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敏
在高考语文阅卷中,往往有一个怪现象,使阅卷教师感到非常困惑,那就是阅读理解主观试题,学生的答题纸上都写得满满的,但是得分甚低。专家们认真研究此现象后发现,根本原因还在于学生阅读文本过于仓促,还未能读懂或基本读懂文本就急于下笔答题,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如何避免此类现象的出现呢?专家们只给了两个字——裸读。
从字面分析,“读”是中心词,“裸”应该是一种方式,一种不同于“精读”、“泛读”、“品读”的阅读方法。“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露出,没有遮盖”,再引申可以理解为“没有束缚”,理解为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放到我们的阅读理解中,无论是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亦或是散文小说、论述类实用类文章,学生阅读的负担、压力来自哪呢?没错,应该就是文本下方标有分值的题干,那么请允许笔者将“裸读”粗浅地定义为旨在“原生态”理解文本、(基本)读懂文本,文本后不附有相关增加学生阅读负担、阅读压力的题干的一种阅读方式。再通俗地说,从设计学案的角度考虑,为贯彻“裸读”理念,所提供的材料就是没有了题干的文本。具体就文言文文本阅读而言,那就是在学案上只呈现给学生相关的文本,而原来附在文本后的三道选择题和三句翻译自然先被隐去。
“不论是黑猫还是白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论是“精读”、“泛读”还是“裸读”,只要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并且能得到最大分值的阅读方法就是好方法。
鉴于此,“裸读”的目标是相当明确的,“裸”是为了“不裸”,对不附有题干文本的裸读最终还是为了“做好”而不是“写了”相关题干的要求。
以文言文文本阅读为例,在江苏卷的考试大纲里,明确界定了此部分的考查能力为“理解B”以及“分析综合C”,所以无论怎么读,必须都要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语,理解文本中所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进而能翻译重要的句子;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并能归纳内容要点,进而概括出文本的中心意思。
仍以文言文文本阅读为例,首先从理解的角度而言,一篇“裸读”材料拿到手,请学生在初次阅读的时候,能够圈点勾画出文本中重要的文言实词,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意复词等等,重要的虚词(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范围)以及一些特殊的句式,例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等。要理解上述内容,一来靠的是平日里的积累,二是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推断,待扫清了这些障碍,其实文本也就可以基本读懂了。
其次,在学生基本读懂文本的前提下,请学生试着筛选归纳文本主要叙述了传主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能表现出传主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如能进一步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那就“裸读”得更到位了。对于文本事件的分析看起来好像很琐碎,毫无头绪,其实读得多了,做得多了,学生自然能总结出一些常见的“划分依据”,比如:年号(时间)的变化、官职的变动、地点的转移等等。既然是叙事为主,每一件事情必然都有一个结果(结局),由果溯因,自然也就能总结出传主至少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了。
再次,如能让学生自己参照以往高考在文言文部分的设题模式,命制出三道选择题和三句翻译那就最好了。一般来讲,能出好题目的就能做好题目,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渐渐懂得如何去甄选重要的内容,这是对考点的一个熟悉、熟悉、再熟悉直至灵活运用的过程。比如在文言文第三道选择题的命制上,如果学生懂得如何设置错误的那一个选项的“陷阱”,那么他在做命题教师出的题目时自然也就会有意识地规避此类陷阱。
最后,教师可以将原本附于文本之后的题目通过投影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练习,他们会发现这里面考察的内容,此前他们在裸读文本时大都曾思考过。比如第一道实词考查题、第二道关于传主某方面精神品质的信息筛选题等等。或许在这其中,他们还会很兴奋地找到自己与命题教师“不谋而合”的选项设置甚至是语句翻译,以此大大增强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兴趣,进入良性循环学习期,至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得到趋向最大值的分数应该指日可待。
在阅读教学中,“裸读”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针对裸读材料请学生找出文本论点、论据、论证的论述类文本,让学生根据裸读材料基本读懂诗词内容、情感、技巧的古诗词鉴赏等等。作为提倡“裸读”的一线语文教师,真诚地期待广大同行专家对此予以完善,让我们的学生在主观阅读理解“写”与“得”不成比例、严重失调、“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让“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裸读”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以此来提高学生做主观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