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希燕
(敦化市第五中学,吉林 敦化 133700)
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因为过于追逐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忽视了对孩子品行的教育,致使一部分中小学生滋养了许多不良的品德习气。如: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精神空虚,沉迷网络,铺张浪费,厌学恶劳,不懂尊老爱幼,缺失社会公德……凡此种种,见闻之,让人内心非常痛楚。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以孝为先,尊老爱幼,这是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而今天这一切似离我们渐行渐远了。所以现阶段对学生进行品行的教育与培养就显得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了。
《三字经》中有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的,但由于后天环境的差异与教育的不同,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品行。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成长环境可以让人远离不良的习气,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行;而污浊不良的成长环境会腐蚀人,使人的本质逐渐蜕变,形成各种恶习。小则影响其一生,大则败坏社会风气,甚至影响国家的安定。“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环境育人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这样才能塑育学生优秀品行。
国学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其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优秀国学,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在初中时期进行经典诵读,这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开启未来智慧的火花,从而奠定一生良好的人格基础。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思品课文化氛围的构建也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提炼、培育而成。用国学、传统经典文化重新构建思品课的文化氛围,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新尝试。因为,传统的国学经典能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它能让孩子变得谦让有礼、孝亲尊师、重德厚学、向善爱国。可以说,它是开启孩子们心灵智慧的一把钥匙。
每周可以在正常的教学中安排一节国学课,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作为学生的“经典诵读”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国学课教学。
通过布置教学内容——自学品悟——对学群研——教师点拨——上课演练——品析巩固----课后跟踪评比等环节,进行有效的思品课教学。
具体的安排可以这样策划:七年级学习《三字经》:通过讲故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明大义,熟诵读。八年级学习《弟子规》:自读品悟,群学对研,悟中求实。九年级学习《论语》: 温故知新,正心树德,理解升华。通过每周一次的国学课程,使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使学生具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风范。
初中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可分为: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交往、权利义务、社会责任五大主题。学会做人的关键就是要有良好的品行。鉴于此,我们必须注重真实可感的案例、事例进行品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案例和事例的选择与设计要做到:“例”“理”“德”相结合,寓“理”于“例”中,寓“德”于“例”中。
(1)“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勿自暴 ,勿自弃 ,人不学,不知道。”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一节《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时,教师可以设计类似如下的案例:
学生某某,由于父母离异,他平时没人管,上课纪律差,经常不交作业,学习越来越差,于是他经常旷课,多数时间沉迷电子游戏之中。不久,他又结识了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多次在一所小学附近抢劫小学生的钱物,殴打小学生,被公安机关拘留。
通过这一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厌学是走向犯罪的第一步。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自理能力。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搜集、寻找一些与课本主题相关的事例、重大时事、政治事件、社会热点、焦点新闻等,不仅能使学生透过这些“窗口”了解国内外大事,而且能理论联系实际,生动直观,效果明显。例如观看《今日说法》,教师可以选择有突出代表性的案例,集体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从众多的反面实例中汲取教训,远离犯罪。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的评选,对学生也是很好的品行教育实例。这些形式的案例和事例,能弥补思想品德课内容、形式单一的缺陷,既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致,更能使学生看到了榜样的力量,进而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充分利用各种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对学生进行品行教育。使学生明确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巨大差别不在于各自的天资差别,而在于后天有效的努力。思品德课是为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课程,课程的内容要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以重大节日的实例为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去培养并发展自己的品行,往往能使学生品德心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虚心向学,不耻下问。虽为老师,也应勤学不辍。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很多教师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忽视了品行教育的率先垂范。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注重纯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价值观的培养,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用良好的形象和恰当的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一颦一笑,教师的一句充满尊重与关爱的话语都能温暖学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构建起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也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行。
实践证明,传统的国学与案例、具体的事例相结合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好学、乐学的积极心态,有助于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高,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