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君
(东北师范大学 商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所提倡的“仁爱”、“和为贵”、“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和而不同”等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的道德宝库,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仁”,即爱人思想,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是孟子,他继承发扬了儒学精髓,主张施行仁政,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在中华文明建设进程中,以管理求进步不仅是这些圣人学者们的聪明智慧所构建的思想理论,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演进和理论创造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儒家管理思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论语·颜渊》中里有段对话足以说明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讲出了管理目标的重点,即宁可牺牲经济建设,甚至于没有饭吃都可以,唯有一个政治大原则中的“信”必须坚守,人民如果对政府始终保持信任,则国家一定具备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人民是国家的主体,而员工则是企业的主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同样面临是否重“民”的问题。历代儒家都强调民是治国之本,强调“人贵物贱”、“民贵君轻”,那么相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讲,员工就是企业或组织管理的根本。如果管理者不能重视和爱护员工,员工就不会对企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结果必然不利于企业持久稳定的发展,相反,企业必将迎来兴旺和发展的契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的“重民”思想应该被现代管理者所采纳,并在管理中去认真实行,使之成为自身的基本素质。
儒学尚贤,儒家智者深刻洞悉“管理之道,归于用人”的至理。儒家管理最重要的思想价值是始终抓住用人这一根本,将其置于关乎国家安危和事业成功与否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这是儒家用人论的一大特点。
孔子弟子宓不齐“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孔子对其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而神明之主也。不齐所治小也,不齐所治大者大,其与尧舜继也。”(《说苑·政理》)孔子认为,任用贤能是所有正确有利的措施中最根本的措施,任用贤能,则不仅单父这样的小地方可以治理,就是大国同样也可以得到治理,而开创如同尧舜那样大治的伟业。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资本和技术固然十分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人,因为人在管理中起着最核心的作用。管理最渴望得到的财富是人才。在现代社会向未来飞速前进的道路中,组织的主导原则也日新月异,根本上说是由控制企业的管理转变为造就优秀人才和能对变化迅速做出反应的领导。“管理之道,归于用人”之所以能在人们的经验直观中成为管理的共设性的理念,主要来自于用人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全局的统驭性。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支配包括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等其他一切资源。人是管理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管理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正因如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能够在服从现实条件和要求的前提下,任人唯贤、惟才是举,才是合理用人的必然之途。
儒家思想主张凡事要坚持适度,做事掌握分寸,控制火候,防止过或者不及。儒家思想中包括中庸思想,即采取中道、适度原则,这就是说,一定的“质”就是含有一定的“量”的,是包含在一定的“量”之中,“过”了一定的“量”,或者“不及”一定的“量”,就都是不合于一定的“质”。
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主要见于人我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如果采取极端的手段,就容易产生较大的反弹,从而破坏组织的和谐。因而,过分的管理和没有实施有效的管理一样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效应。从管理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事物之所以发生变化,正是由于事物的矛盾性。中庸并不是要求管理者回避矛盾,恰恰相反,中庸的管理表明了企业现代管理者利用矛盾来推动管理工作的最高境界。事实证明,任何“一边倒”的偏激做法,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破坏作用,只有矛盾才能产生进步,实现发展。所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求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实施调节,摒弃极端和僵化,使组织在运动发展中保持相对稳定,这才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的有效途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表现为:重无形的规律、事理,轻有形的方法技术。它与现代的技术文明、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是格格不入的,也是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的。
重道轻器,在主客体关系上,重视对主体道德修养,而忽视对客体的探求与改造。德治是儒家学说中倡导的道德规范,被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延续至今。而德治又是与社会本位和组织利益相关的基本素质,重视贤能之人的培养,而轻视对其科学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现实告诉我们,现代化企业所处的是一个高度变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企业管理中所面临的大环境日新月异,唯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带动企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孔子为了维护周种族奴隶制的旧统治,思想竭力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提倡“克己复礼”,就是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贵贱、上下、尊卑、亲疏都有严格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然而,从现代社会学角度去分析,给人分等级、扣帽子的思想是一种典型的静态人才观,不利于实现人的发展。
这种等级思想的另一种表现是专制。儒家思想提倡德治而非法治,以君主为政治治理核心必然有一种专制倾向。如果儒家的这种笼统思维被带到企业中,则具体表现为:过分重视企业中领导的管理素质,而忽视企业中规章制度的作用。如果经营的是企业的龙头,人才是企业的发动机,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那么,规章制度则是企业前进的保障。如果企业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规章制度却不能顺利执行,那么也只是一纸空文,起不到丝毫的作用。所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严格按规章、按工作流程办事,同时在组织中将个人与权力相分离,才能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才能协调好组织内部的各项关系,为企业创造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保障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供现代人汲取和借鉴。在今天看来,儒家管理思想既包含着民主的精华,又有消极、落后的一面。站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修己安人的合理因素,摒弃其压抑、笼统的不利因素,有利于构建现代企业伦理关系,促进现代企业管理的蓬勃发展,使企业走上和谐、稳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游唤民.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M].长沙:岳麓书社,1994.
[2]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3]苏东水.东方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