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浅谈

2014-08-15 00:46李兰叶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交流教师

李兰叶

(敦化市大石头中心学校,吉林 敦化 133700)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教师精讲和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使学生得以充分的合作。然而透过众多看似民主的设问与热闹的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场面,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是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有的课堂可以看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哪些问题需要合作?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如何进行合作等问题教师心中没数。学生把合作学习当做难受的一件事,不说还不行,说又不知道说什么,汇报交流时,只能说说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小结。至于学生讨论的过程怎样,是否进行有效的合作一概不问。这样的合作只是走过场,往往有虚表而效果不佳,如果老师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思考我准备怎么办,再组织合作学习。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下面就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科学分组,明确职责

合作小组一般以四人为宜,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员之间 的交流,能够发表出自己的观点,组间同质,则有利于开展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小组活动时的总指挥;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交流的过程和合作的成果。一名汇报员,代表小组成员汇报出讨论的结果,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让每次合作都是充实有效的。各小组成员的分工要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培养习惯,适时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想办法让他们打开话匣子。教师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给这些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之后再参与讨论。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其中,学生应说些什么,怎样补充,怎样组织,怎样记录,怎样操作等都要进行指导,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例如,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要用心倾听,给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让学生学会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种思路可行吗?”、“你理解xx 同学的思路吗?”来强化倾听意识。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使学生有一个愉快的心理状态,他们在课堂上就会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8 的组成的时候,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小棒拿出8 根,分成两堆,看看有多少种分法。这时会有学生提出8 可以分成8 和0。在众说不一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反复利用小棒,最后得出这并不是把8 根小棒分成了两堆,所以这种分法是错误的,从而就能较准确地掌握8 的组成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策略,这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

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个人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因为个人的思考未必全面、正确,合作学习时,老师应明确规定合作学习的内容,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首先是要求小组成员在交流讨论前应先进行独立的学习思考,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再把自己的想法进行讨论,形成小组集体的意见。其次是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去,以便随时了解讨论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拨,避免学生走过多的弯路。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气氛活跃,学生自然不会受压抑,在这种心态下,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愉快地合作。第三在各小组交流发言时,老师应及时点评,还要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勇于挑战的能力,勇于发表独特见解,并学会在互相尊重的合作中去学会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要人人参与,通过师生角色的转换,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师生、生生的多渠道互动交流把大部分学生从旁观者、配角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他们马上会想到用厘米量短的物体可以,长的物体如何去量呢?这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门的高度。这时不要怕课堂乱,要注重小组合作,通过讨论、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体验1 米等于100 厘米,产生对1 米的认识,教师也参与测量,帮助他们掌握方法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各层次学生的关系,做好学困生的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在组内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让他们先说出最容易想到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巡视指导时,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操作活动上,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上的困难。

四、注重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数学本身是一种运用思维的科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课堂上教师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种问题能激起积极思维的浪花,有效地营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如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者老师自己不能呈示给学生这样的问题,合作就没有展开的前提。因此恰当的把握合作交流的机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只有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较好地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学生独立思考出现问题时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让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这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可以借助(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若干个,还有水)这些教具,学生独立完成非常困难,这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合作中,各抒己见,动手操作,反复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即,圆锥的体积等于乘底面积乘高,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发生分歧时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同一个问题经常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时候往往会出现激烈的争论,互不相让,这正是一个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很好时机。如“一根铁丝围成了长7 厘米,宽5 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多数学生是这样解答的:(7+5)×2÷4=6(厘米),但也有(7-5)÷2+5=6(厘米),还有7-(7-5)÷2=6(厘米)或(7+5)÷2=6(厘米)。这时通过小组讨论,说出解题思路,多种解题方法殊途同归。

3.在解决问题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时

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在学习新知识时或多或少存在着“疑点”和“想法”,特别是对学困生来说,他们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这时组织合作学习,他们就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学有余力的同学有了施展的舞台,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能被3 整除的数”时,教师选出一个数:“345”,问学生该数能否被3 整除。然后,让同学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判断出是否能被3 整除,这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能被3 整除的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4.在遇到开放性比较强的问题时

当遇到开放性的问题时,合理安排合作学习,这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摸索,主动学习知识的好机会,因为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学生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就便于发现问题,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急于解决,从而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再通过组内同学集思广义,互相交流,问题基本上就能得到解决。例如:50 人去划船。大船坐6 人,租金20元。小船坐4 人,租金15 元。怎样租船最划算?先让学生独立设计3 分钟,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了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案,再进行小组汇报交流。经过小组之间的评比,就找出了最佳的方案。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锻炼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习性和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交流教师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如此交流,太暖!
最美教师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教师如何说课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谈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