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磊
经过1980年以来的摸索,电视新闻评论逐渐闯开了路子,打开了局面,日益显著地发挥着舆论作用。至于如何完善和发展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特征,可靠的办法恐怕就是在“走路”中找路。当然,这是一个自觉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提高的过程,而从体裁发展的角度看,却又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也需要紧紧围绕既定的目标,在媒介传播方式和评论体裁特征结合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文法”,认真地解决如何适应受众的广泛性、正视内容的选择性以及形式方面的特殊要求等一系列问题。
电视新闻评论如同其他广播、电视新闻体裁一样,可以拥有广泛的受众。至于究竟能够实际拥有多少受众,则未必与广播、电视的覆盖成正比,而取决于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受众的需求,适应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
电视新闻评论能够拥有多少听众,与作品本身具有多少吸引听众的因素成正比。适应受众的广泛性,既是把可能拥有的受众变成实际拥有的受众的保证,也是电视新闻评论完善自己的个性特征的必由之路。这样就能够拥有电视新闻评论不可取代的舆论优势。
总之,树立面向基层受众的观念,是适应受众广泛性的关键。抓住这一关键,千方百计地满足多数受众的需求,照顾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电视新闻评论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善自身的特点,赢得越来越多的受众。
电视新闻评论的内容选择,从需要的角度说,与其他媒介评论的选择没有什么不同,因为都同样遵循从客观实际出发、服从于社会需要的原则。但是由于受媒介传播方式、受众状况和新闻评论体裁特征等因素的综合制约,它们基于可能的选择却比报刊评论严格得多。换句话说,电视新闻评论与其他媒介的评论相比较,既有特别善于表现的题材,也有拙于表现的论题。比如,与新闻事件联系紧密的论题,电视新闻评论可以享有时效方面的优势,拥有记录现场情景的音响、图像,因此论述起来也就比较得心应手。所以,在完善个性特征的过程中,电视新闻就不能不十分重视内容选择方面的问题,不能不特别注意处理需要与可能、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
严格地说,广播、电视评论的内容选择,主要是基于可能的选择,或者说是在慎重考虑社会需要基础上的再选择。面对着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需要论述的问题,电视评论既有所能,也有所不能,这是需要正视的事实。立足于需要,能动地采取各种因应措施,尽可能变“不能”为“能”,变“不善于”为“善于”。其经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有些以观念形态出现的内容,如方针政策的精神、思想或工作作风、社会思潮、行为倾向等,报刊评论往往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述,广播评论如果照此办理就不免捉襟见肘,电视评论则更是无从下手。但如果同典型事例联系起来,把观念性内容具体化,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去论述,那就不仅可以胜任,而且可以收到绘声绘色、情理交融,既不乏说服力又富于感染力。
有些重大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涉及面比较宽,与周围事物联系比较复杂。铺开论述,纵横交错,不仅节目时间不允许,而且在线性传播的条件下也不利于受众透彻理解;压缩式地论述,把许多内容硬塞进有限的篇幅里,则难免空泛,在电视评论里甚至还可能导致声画脱节或相互干扰。面对这类内容,不如突出重点,在问题的症结处下功夫,也就是按“省意”原则处理内容。
有些重大的题材涉及许多处于同等地位的侧面,不便于突出重点,而在一则评论中论述则不是篇幅冗长便是流于肤浅。在这种情况下,化整为零,以相对独立的系列评论的形式播出是有效的办法。
总之,正视内容的选择性,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而不是束缚它们的手脚。明确这一点,在尊重电视新闻传播规律和受众接收状的基础上,能动地处理需要和可能、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电视新闻评论也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逐步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来。
电视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本身就是一种形式。这里所说的形式特殊性,指从属于体裁的形式——包括评论的具体类型(或称“样式”)和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殊要求,这是电视新闻评论个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评论属于新闻评论体裁的范围,在形式方面当然要遵循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但是,它们毕竟是经由视、听媒介传播的新闻评论,因此在形式上也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和特殊处理方法。
有人说,由于新闻评论结构比较古板,电视评论的结构不容易“翻出许多花样”来,要设计一个紧凑的、引人入胜的布局得花一番功夫。这虽然是就报纸的评论而言的,但其中的紧凑、引人入胜的要求,其实也是所有媒介的新闻评论的共同要求。
就目前的情况看,广播评论基本上承袭报刊评论的结构方式,即力求开头“开门见山”,主体丰腴严谨、层次分明,结尾挺拔有力、耐人咀嚼。电视评论由于同时运用声画符号,不能不更多考虑怎么适应画面的表现特点,更多地与具体事实联系起来,这就不能一概“开门见山”了;主体与结尾的要求则大致相同,只是具体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不过,电视评论都需要在线性传播的条件下考虑结构问题,因此它们面临的特殊问题,大多数是共同的,这就是:怎样在线性传播的条件下力求有所变化?怎样在控制说理层次的条件下做到波澜起伏?怎样在虚实相间的同时达到逻辑层次分明?
线性传播、说理层次不宜多、讲究虚实结合,这些都是电视评论适应媒介传播方式的基本要求,也是它们在处理结构时不能忽视的前提条件。如果无视这些条件,结构方面的努力就可能沦于徒劳乃至适得其反。
总之,本文从适应受众的广泛性、正视内容的选择性和探索形式的特殊性,大致探讨了电视新闻评论完善和发展个性特征的基本途径。这三个方面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为了通过从内容到形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使电视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内容更加易为多数受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影响、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如果说认识制约个性特征的诸因素是起点,实现预期的舆论功能是终点,那么加强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形成规律性认识,就是从起点到达终点的必由之路了。
[1]马洪波.浅谈电视新闻选题创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2]齐洪彪.浅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编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
[3]朱宏.浅谈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J].采写编,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