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勇
石勇,教师,现居江苏射阳。
走进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灌输——接受”是常见模式,教师侧重的是怎样讲清知识或结论,而学生只需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即可。于是,学生变成单纯的“听客”,师生互动交流甚少,这就抹杀了学习者的创造性,难以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与快乐。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打破灌输教育,注意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师生对话沟通,构建自主互动式课堂。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由于受教师“权威”与教材“经典”模式的束缚,学生形成思维惰性,局限课本,不敢质疑,依赖教师,不敢开口。同时,加之一些错误观念影响,不少学生只是将语文学习视为应付考试的学科来学习,感觉枯燥无味。实际上,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提升语文素养、文化素质,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与个性发展打好基础,而这些需要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才能实现。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应试教育思想中解脱出来,将学习主动权与自主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合理质疑、自由说话、实践探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促进他们走向自立教育、自主发展。
如教学《雷雨》 等话剧类课文,人物繁多,内容篇幅长,而且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倘若以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朗读,以一问一答来代替文本探究,同学们会套用参考答案,构建教学者预期的“空中楼阁”,但学习后,学生局限于文本表面,不能深入理解文本,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发展。所以,教师需要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学生阅读、质疑、探究、领悟。比如学生分角色朗读,并结合自己收集的戏剧常识、有关背景等知识,研读语言,解读鲁侍萍与周朴园;根据相关情境,合作探究周朴对鲁侍萍是否有感情?对侍萍的怀念是否真实?等等。对不同看法,学生可质疑提问,说说个人见解,言之有理即可。而后教师针对同学们自学探究中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提供相关材料,予以点拨,启发他们开动脑筋,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有效教学应是互动交流的过程,而不是教师个人“独白”,不是知识的单一传授。但在语文教学中,“满堂灌”现象依旧普遍,或者有些教师单纯的以为紧扣课前预案展开的师生之间的简单问答就是对话交流,却未认识到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与精神交流,抑制了多维对话场的形成,对话教学流于形式,同学们只是被动应付,缺乏深入思索、深层探究。有的教师虽然设计了讨论活动,但害怕无法完成预设任务,缩减了学生思考与讨论时间,直接引导学生往标准答案方向走,忽视了学生独特体验与感受,限制了有效对话与沟通。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优化对话话题设计,组织多种互动活动,预留足够的对话空间与时间,使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建立其多重对话,促使同学们自主体验、自由表达,在对话交流中形成认知冲突、思维碰撞、相互启发、交接与融合,深化文本理解。
首先,有效提问,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萌发参与意识。如教学《鸿门宴》,巧设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形成对话交流。在我们的印象当中,“鸿门宴”一词一般指不怀好意、甚至是蕴含杀机与陷阱的宴会。然而阅读本文后,好像并没有感受到其中的杀机。对此,你们又是如何看待的?是否同意老师的这一看法?问题一出,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翻开课本,热烈讨论着,说出了各自看法,形成互动氛围。
其次,组织互动讨论等活动,在思索、聆听、讨论的对话过程中,促进多维交流,形成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如教学《听听那冷雨》时,文章体现了作者的故乡情结,若要感受这一情结,教师需要组织互动讨论、鉴赏交流活动,增强学生自主感悟。如设计感悟语言环节,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鉴赏不同段落,说说哪些语言可展示出余光中的故乡情结,说说理由,组员可达成共识,抑或保留不同见解,留待讨论。而后代表发言汇报,其他学生聆听、评价、补充,对于意见相左的,师生共同探讨,碰撞思维。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互动沟通的过程,并非纯粹的知识传授,不能只是让学生认真听讲,而需要给学生自由空间,使其参与课堂活动,体验学习过程,有效领悟知识,发展多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