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远玲
(巢湖学院附中,安徽 巢湖238000)
杜威曾指出:“从前的教育只做到把现有的教材传授给儿童,就算完事。现代的教育不但要发展个人的才能,还要注意把个人才能的发展指引到有益于社会的一个方向上去。”教育如何完成这一使命?它的实施者是广大教师。做教师绝不是个人饭碗问题,而是一件神圣的事业,全国1400万教师的教育质量将影响甚至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改造主义教育哲学家康茨就认为,教师可以成为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教育劳动的社会职能同工业劳动、农业劳动、商业劳动的社会职能不一样,主要是通过培养和教育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掌握一定文化科学知识,体魄健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发展及人民的利益服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教育理论,而且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的师德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灵魂。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先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更进一步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鲜明个性及健康人格,使个体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目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现象,表面上提倡德育为先,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中也安排了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但实际上并未完全落实,每周的班会课也形同虚设,绝大部分被补习文化课占用。诚然,我们培养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尤其是科技方面的尖端人才,但在少数“精英”光环的照耀下,却折射出众多“普通生”的缺憾,在一次又一次班级、校级考试成绩的排名中,学生幼稚的心灵受到创伤,有的慢慢形成了自卑的性格,有的破罐破摔,从内心深处厌恶学习,上课消极怠工;在校园附近打架斗殴;甚至寻找机会逃课去上网。针对这种现象,通常解决的方法是班主任找来学生家长,把情况反映给他们,甚至抱怨他们对学生关心不够。学生能否向好的方面转变,那是你们家长的教育问题,实在不行,班主任就劝家长让其孩子转学,一走了之;作为普通的授课教师就更是“不知情”,甚至在课堂上出现不良事件,也只是向班主任反映一下就算完事。高徒成了“名师”的标签,考试成绩成了教师晋升、评优的凭据。在这种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有谁真正花心思去揣摩所谓“有问题的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他们开辟能施展才能的新天地,在那里找回自信,完善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道德情操也不一定都高尚,在家长、学校众多的赞许声中,个人情绪逐渐膨胀,长此以往,慢慢会形成自私、冷漠、傲慢等性格。复旦大学的投毒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德育教育不是学校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学校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如何实施德育教育?课外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是重中之重。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也是责无旁贷的,教育不能缺少爱,“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叶圣陶曾经指出:师德的实质就是教师怎样使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学生得到真正的益处。“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道路上成长的引路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2012年5月8日,佳木斯第十九中学张丽莉老师在护送学生回家的路上,眼看一辆货车迎面驶来,在这危急关头,她将学生推开,用自己柔弱的身体去保护学生的身体;在汶川地震中,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映秀镇小学张米亚老师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孩子们的生命,他们用生命诠释了高尚的师德。但与此相反,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例如:
(1)师表意识淡薄。一部分教师认为,从事教育工作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在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道德冷漠,在平时的工作中只管教书,完成课时,不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有的漠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甚至对学生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认为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事;有的把自己的教育对象视为敌人,不相信学生的主动性,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动辄批评、点名、扣分、罚款,严重的甚至采取体罚、辱骂、讽刺、挖苦等野蛮的教育方法。“范跑跑”、“杨不管”等恶性事件就是一个缩影。大量事实说明,一个不能为教育事业献身的教师不可能产生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操。
(2)功利色彩扩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某些教师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功利主义的偏差,以分数的高低来论学生的好坏,考试成绩成了教师攀比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教学成果,忽略育人过程;只关注少数精英,而忽略众多的普通生;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书”成了重心,“育人”可有可无。更有甚者,有的教师直接针对自己教的学生办课外有偿性的家教辅导班,启发、诱导学生在自己办的“家教班”补课;有的教师查看学生的履历表就是为了查找关系,为自己谋私利……他们的行为严重损毁了广大教师的形象,这样的人还适合当教师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他们懂吗?
一切师德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师德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2013年的教师节,习近平主席在致全国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对我们广大教师寄托了多么高的希望啊!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结果是人,工具是人,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决定了对教师要求的特殊性。中小学教师经常会扮演慈母的角色,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中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很像对自己父母的态度,视教师为长辈,充满尊敬、依恋之情;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他们已经把管理、教育的责任部分地转交给教师,希望教师成为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指导者和释难者,他们要求子女听从教师的教诲;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对学生充满热情、希望和信心,不仅反映在学习上悉心指导,还反映在生活和情感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高尚的师德是学生心灵的明镜。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完善个性品质,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用朴实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对专业的热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生活的热爱会引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会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知识教育的实现,更在于生命教育的达成。美好生命的兑现,要靠美好的生活教育。学生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种思想,它收获行为;你播种自信,它收获成功;你播种美德,它收获善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纪连海老师曾感慨地说:最幸福的事是用自己的人格学识影响学生的人生。全国师德标兵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牢记: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人不一定都能伟大,但一定能做到崇高。只有我们具有了德才兼备的品质,才能为祖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祖国的未来才会更好。勇敢地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是教师的社会责任。
[1]丁道勇.和优秀教师一起读杜威[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2]刘晓明.师德规范践行面对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