,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如:应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中药材品种系统整理与质量标准化研究、药用植物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技术生产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等。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为将来从事生药学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优化实验内容,注重培养操作技能,精简整合传统生药学实验部分。如各类生药的性状、显微、理化鉴别和含量测定。开展能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能力,如生药质量标准研究等专题实验,包括理化鉴定、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等内容。实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生药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独立的、规范的完成实验操作,强化学生实验技能。
(2)建立开放实验室。以教研室相关教师的科研课题为载体,增加部分优秀学生或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实验内容可以是与毕业实习内容相联系的,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完成整个实验内容。如:山茱萸果实化学成分研究,该实验研究山茱萸果实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以及相关活性。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知识、实验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3)改进考核方法。传统生药学实验的评价,通常以平时的操作熟练程度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为依据。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能力,我们增加了粉末鉴定考试和书写小论文两种形式,三部分构成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平时操作和实验报告占40%。粉末鉴定考试占30%。最后一次实验每位学生随机抽取一个混合粉末包,粉末包由代教老师配制、编号,每包由三种粉末混合而成,学生在45 min之内进行鉴别,并绘制粉末图。小论文占30%,每位学生挑选一味生药,以生药成分和药理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主线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以论文形式递交。学生在巩固查阅文献能力的同时,可以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改进后的考核方法,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配合教学进行野外实习。利用暑期开展野外采集实习活动,到壶关大峡谷等野生药材资源基地,由任课教师带队,让学生在野外亲自识别和采集药材,回去后对照相应图鉴或由教师指导进行识别。可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原植物形态和原药材特征,真正提高生药的基源鉴定的技能、和明确品种真伪、评价质量的优劣的能力。
跟周边药企合作,带领学生参观药材库或药材加工厂,进一步让学生实际接触生药和饮片,掌握其形态特征,对药材的性状、质地、断面特征和气味进行详细观察,如:桔梗的“半月形芦碗”、天麻的“鹦哥嘴、蛤蟆皮、肚脐眼”、防风的“蚯蚓头”等。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对药材性状的理解,增强辨认生药材和饮片的能力。
生药学的教学改革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升教学效果。文章就教学方法和内容、实验教学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的改革体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生药学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结合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灵活改进和完善,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1]郑汉臣.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郑汉臣.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第 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刘嵩,张永忠,杨曦亮等.浅谈生药学教学改革[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789-1790.
[4]牟玲丽,翁榕安,冯星等.浅谈生药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75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