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真正回归语文课的本色

2014-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4年23期
关键词:语文课文字文本

周 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综合。正确处理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母语教育的核心思想,只有在此基础上,语文教育才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回归语文的本色。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真正深入作品,少一些修饰,多与作者对话,使语文课呈现出它应有的本色来。

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回归并保持语文课的本色呢?笔者认为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读懂课文,夯实字词基础

阅读是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所以,在初步阅读作品时,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不要直接用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如精读、略读等。指导学生将这些方法用到阅读中去,无论读几遍,目的就是把课文读懂。学生只有对整篇文章有了印象,才能随着教师的提问展开思考,才能跟着教师的讲解深入课文。

新课标要求七至九年级初中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 个,其中会写3000 个左右。所以,在字词教学中对字词的识记、书写教学依然要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记住字、写对字。识字教学中可化单一为多样,突破传统的抄写、听写的模式,可以创设情境,讲一些造字方法。

例如,“赢、羸、嬴”三个字,学生比较容易搞混。对此,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贝是古代的钱币,所以赢钱自然是跟贝有关了,发展到后来与钱有关的大多有贝字。羊比较弱小,有“替罪羊”一说,所以是羸弱的象征。嬴是从前的一个姓氏,源自母系社会,是女人当家时的一个大姓,秦始皇就叫嬴政。这些知识的讲解能有助于学生准确识记这些字。

二、培养语感,注重诵读

学生通过浏览、精读、略读等方法把握了课文内容后,要多诵读精彩的句、段、篇章,通过反复朗读,自然成诵。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体会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学生可以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提高自己对作品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的方法适用于抒情散文、古今诗歌、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在这类文章的教学中,诵读比讲解内容更重要。

例如,何其芳的《秋天》一诗,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扫清了字词障碍,讲明白了内容,让学生概括了“农家丰收图”、“渔家秋景图”、“少女思恋图”三幅图画,然后背诵、默写就学完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那就理解不了这首诗的意境。应该让学生在作者优美的语言描绘中,聆听伐木的声音,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在诵读中,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只有这样的诵读,才能读出诗意来,才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形成良好的语感。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类音韵优美的诗歌,当然是要诵读为先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诵读、小组诵读、互相诵读、全班齐声诵读等方式,先获得诗的语感,领悟诗的美境,再来理解“几处早莺争暖树”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早春美景就没什么难度了,自然更能理解诗人“行不足”的不舍之情。

三、深入文本,推崇“素课”

教读一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感受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展现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意境。要将语文课上成“素课”,就是不去雕琢,真实而原始地上本色课。

1.语文课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曾几何时,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独占鳌头,成为语文教学的宠儿,好像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不使用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中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就代表了教学落伍、教学手段老套。当然,多媒体教学直观、热闹,适于活跃课堂气氛,这些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是否所有的课都适于用多媒体技术,还有待商榷。

在《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包括本人都会使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前播放安塞腰鼓的录像,这样课堂会活跃许多。接下来就概括出安塞腰鼓的特点——壮观、豪放、热烈。然而这个环节过于单薄、直接,此时学生的思维一直被刚才的录像所影响,概括出来的内容是“观后感”而非“读后感”,语文的本色被忽略了。所以,要体现语文的本色,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文字入手,从作者的描绘中去感受场面。作者以传神的文笔对环境的精彩描写不是多媒体可以体现出来的。作者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驾驭文字,用大量的排比、细致的描绘、精彩的词语来描写西北的腰鼓,赞美西北的汉子。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就要提醒学生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将形与意结合起来,通过对文字的深入感悟,展开想象,再现形象。如果一定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文章分析完后播放课件,让学生来点评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与播放的画面有何异同,感受文字艺术的魅力。

2.回归语文的本色

坚持“素课”,突出对文本的剖析,真正体悟文本,不要将语文课上成美术课、音乐课、政治课。

《竹影》一文中的重点应该是文章前半部分,是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动作、思想。如果将教学重点放在后半部分,大讲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对比,领会欣赏美术作品的真谛,这堂语文课就该换美术老师来上了。同样的,不要把《黄河颂》、《土的的誓言》这些课上成历史课、政治课,如果在课堂上大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教师和学生确实会变得热血沸腾、义愤填膺,但这不是本色的语文课。只有深入文章,诵读作者笔下的文字,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家的情感相通,才能真正凸显语文的“人文性”。例如,在《土地的誓言》中作者把对故乡深切的感情都寄托在他那种直白的呼告式的文字中。对故乡的“无时无刻”的思念,对故乡的广大土地、丰富物产、神秘生活的排比式的描写,对故乡土地的念念不忘、誓死抗争的豪情壮志都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种激情呼之欲出,无须多讲。

四、本色解读,课外延伸

只有对文本进行本色解读,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了作品、读懂了作者,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对冰心的《观舞记》的本色解读,深入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描写卡拉玛·拉克希曼姐妹舞蹈中的身体、神态的变化来表现她们“飞动的美”。对文字进行了细致品味之后,课堂教学可以延伸到学习写法上去,让学生进行仿写。

例如,笔者在播放了杨丽萍的《雀之舞》之后,让学生学习冰心多角度展示的方法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这样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语文课的本色就是作品本身的美。教师要做文字王国的一名导游,带领学生去领略文字的美,使学生与作家的意识相通、相知、相融合,让学生对文本的审美韵味延伸出创造性的理解,真正使语文课堂如“清水”般纯净、如“芙蓉”般素美。天然的才是最本色的,也是最美的。

猜你喜欢
语文课文字文本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可怕的语文课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