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策
(延边州教育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引言:中国的电化教育自萌芽以来,一直以一种持续发展的姿态存在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当中。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化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种由西方社会文化带来的教育模式,在一开始似乎并不被人们所接受。然而,在世界文化高速相互融合的今天,电化信息教育模式,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优势和其不能被忽视的教育地位。如何将这种教育模式与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相结合,正规化,系统化,并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最大程度优化中国的现有教育模式,成为现阶段中国电化教育所要面对的问题。
教育模式信息化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直接体现,在科技飞速发展中,教育成为社会良性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向标。教育为立国之本,社会科技发展越迅速,教育就越为重要。教育以人为本,如何让电化教育这种模式合理地融入到现有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当中,是现阶段中国教育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以书本为重,由教师讲授。信息的发展,互联网的高速高密度覆盖,使得学习信息的获得变得越来越容易。这就出现了,网络教学,声音教学,远程教学等不需要由专门教师作为主体,而只需要信息技术就可以完成教学模式。然而,这种方式究竟是否适合中国现阶段教育环境,是否能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良性结合从而达到优化教育结构的目的,都成为了现阶段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电化教育刚刚萌芽,出现了电影、播音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应用极少,且因社会资源的限制,未能推广。一直到70年代后期,电化教育才又开始重新起步,逐渐在学校教学当中开始使用“幻灯”、“投影”、“闭路电视”、“录像”等信息教育手段。之后随着科技信息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始出现“语言实验室”“卫星电视教育”“广播电视大学”等电化教育模式。90年代后,科技信息发展更为迅猛,多媒体开始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工作视野当中,于是 “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开展远程教育互联网”等电化教育模式相应而出。2000年后的今天,互联网时代全面来临。“e-时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化教育的信息化也在信息时代迎来了属于自己的“e-环境”。然而,电化教育是包含在教育系统中的一种教育手段方式,它不是强调某一种媒体工具或是某一种技术的应用。而是要在适合的教育环境下,以一种适合的教育模式,应用相对应的电化教育手段优化现阶段的教育。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关于中国的电化教育,我国研究者已集中对电化教育的模式,发展,以及相应的电化手段,与中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是否能有效优化教育过程,电化教育对学生的三观影响等方面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电化教育不同与传统的书本教育,它是一种多元化的教育手段。不仅仅只是书本文字与图片,还可以是多媒体,有声视频,网络交互,信息实践等多元化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并不是单一存在,它所存在的环境是在现有传统教育模式下与之相辅相成的。以往人们对电化教育的理解仅仅是运用一些电子信息手段来进行教学,其实电化教育模式所包含的远远不止是一线教学辅助这种单一功能。它还具有信息资源整合,信息资源优化过滤,以及教育信息交互等功能。而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是电化教育模式中经常应用的技术支持。在1998年4月《电化教育学》(第二版)(南国农、李运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8月版)中,提出了电化教育 1998年定义,“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这个概念笔者是十分认同的。电化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教育的手段,而是一种教育最优化的手段。当然这种手段仅仅是一种教育模式,而不能取代教师。教师必须接受系统的教育训练,成为电化教育模式的实施者。教育者与技术人才的学识与经验有效结合,在合理的制度下普及并应用这种教育模式,才是电化教育模式长远发展的前提。
电化教育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刚刚出现的时候,并不被大众所接受。一方面是那时候的社会环境所限制,人均受教育水平不高,且教育普及率极低。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教育文化对于这种外来的教育方式采取的仍然是观望态度。并不认为这种教育技术与电化模式会对教育产生什么有效和正面的作用。在70年代末期,社会局势开始稳定,教育为立国之本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关注教育与教育本身的模式探索。在这一时期,电化教育模式开始逐渐慢慢地普及到教学当中。投影,幻灯片,闭路电视开始慢慢地出现在学校的教学当中。学生终于从只面对课本上的文字与简化图形,进入到闻听声音、观看有关的图片和影像的学习经历。社会稳定下的经济与信息发展是迅速的,除了这些在一线广泛普及的电化教育手段之外,还出现了语言实验室、卫星电视教育、广播电视大学等这些电化教育模式。这不仅仅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模式,而是针对成人教育出现的电化教育。90年代的来临也是数字信息的一个新纪元,这个时期的数字媒体发展迅猛,互联网时代来临。中国开始着手建设各种科研网站,远程教育等与之相关的电化教育模式开始出现,中国的电化教育模式正式进入交互时代。2000年来临,这个曾经看起来很科幻的新世纪,给中国的电化教育事业也带来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信息交互无疑有着其所特有的优势与特点,在信息的更新与完善方面有着其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信息高速的交流与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和疏导成为了电化教育的新课题。以往教育注重三观的树立,在信息不发达的时期这种三观的树立基本可以说是终身不变的。而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充斥着人们的三观,使得人们的观念很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对物质的高要求,生活节奏的加快都会使人们的压力与负面情绪增加,心理健康越来越被教育者们重视。电化教育模式因其特有的多元性和针对性,在这种引导与疏导的教育领域成为主力军。
中国电化教育的手段在初期仅仅是幻灯、电影、播音等有限的电化媒体手段。随着社会科技与经济双向飞速的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足的今天,我们所能应用的电化手段已经不仅仅只是这些简单的数媒技术,互联网的高度覆盖,让信息的瞬时互交成为可能。这种高度互交的信息时代所带给我们的除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还包括了各种信息的优化和融合,中国的电化教育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中国教育信息的发展,在以往信息不发达的时期,往往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这种规律在以往是不能被打破的,只能延续和维持。电化教育的出现,将这种规律适时地进行了优化。优秀的教育信息通过电化教育的手段传播和延续,而过时的教育信息将逐渐地被新鲜的知识所取代。这种高速的交流也对教育手段的实践起了一个催化作用。以往一种信息的实践,因其信息的闭塞与传播缓慢,往往会存在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原因造成的反复失败,加大了实践探索的实践成本。而电化信息的迅速交互,则会大大降低这种失败率,绕过弯路更快地找到正确的教育手段并加以实践。国内现阶段的电化教育在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区域化的不同。其社会教育作为电化教育的应用场域,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与当代教育理念把图书馆与电化教育紧密联系,也是一种电化教育与现有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化组合。
我国的电化教育不仅仅只着眼国内,还要将眼光看得更远一些,将国际视野与本土教育文化相结合。将学科性视野下的电化教育与世界学科领域相结合,不断促进国内电化教育模式的发展。在现有的成果下,汲取国外电化教育的优秀基因,使电化教育真正做到放眼世界,而落实于国内。
教育为立国之本,在基础教育普及的今天,仅仅只是教人识字看书已经远远不是现阶段中国教育所要做的。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模式当中,电化教育占了相对来说不小的一个比例,电化教育的信息主要传播方式是数字媒体,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有着覆盖范围广,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点。教育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引导与疏导的关系。学生在面对庞大而繁杂的媒体信息量的时候,往往并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看得越多有时反而越迷茫。信息的正确与否,是否有着正确的三观价值,都需要教育者的过滤。电化教育的模式和渠道其本身就意味着这种教育方式有着极广的交叉性,交叉性信息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种交叉性信息能够对现有知识的认识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通过信息的交叉修正认识上的不足。而这种交叉性又存在着不能忽视的负面影响,往往也会将正确的认识导向偏移。面对这种问题,教育者除了要对信息进行过滤之外,也要对教育信息进行实用性应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手段。用实践与事实真相作为教育手段永远是树立正确三观的不二选择。
结论:纵观电化教育的发展史,会发现其诞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它的发展却是社会文化与物质经济文化所决定的。走近这种教育模式,擅用这种教育模式会使中国的教育模式更加优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完全有赖于观念文化的学习,这个学习的途径优化就是电化教育的存在意义。电化教育的发展应放眼于国际,而落实于国内。针对国内的现有状况与条件,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对待。地区文化与教育普及程度的不同,电化教育模式也应灵活的采用相应的模式区别对待。使教育的资源用在刀韧上。
[1]黎加厚.e-Education: 电化教育的新定义[J].电化教育研究, 2000(1):3-6.
[2]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南国农.电化教育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4]李运林,李克东.电化教育导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5]李运林.论电化教育发展与电化教育专业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 1995(1):3-6.
[6]刘晖.学校电化教育发展工作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 1998(8):3-6.
[7]马成杰.电化教育专论[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7.
[8]吴在杨.中国电化教育的首次兴落[J].电化教育研究, 1990(1):3-6.
[9]南国农.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 2003(9):22-25.
[10]刘美凤.广义教育技术定位的确立[J].中国电化教育, 200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