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想象之翼 作美妙之文

2014-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4年13期
关键词:小男孩想象力想象

王 燕

十九世纪德国评论家让·保罗说:“想象能力能使一切片段的事物变成完全的整体,使缺陷的世界变为完满世界,它能使一切事物都完整化,甚至也使无限的、无所不包的宇宙变得完整。”可见,想象的“完形”作用对于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至关重要。

想象在写作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陆机在《文赋》里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指出了想象可以丰富写作内容。通过想象,可以将生活中的感受和思考联系起来,可以开拓思路,推动构思;可以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丰富表现内容和手段;可以塑造生动新颖的艺术形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提到:“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而让学生具有创新思维,想象力的培养是关键。

一、当前高中生写作想象力现状

在一次题为《明媚的角落》的作文训练中,一个班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写环卫工人、农民工。虽然还有几种其他的构思,但也落入想象力的俗套。

例一:我是一位孤儿,跟着奶奶以乞讨为生。一天,路过一家包子店,包子店老板恶狠狠地把我们驱赶走了,嫌我们太脏。后来,路过一个桥洞,突然听到救命声,原来是一群人围在河边,包子店老板急得团团转。此时,奶奶不由分说就跳下了河,跳的时候还说了声“报恩”。然后小孩被举上了岸,而奶奶被河水冲走了。我于是就孤身一人,蜷缩在桥洞里,嘴里念叨着:报恩报恩……

例二:一个饥肠辘辘的捡食物的小男孩,已经饿得腿都软了,在他绝望之时,一个过期面包砸到了他的头,真是有点“天上掉馅饼”的味道,小男孩开心地蹦了出来,拿着面包对着太阳左看右看,像是拎了宝一样。这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映入他的眼帘,貌似也好几天没有进食了。小男孩拦住了她,交流了一番。得知老人孤苦一人,小男孩二话不说,把那个找了好久的面包递给了老人,还说,我年轻力壮,才饿几天不打紧的。老人在小男孩的执着下收下了面包,小男孩也满意地离开了,才走出去不到十米,倒下了,因为饿。

例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昏倒过去。醒来后,发现躺在一张温暖的床上,原来是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救了她。那位先生答应出钱替她外婆治病,条件是女孩做他的女儿,并接手他的家业。女孩回家与外婆商量后答应了。最后女孩不负众望,企业做得很成功。

既是“角落”,又要有“明媚”的一面,当下主流媒体关注的弱势群体农民工、环卫工人等自然而然就成了首选,其他的孤儿、乞丐等都是想象的俗套,这样的想象在课堂里,在作文中不在少数。那位孤儿的奶奶不计前嫌跳进河里救人;乞丐小男孩宁可自己走了不到十米因为饿而倒下也要把手里的面包给老人,助人为乐、奉献自己服务他人的精神无限制拔高放大。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更是随心所欲的编造,毫无生活基础。想象是要有美感的,而奶奶跳河时还说了声“报恩”,小男孩蜷缩着还在念叨“报恩报恩”;绝望的小男孩被过期面包砸了头等等,这些情节只会让人发笑,觉得幼稚。卖火柴的小女孩突然间人生飞黄腾达,是一些中学生急功近利、异想天开的思想流露。中学生的想象应该有“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指向”,可是,本该属于中学生的自然、单纯以及美好的憧憬哪里去了呢?

二、学生写作想象力缺乏的原因

生活经验的匮乏和阅读积累的薄弱是学生写作想象力缺乏的主要原因。现在大多数孩子从初中,甚至从小学就开始了封闭式的学校寄宿制生活,每天进行的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偶尔的社会实践也只是从学校到另一个封闭的场所而已。孩子难得的假期也为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作业所充斥,还有网络、电视、手机、游戏等新兴媒体、电子产品的诱惑,更是把学生同直接的社会生活体验剥离开来。学生的生活经历本来简单,直接经验又无法在成长过程中充分获得。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本该是一片想象的沃土,但学生的作文却多半跳不出家庭、家乡和学校的狭小空间,笔下人物也大多是教师、家长或同学。离开了这些素材,就只会胡思乱想,胡编乱造了。

文学作品作为前人经验的结晶,可以增加学生间接的生活经验。可是,当今之世,娱乐化倾向的泛滥和急功近利思想的侵入,对书籍的轻视已是普遍现象。学生宁可刷微博,看肥皂剧、穿越玄幻小说,也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一本经典书籍。问一位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她说最爱看的书是《读者》、《青年文摘》和《心灵鸡汤》。快餐式的阅读渐渐代替了真正的阅读,浮躁已经成了普遍的社会心态。需要花力气、下功夫读的经典名著、名家作品被冷落一旁。

母语的阵地——语文课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被切割肢解,充斥着阅读应试的题目解答。“标准答案”框住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所谓的“科学思维”掐断了想象力的藤蔓。写作采取保守措施,求四平八稳,得基本分,使学生想象力大大受限。在高中,大量的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去做大量的理科题目训练,把自己埋没在公式、定理、推理、归纳上,在大量习题操练中,想象力消失殆尽。

三、振想象之翼,作美妙之文

丰富的写作想象力的形成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在当今社会和教育背景下,要培养并呵护学生的写作想象力,我们必须立足学情,放低姿态,从基础入手。

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说:“想象力是造物主的馈赠,想象是人的天性。想象力也是可以培养的,知识可以武装想象力、发动想象力。”

生活体验固然是必不可少的,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团、集体活动,多参与一点社会实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经验,是学生写作想象力的基础。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课改的深入,很多学校着力于“生本”研究和实践,开展各种丰富的社团活动,建设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重视学生的身体力行,关心学生的生命成长,并引导他们将实践活动由学校带入生活,带入社会。学生在各种体验过程中,积累经验,丰富心灵。

阅读中积累的各种知识依然是学生最重要的经验来源。写作需要的是创新,更需要借鉴。只有充分吸收前人知识的养分,才能谈得上创新。学生若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再加上一定的生活体验,那他在写作中便能旁征博引,在想象天地纵横驰骋。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所以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写作想象力应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

阅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精读必修课本上的优秀作品,但又不能被这些作品拘囿,改变以文本讲解文本的教学方式,应以专题的方式带动一类文本的阅读。打破唯教材论的思想观念,搜寻并有选择地选用同一专题的文本,让学生能对某个专题有充分的阅读,有充分的时间形成认知和体验。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中的《想北平》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上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并且补充阅读李笙清的《故乡的芦花》。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不是借助一些看似华丽生动的修辞,也不是一种宽泛的虚无缥缈的抒情,而是可以依具体、细微、有特色、带有自己生活印记的景或物。学生在写“故乡”或者“家乡”这个话题时,首先要尽量去发掘这些典型的景或物,描写叙述时需要通过这类阅读欣赏借鉴,发挥想象力,适当进行艺术加工,使其具有真实感。

写作课上,教师要放低身段,降低难度,针对具体例子进行分析,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威力,教师宁愿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审题指导、立意指导,强调作文框架的搭建和处处扣题上,而对作文内容本身,往往以对一些优秀范文的赏析、仿写来代替指导。学生作文中的问题突出:题材狭隘俗套,依葫芦画瓢,模仿不伦不类,生拉硬扯、刻意拔高等等。审题立意虽能速成,但这些写作的根本问题却无法得到解决。现在很多学校在高一主要进行记叙文写作,教师要利用好每个星期的作文指导课,降低起点,降低难度,降低要求,让学生学会编故事,进行想象力训练。采用续写经典故事情节、续写学生作文故事情节等形式,采用案例评析、学生自改互改评析等方法,针对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发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作引导和提示。我们对学生编故事的要求是:情感真切、情节完整、细节真实、符合逻辑。

当然,训练学生写作想象力还有其他的方法。教师要葆有一颗质朴的心,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淡化应试意识,培养学生想象的趣味。振想象之翼,作美妙之文。

猜你喜欢
小男孩想象力想象
“聪明”的小男孩
快乐的想象
看见你的想象力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小男孩
打开新的想象力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萌萌哒的小男孩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