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高平
当前,各家电视台收视率较高、吸引广告投资最多的一个拳头产品就是电视民生新闻。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开始崭露头角,它的出现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因为资源配置不均匀的问题,造成各个电视台之间的恶性竞争,随之而来的是电视民生节目的同质化和媚俗化,不仅如此,电视民生节目还滥用话语权,对轰动效应过分追求,以上这些问题层出不穷。
2006年,公共新闻这个概念就被引入到我国,而且人们将公共新闻这个概念同民生新闻进行了密切的联系,广大媒体人认为民生新闻进行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进入公共领域构建新闻。公共新闻的运作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是建立在较高的媒介层次上的,它的设计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物质实力和人力资源,还包括一个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政治以及文化生态环境,只有这些因素都完整包含在内,电视公共新闻才能够顺利地发展。
在我国,电视民生新闻仍然处在一个平民话语的发展阶段,只有通过对公共事件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才能够进一步发展到民主话语阶段。所以,为了打造同我国国情相符合的电视民生新闻,我们可以对电视公共新闻中的那些先进因素进行借鉴。
所谓的电视民生新闻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进行关注的新闻。2003年开始在江苏卫视播出的《1860新闻眼》是我国对民生新闻进行的最早探索,这一民生新闻栏目的宗旨就是弘扬正义、倡导和谐、服务群众。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行的“公共新闻运动”是公共新闻学这一概念的来源。在百度百科中,公共新闻学又称为公民新闻学,指从公众关注的议题入手,针对这些议题的各种看法、方案进行报道,其目的是将某种客观信息提供给公众,希望媒体的报道能够进行社会舆论引导,并且鼓励公众参与对公共事务的讨论之中。要求记者从公民关怀出发,通过呈现多元的论据和理由,使报道更具辩证性,以培养公民对不同意见的辨别能力和公共议题的参与能力。
对于电视媒介来说,社会资讯传递这一社会功能是民生新闻的侧重点,这一公共平台正努力成为大众表达意见、发出声音的通道。挖掘舆论监督、进行社会组织是公共新闻的侧重点。虽然二者在表现的主题、取向以及解读的方式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宗旨上,民生新闻同公共新闻有着一些相同的地方。回归新闻的公共性是电视公共新闻的本质。尊重公民的作用,努力使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应对、公共事务的解决能力有所提高是电视公共新闻所强调的;而民生新闻强调的则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
在民生新闻方面,所谓平民化的思考方式是指对新闻公共性的关注和回归,它注重对民生的关注,对百姓重视的话题以及欲求进行了解,这些都能为公共新闻找到合适的选题。新闻的公共性需要的是在新闻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公共性,不管是在公众对公共事件讨论的参与方面,还是在媒体向专家寻求答案方面,所有的本质都是对公民事务进行关注,对社会的公共空间发展进行推动。
与此同时,若是媒体能够在民生新闻浅层传递社会资讯这一基础上再进行深入发掘,对公众讨论进行组织,或是对新闻进行深度评论,那么就给民生新闻转变为公共新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不仅如此,公共新闻还能够对民生新闻较为庸俗以及社会责任感不够强的缺陷进行一定的弥补。
1.找准定位。面对种种矛盾,若想站稳脚跟,电视民生新闻一定要将民生理念、新闻本体以及舆论监督和公众的参与紧紧地抓牢。不论在内容定位方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要对其采取重新审度和设计,从而使其从民本事件转为民本内涵。
2.让观众说话。大众是民生新闻的受众,而公众新闻认为受众是公众。这是因为同大众相比,公众更具社会内涵。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的民主进程不断加快,公民意识也有了巨大的提升。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该将大众转向公众。所谓的让公众说话,指的是使媒体作为公众的代言人,而公众是意见、观点以及信息表达的主体。
3.完善舆论监督。在民生新闻当中,比较容易产生主观偏向的一部分就是新闻评论。因此,电视新闻媒体应该更为注重自身的理性建设,对社会舆论中的主、支流进行区分。在做好为民请命以及舆论监督的基础之上,电视民生新闻要对新闻评论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对新闻监督的“理性”以及“建设性”进行强化。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民生新闻必然向电视公共新闻进行转变。如何让这一转变更为顺利,是电视媒体人现在关注的重点。找准定位、让观众说话、完善舆论监督是实现这一转变较为基础的方法。
[1]秦中人.打着“民生”旗号的“新闻暴力”[J].青年记者,2005(6).
[2]张雪.试论公民意识的培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陈立生.电视“民生新闻”的七大待解之谜[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