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蕾
(延边大学 师范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2009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该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可见,班主任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不仅承担着教学任务还承担着管理任务,而这一角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管理学中人是基本要素,首先要对人进行管理,在管理人的基础上才能去管理事物。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是指对于人性问题的一种假定判断,是研究者对实际管理中有关人性判定的归纳、概括和提炼,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思想和策略。也是管理实践者对于被管理者是什么样的人的一些看法。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性假设”常作为前提性的观念存在于管理者头脑中,从而影响着、决定着他们对于管理重点,管理措施的理解和选择,如何看待被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是什么样的人。人性假设作为管理理论对人的认识已经成为各种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对于人性的正确、深刻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着管理效果的好坏,管理成败。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人性的认识是管理者进行管理和领导活动的起点。在班级的社会体系中,班主任充当着组织者、 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为我们有效而科学地进行班级管理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班级的管理活动中, 班主任应该以人性研究为基础,正确认识学生们的行为特点,从而对班级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
针对人性假设对班级管理的影响,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实施者,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是懒惰的,不主动的,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遵纪守法、认真学习,初中班主任往往注重树立自身在学生中的权威,力图通过制定严格的班规、明确奖惩制度等来对学生进行严厉管教,认为只有这样的严格监督,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并且在制定过程中并没有征求学生意见、想法。这样的做法无疑会造成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不服从老师的管理,存在着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倾向,导致管理效率较低。
目前,大部分初中学校在班级管理方面还比较传统,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展开的,尤其比较注重学生在学习、纪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只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遵守校规、爱护校园卫生等方面做工作。希望通过班级管理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以提高办学水平、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升学率为最终目标的。这种误区,导致不能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顺应当下社会对全面发展初中生的需求,所以,班级管理中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班级管理方式决定了班级管理的质量与效果,由于初中学校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班级管理方式上存在问题。目前,国内初中班主任采用的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就是以教育、批评惩罚为主,很多班主任认为这样的管理方式最为简单易行、有效。尽管这个方式可以有效管理学生,但是不符合初中生发展规律,由于忽略初中生心理需求,会伤害到学生自尊,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学生与班主任关系冷漠对立的现象。惩罚性的管理方式还会导致学生自信心受挫、产生自暴自弃消极思想,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评价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评价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巨大,因为客观、合理、公正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吸取教训,不断进步。相反,则会导致学生学习失去信心,产生侥幸、消极心理。很多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都是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参考标准,不难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评价相当高,老师不指出学生错误,造成学生懒惰、侥幸心理;成绩落后的学生,评价则相对较差,造成学生缺乏自信、产生消极情绪。
班主任对学生的人性假设产生误区会使班级管理受到很大的阻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班主任产生误区的呢?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无法摒弃以往的权威观念,高压、强制、硬性的管理学生。有些班主任以自我权力为中心,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强化自我的权威,向学生灌输对班主任必须完全服从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留意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按照当下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不能以平等姿态与学生沟通、交流,在学习、生活上不够关心、爱护学生,从而使得师生之间矛盾频频,学生不愿意去接受班主任的指导、不能积极配合班主任管理工作。从而,无法确保班级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过度的以提高办学水平、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升学率为最终目标。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只要求学生学习、纪律、卫生方面做到最好,不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比如说,在督促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单方面追求高分,忽视养成良好的学风;没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独立思考与生活能力,不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不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等等,导致无法确保学生拥有健康身心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做到客观、公正,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优缺点,并采用鼓励性评价语言,让学生不产生逆反心理,并积极保留优点,改正缺点。在评价后还应该积极与学生就评价内容进行沟通,正确引导学生。班主任对不同学生的态度不一致,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大部分班主任认为学习好的学生自觉性强,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天生就是爱学习的,对这一群体班主任通常给予很高的期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极的表扬和激励。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班主任认为他们骨子里就是懒惰的,不求上进的,对待他们班主任的态度放弃是主要的表现,不去考虑孩子的需求,只要不惹事就是进步,导致这一类学生越来越来越没有信心。对于中等学生,关注度最少,而这部分学生是班级最主要的中间力量,只要有耐心细致的指导,这部分学生就会成为学优生。
由于无法对新时期学生的人性假设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无法把握新时期的学生特点,使得不少班主任在工作中陷入误区而无所适从,导致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甚至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权威型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比较顺从,可他们缺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在自我独立处理事物方面能力欠缺。在班级管理中,大多班主任习惯于将学生看作程序化的机器人,过于强化集体和规章的集中权威,表现出生硬的程序化管理特征。通过校规班规的约束、奖惩条例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从这种管理方式的最终结果来看,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维持班集体正常的秩序、奖惩分明等优点,但这种闭塞的管理方式容易将学生引导入负面、消极的状态,将会逐步丧失主动学习、自我规划的主观意识,不能有效促进对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培养。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强制管理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学生的过渡依赖。
追求与实现自我价值是人一生的目标与动力,真面且积极的、受重视的成长环境对于学生实现自我追求尤为重要。对于学生来讲,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应该被得到重视和鼓励,才能使其形成正面且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学校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班主任在对学生个体进行需求假设的过程,应做到全面与重点相结合,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突出个体特长的发展,尽可能不要出现重智轻德,视理想、进步无所谓;重理轻文,偏科问题严重等情况。正确引导学生以全面发展为主、突出个体特长为辅的成长理念,使学生在校期间的个体需求得到充分重视,在学习与特长方面均衡发展。
班主任忽视学生拥有自身独立性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所以,没有把学生当作班级主人,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从而导致无法提高班级管理效果。另外班委会成员在班级管理中没有发挥带头作用、不能成为优秀模范,无法协助班主任完成部分管理工作,尤其缺少与学生交流沟通。学生没有班级主人翁的意识。
在班级管理上,要提高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应充分体现规范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重要性。给学生创造的自主思考和自由发挥的机会,使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加强,促进学生均衡发展。要多创造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这需要班主任在做许多全盘而细致的工作,学生的主动参与需要在班主任正确的引导下,使师生之间达成共识,经过共同参与管理的过程才能转变到由学生自我管理环节,这应该是一个长期坚持、反复摸索的过程,因此在班级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班主任在与学生情感交融的过程中,要做到把慈爱、严格和耐心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不断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身心素质发展的各种需求。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班主任要认识到一点。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让他们时时感到师爱的存在,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朝着自身认知发展的正确方向前进,实现其人生价值追求。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表现实行和学生的心理活动,找到适合他们素质教育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素质教育上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三方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1.设定多种“优秀学生”的评定标准
优秀学生的评定标准有很多种,并非只是学习成绩。可以将其他方面例如班级活动的积极性、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文体特长等方面都和学习成绩一起体现到优秀学生的评定中。让成绩不突出的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其他方面得到的肯定,增强自信心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习热情;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不足,让他们懂得还需要向别人学习来使自己进一步提高。这样可以使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积极氛围,也可以有效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2.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其各有所长
要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使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管理更加有效。例如,对于性格倔强的学生,沟通和教育的时候应注意采取温和的态度;对于性格善变的学生,应加强其在耐心、自制力、集中注意力方面的训练;对惰性较强的学生要有引导机制,不能急于求成,应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给予关爱,避免公开批评与强烈的指责。对所有学生微小的进步应给予及时且充分的鼓励,使他们在不同的个性差异下发挥各自特长。
3.积极解决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
对于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及时有效的解决,首先要做到客观而耐心地分析原因,与学生共同需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感受,并给予适当的理解。对于目标与想法不明确的学生,更应加强了解他们的需求,让其在正确的引导下,建立适合自己的的发展目标。就是要以学生的立场为其考虑学生的问题,找出其心底真正的需求,并作出合理的反应。
总之,班主任在教育管理与班级管理方面的工作必须要不断创新,消除不恰当的人性假设,以认识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差异为前提,从了解与发现学生的根本需求入手,帮助学生在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得到提升,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学生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地做到 “以人为本”。
[1]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 (4).
[2]张瑞芳.班主任的生存状态[J].中国教师.2004(11).
[3]丁榕.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杜嘉美.建设和谐的班级自主管理[J].新校园,2010 (5):10-11.
[5]黄美蓉.班级自主管理中的不等式[J].教学与管理,2003(2).
[6]贾所奎.高中班级自主管理初探[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0 (12).
[7]郑世坚.在农村小学中推行班级自主管理的探索[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3).
[8]叶娟.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5).
[9]周俊.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J].教书育人,2006(9).